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34个大项目“深耕”立体大格局
山东烟台全市“工作落实年”动员大会召开后,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对照“三查三比三看”要求,结合交通实际,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找差距、提境界、定目标、促发展”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对照先进、岗位职责、年度工作目标找差距、定措施,全系统上下形成了心无旁鹜抓落实、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抓落实,看交通”栏目,聚焦烟台交通系统上下咬紧目标不放松、求真实干、狠抓落实、加快发展的新举措、新风尚。敬请关注。
初夏的烟台,气温骤升。
一幅幅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实干画卷,同样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在烟台交通的各个角落次第铺展:
看公路,龙口港疏港公路年内可通车,威青线海阳境内大修等5个工程快马推进;
看港口,西港区30万吨级和20万吨级泊位6月底将具备试生产条件,30万吨级原油码头即将展开建设;
看运管,今年将新开10条农村公交线,新增53部高级车辆、244辆新能源车,助力市民舒畅出行;
看作风,“三查三比三看”活动深入人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专项行动在全系统展开……
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入手,从行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入手,从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
抓落实,谋突破,烟台交通实干当先,奋勇争先。
36亿投向34个项目
“大手笔”构筑立体“大交通”
西港。
一个浪漫的名字,一个宏大的梦。12日上午,两台卸船机在西港区一期工程的深水矿石码头进行安装调试。未来,他们将为这里的大型专业矿石接卸泊位服务。上半年,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泊位和20万吨级煤炭泊位都将具备靠泊条件。烟台让世界最大船停靠烟台的港口梦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西港区的大手笔开发,仅是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大阔步迈进的“冰山一角”。“眼下,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初具规模,正处于调整结构、完善网络、补齐短板的转型期。”市交通运输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由此,我市今年交通更注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年投资36亿元,新建续建项目34个,深度完善立体“大交通”框架。公路建设,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烟台新机场连接线已开工,龙口港区疏港公路年内可通车。着眼于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网络化水平的第二批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项目争取,也在扎实推进。
港口建设,同样可圈可点。除了大型化、专业化深水泊位的新突破,西港区至淄博原油管道工程预计年底全线贯通。西港区30万吨级原油泊位,龙口港区10万吨级通用泊位等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一季度,我市港口计划建设的2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
与百姓乘车出行密切相关的场站建设,今年也有大动作。其中,被列为2013年市政府为民服务实事的套口和南车门两处公交场站,正积极推进。莱阳、桃村、牟平等6个与青荣城际铁路配套的公路换乘枢纽规划已上报省交通运输厅,牟平站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交通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质量安全丝毫不能马虎。市交通运输局全面推行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双合同”制,在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都要签订廉政合同,坚决履行建设程序,切实加大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严把工程验收关,使工程项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努力建设优质工程。坚持“一线工作法”,通过一线倒逼机制,让领导在一线带头、工作在一线推开、问题在一线解决,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行业管理求变
“实干”成交通人座右铭
听起来“硬邦邦”的行业管理,其实与每个烟台人的出行都密不可分。今年,我市交通在行业管理上出新招,细微处有变化,让广大市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的内涵与魅力。
不久前,火车站广场出租车待发区、停车区建设完工。下了火车的旅客只需根据指示牌到指定位置,就能顺利打上车。“真没想到,半个月没在烟台,出行环境变化这么大!”出站口外,刚钻进一辆崭新“浪花车”的吴鹏笑着说。
市民的赞许,来自于市交通运输局从源头上加强行业管理的不懈努力。今年,市运管处新成立港站客运管理所,执法力量全天候分兵把守在港站、机场周边及市区各主要出口,填补了港站及周边客运市场区域源头监管空白。依托“两客一危”动态监控平台,对营运车辆日常运营行为的远程联网监控也不断“加码”,同时加大对“克隆车”、套牌车等“黑出租”的查处力度,一季度共出动交通行政执法人员5000多人次,查处“黑车”300多辆。“5+2”,“白+黑”,如今,这其实是烟台交通人的日常工作状态。谈“三查三比三看”活动,论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如何落实如何推进……采访中,记者时时能感受到整个系统内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干”,已成为烟台交通人共同的座右铭。
公共服务“领跑”
民生交通“普惠”百姓
对普通市民来说,关于“交通”的更直观概念,来自于舒舒服服乘车,顺顺利利出行。烟台交通对公共服务和运输质量的“精益求精”,正让烟台人的出行体验更畅达,更舒心。
在交通公共服务领域,城乡公交一体化曾一度是我市的“短板”。今年,这一“短板”有望被“拉长”。在去年市交通运输局克服种种困难开通、改造11条城乡客运一体化公交线路的基础上,今年拟新开通10条农村公交线路。客运资源的整合也将加快,今年将完成集约化改造车辆15部,涉及线路15条。运力结构优化方面,新增中高级车辆53部,总量达到2792部;新增新能源车辆244辆,总数达到4939辆。
运输发展质量的提升,也令人欣喜。数字显示,在全球海运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市港口生产增长势头喜人,一季度完成货物吞吐量6934.8吨,同比增长12%。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方案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准实施,借助试点机遇,今年全市申报节能减排项目29个。目前有26个已通过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初审,预计可争取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此外,渤海湾甩挂运输不断扩规模、上层次,一季度完成甩挂车辆2433辆。今年,交通运输还与邮政合作取得双赢,到3月底,全市邮政共代售汽车票3.3万张,售票金额69万元,位居全省首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