有你就是幸福 发表于 2013-5-13 07:45:19

山东滨州综合实力凭借"黄蓝"战略大幅提升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终于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而时隔不久的2011年1月,国务院又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历史的垂青,让两大国家战略在滨州叠加交汇。在两大战略版图中,滨州市位于黄三角的核心区域,而无棣、沾化及北海经济开发区位于蓝色经济区主体区。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用大开放的胸襟容纳大机遇的到来,“两区”融合,错位发展,统筹推进,由着眼经济快速增长转变到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5月8日,记者就“两区”《规划》实施以来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采访了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黄蓝”办主任路军。
    滨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抢抓重大历史机遇
    记者:在“黄蓝”两大国家战略接踵而至的三年里,滨州市如何抢抓机遇推进《规划》实施?
    路军: “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滨州市叠加,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机遇和压力并存,周边地区竞争日益激烈。市委、市政府以超强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全市人民主动行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抢抓重大历史机遇。


    滨州市及各区县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常设办事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体制。针对“两区”建设中存在的工作落实不平衡等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对“两区”《规划》进行了归纳梳理,提出了150项重点工作任务,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编制完成了滨州市“黄蓝”两区规划、县区规划和27个专项规划,制定了年度“两区”《规划》实施工作要点,分解任务目标,跟进督导落实。建立完善市“两区”建设重点项目库,及时更新并督促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和储备。通过强化全方位督导,滨州市形成了任务目标、完成时限、责任主体、督导落实四明确的“两区”督导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滨州市先后开展了“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我们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万名干部培训工程”,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全力推动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在黄三角区域内,滨州市经济总量占比提高了0.7%,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国家规划预期速度和目标
    记者:省委、省政府力推“黄三角”、“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是期望其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年来,滨州市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路军:可以说,从“黄蓝”两区规划实施情况来看,滨州市的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国家规划预期速度和目标;从黄三角区域来看,滨州市经济总量所占比重提高了0.7%。
    去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委托省政府对黄三角《规划》实施了中期评估,经过评估,滨州市《规划》提出的14项主要发展指标的完成进度顺利,多项指标任务超过《规划》预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3个指标已提前完成2015年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林木覆盖率”、“总供水能力”、“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0个指标完成进度快于《规划》预期速度,预计可按时完成目标。按中期评估的结果比较,滨州市多数指标均略高于其他兄弟市。
    北海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滨州市北部崛起的核心区和桥头堡
    记者: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对滨州市“黄蓝”两区开发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路军:在推进“黄蓝”两区开发的进程中,滨州市在北部沿海启动了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将其作为滨州市北部崛起的核心区和桥头堡。黄三角《规划》中称,该区域将形成“四点”、“四区”、“一带”的布局框架,其中滨州港及临港产业园是形成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基于落实《规划》的需求,基于未来发展的潜力,于2010年4月,在盐碱荒滩上成立了北海经济开发区,启动了5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
    目前,北海经济开发区起步区水电气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快速推进,魏桥集团、创新集团等大企业和一批二、三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一个新的产业聚集区和滨海新城在沿海荒碱地上即将形成。
    特色产业园区成为滨州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
    记者:“黄三角”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生态高效”命名的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的区域规划,“两区”规划的实施均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滨州市是如何培育载体,构建高效生态体系,形成集群优势的呢?
    路军: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规划》赋予黄三角地区的四大功能定位之一。因此,在国家规划批复后,我们规划建设了50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区,目的一是培育特色产业,落实好国家规划;二是改变过去粗放式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发展方式,形成关联产业聚集,配套产业集中,资源高效利用,实现排放削减,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三次产业发展模式。
    几年来,园区规划逐步在完善,企业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有些产业在全国都占到了较大份额。特色产业园区已经成为高效生态的重要载体,聚集了当地主导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绳网产业园区、板材厨具产业园区、长山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魏桥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带动作用明显。
    滨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洼地”
    记者:“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给滨州做了一个大广告,让滨州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滨州市是如何借助此效应,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
    路军:“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之后,海内外众多投资机构、投资商对黄三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投资热情高涨。滨州市借势而上,高强度、快节奏,争取项目,吸引投资,先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赴北京、香港、台湾、上海、苏浙以及欧洲等地的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举办和参加了黄三角经贸洽谈会、黄三角高层国际论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博览会、中国(滨州)黄三角首届农科对接洽谈会等多次大型活动。
    目前,滨州市上市公司已有15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保持30家以上。滨州市借力资本市场,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发展壮大,力促经济高效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滨州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洼地”。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为滨州市产业配套、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好条件
    记者: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滨州发展的短板。借助“黄蓝”两区开发,滨州市重大基础设施得到怎样的提升?
    路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两区”建设以来,“万吨大港”已基本建成;疏港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打通了滨州面向大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大通道;津汕、荣乌、滨德、滨博4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滨港铁路一期正常运营,德龙烟铁路明年将通车;水库、电力设施等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与发展相互协调。应该说,这三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为滨州市产业配套、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立足“高效生态”基本定位,大力搞好生态建设
    记者:滨州市如何通过“两区”开发改善生态环境?
    路军:立足“高效生态”基本定位,市委、市政府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规划建设为抓手,大力搞好生态建设。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此外,滨州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万亩林场成倍增加。滨州成为全省第4个“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同时,滨州市狠抓节能减排,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滨州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与“两区”开发建设、政策推进分不开的。生态保护已在滨州市上下形成共识。
    整合开发未利用地,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记者:滨州市版图面积、人口和未利用地都占到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滨州市是如何突出土地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先行先试的?
    路军:未利用地是滨州市最大的资源优势。去年,滨州市的未利用地开发列入省计划盘子,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根据省里批复下达的未利用地开发计划,滨州市重点实施沾化县利国马营等9个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总面积23.29万亩(其中未利用地13.8万亩),总投资46.12亿元。2012年滨州市共争取省未利用地开发补助资金4亿元、省“两区”未利用地开发专项资金2000万元,为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2011年启动的12.5万亩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已完工,新增耕地2.07万亩,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申请进行竣工验收。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记者:在“两区”开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是如何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
    路军:市委、市政府更加关注民生事业,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向全国西部地区看齐、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向全国东部地区看齐、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水平向发达地区看齐“三个看齐”的定位。严格按时、保质、保量兑现民生承诺,突出抓好安居工程、就业创业、平安校车等为民实事,集中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滨州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第一个同步实现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滨州居民幸福感指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出的全国十大幸福感城市中名列第五,去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300元,应该说,“三个看齐”正在稳步推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东滨州综合实力凭借"黄蓝"战略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