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一说聊城历史上的龙湾

[复制链接]

65

主题

30

听众

105

积分

管理员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1483 枚
乡约宝
36 枚
最后登录
2024-2-26
注册时间
2012-12-31

社区小蜜蜂 热心会员 乡约使者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2-12-31 20:46: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龙湾
   龙湾村在古运河西岸有个“龙湾村”,“龙湾”本是“龙弯”。就是运河在此来了一个大转弯的意思。铁塔就在这个运河大转弯的北头。据说在运河旁建塔可以“镇锁”江河,免除水患。

    昔日龙湾村庙宇众多,其中著名的就有龙湾书院、静业禅林、海慧庵、铁公祠、龙神庙、龙谿禅院、太公庙、马王庙等等,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此,可惜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都不存在了。龙湾村400余亩土地及住宅,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龙湾小区。2010年6月龙湾村成为城中村改造的重点项目,已经全部拆迁,并将成为一片高楼大厦,那些古文化遗迹并没有重建的意思。为了让大家了解过去的龙湾村是什么样子,特整理这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龙湾惊龙桥

在聊城文轩中学与龙湾村之间运河上的桥叫“惊龙桥”。据民间相传,1743年,乾隆皇帝带领随从东游之时,路过东昌府境内的运河,当天风和日丽,两岸风景让乾隆诗兴大发,就走出船舱,站在船甲板上,准备赋诗一首。但是他刚说出了一句“出宫东巡风景好”,运河却猛然来了个大转弯,龙船顿时出现颠簸,让正沉浸诗中的乾隆一个趔趄,受到了惊吓。

这是由于船夫贪看一路上的风景,没有注意运河的大转弯,船到桥头,急忙转舵,致使乾隆皇帝受到惊吓,故此桥叫“惊龙桥”。

根据《聊城县志》以及《南巡盛典》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经多次东游和南巡,其间九次路过东昌府区,并且在1748年乘坐龙舟路过东昌府区时,在运河桥下受到惊吓。

聊城龙湾在古运河之西岸,运河在此回旋形成弯曲状,故称龙弯,因有水后称为“龙湾村”。
昔日龙湾村庙宇颇多,其中之著名者有静业禅林、海慧庵、铁公祠、龙神庙、龙谿禅院(谿,同:溪)、太公庙、马王庙、观音堂等等。

昔日龙湾村还有有龙湾书院、铁公祠、徐氏祠堂、杨公祠等等。

此外龙湾村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此。曾国藩曾泊舟于东昌府,夜宿龙湾。清代武术家杨金良、罗连夫、苑七爷等皆为龙湾人。龙湾有很多小街巷,其中之一曰“打狗巷”。

龙湾书院

龙湾书院由刑部侍郎(加尚书衔)任克溥建。

海慧庵

海慧庵,俗称“莲花庵”,在静业禅林南

徐氏祠堂

徐氏祠堂在龙湾村中间。明吏部尚书徐赞之家庙。

静业禅林

有两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东昌城里没和尚,济南城里没油坊。

据说北宋年间,东昌城里是有和尚的。城内西北角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慈恩寺”,寺中僧众数百,藏经达十余万卷。延续至明代,庙中香火更盛,又铸造了一口几万斤重的铁锺,建塔悬挂。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东昌八大景之一的“慈恩锺声”。

可惜后来,寺中不慎失火,把一座宏伟的寺院烧成了一片白地。一时无法重建,寺内僧众也都星散了。

寺内老方丈智空大师发愿云游四方,苦行募化,一定要重建慈恩寺。

老方丈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全国各地,终于募化得一笔钱财。二十年后回到东昌,打算在旧址重建寺院。万没想到:此时慈恩寺的旧址上已经建满了一家一户的百姓房屋,无法建庙了。老和尚动员百姓拆屋,说服不了他们,只好动呈子到府里打官司。由于他的钱财得之不易,还想留为建寺之用,舍不得拿出来打点官府,官司便打输了。老方丈忧愁成疾,终至卧床不起。

就在老和尚病得昏昏沉沉之际,猛见原来寺里供奉的三世佛显现在眼前。向他念了下面几句话:净业律宗,赖汝中兴,勿羁旧地,可去城东;去休去休,无再滞留,今后城内,让彼羽流。

三世佛念罢,又赐予老方丈一粒金丹,让他吞于腹中,冉冉而去。智空方丈一惊而醒,病体立时痊愈。遵奉佛旨出城,来在运河岸边的“龙湾”重新建造了一座大庙,取名“静业禅林”。从那时候起,东昌府城里就剩下道士观而没有和尚庙了。

静业禅林位于运河沿岸的龙弯村,聊城当地人叫“莹园子”。

据残碑记载,静业禅林创修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扩建,是一颇负盛名的丛林古刹。归属于阳谷县阿城镇的“海会寺”管辖,方丈由主庙委派,收支、人事、生产、对外关系自行处理。

静业禅林和南乡的“白马寺”都是“海会寺”的下院。越河圈的“地藏庵”又是静业禅林的下院。
“静业禅林”在清代中叶,庙产相当丰富,有良田八顷,骡马成群。最盛时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国以后,庙产只有一百二十亩地,僧众二十多人。

这座寺院,山门朝南,高高矗立,鸱尾翅檐,气势巍峨,门外两棵大杨树,粗可数人合抱;几棵垂柳,南有荷塘,景色清溢,进入山门,有前殿、正殿,殿宇宽敞,规模宏大。另有偏廊、僧舍、斋堂、知客室、碾屋、磨坊、牛马棚等房舍,再后是“藏经库”。后院建有土房多间,称“丙舍”,专为寄放灵柩之用。外地客商官宦殁者,一时不便运柩返里,可把灵柩寄存寺内,或停放屋内,或厝在庙后墓林。解放后,静业禅林的僧人有俗姓黄、李、朱、程、杨五位留在龙湾村务农,其中俗名杨贵福的原杨僧人至今仍健在。

相传,清朝时该寺院有和尚二百多人,骡马成群,除种田之外,还种植多种蔬菜。由于位于运河之畔,常有官员、商贾进寺敬香拜佛,迎官接皂成为寺中常事,斋厨能烹制出名目繁多的素菜美味。“蛋饺”即为寺中名菜之一。

铁公祠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晏驾,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年号“建文”。明惠帝朱允炆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听从了其近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对其几个藩王叔父采取了“削藩”的政策,先后剥夺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诸藩王的王位。当时据北平(今北京)的燕王朱棣预感到自己也将被剥夺王位,于建文元年(1399年)农历七月以“靖难”为名,起兵反对明惠帝的南京明朝中央政府。从而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南北战争。

  自燕王起兵后,明惠帝的南京明朝中央政府先后派长兴侯耿炳文和曹国公李景隆率兵五十万讨伐燕王。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被燕王所败,退守济南。李景隆的兵败,震撼了南京明朝中央政府,明惠帝下诏解除了其近臣齐泰、黄子澄的职务,以求罢兵。燕王不允,加紧围攻济南。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与代李景隆为平燕将军的盛庸悉力固守,燕军围攻三月不克。铁铉与盛庸乘夜出兵袭击,燕军大败。

建文二年(1400年)冬天,燕王率兵攻打东昌(今聊城),盛庸领兵屯东昌以拒敌。当燕军来到东昌城下时,盛庸背城列阵。交战一开始,燕王朱棣亲自率军攻打盛庸军左翼,未能得逞。复攻打盛庸军中坚。盛庸下令开阵纵燕王朱棣入,随后即令军队将燕王朱棣及其军队重重包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大战。从上午一直杀到晚上,直杀得遍地血流成河,眼看燕王朱棣就要全军覆没。传说燕王朱棣乘夜色掩护,藏在了护国隆兴寺南面的白玉桥下,才躲过了被活捉的大难。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候,燕将朱能率骑兵杀入重围来救燕王。朱能率领周长等将领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燕王朱棣才乘势突围。而此役燕军为火器所伤甚重,大将张玉死于阵前(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记载“张玉死于白玉桥上”)。燕王朱棣突围后,在朱能的保护下,只率百余骑退至馆陶。时为建文二年腊月。明年正月,燕师始得北归。《明史》对此战役这样记载:是役也(指此次东昌大战),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铁铉(公元13661402年),邓州(今河南邓县)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赐字为“鼎石”,任都督府断事。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登基,任命铁弦为山东参政。燕王朱棣为与侄子争夺帝王,以讨伐主张削藩的大臣齐泰等人为借口,从北京发兵南下“靖难”。兵至济南时,铁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师,抵抗燕军南下,几次挫败燕军,并焚毁他们的攻城器械。当燕军炮火攻城时,铁铉令人在城上竖起朱元璋的牌位,使燕军不能开炮,还设计诈降,在城门上预设铁板,待朱棣领军进城,铁板骤落,差点把朱棣砸死。朱棣久攻不下,只好撤兵,建文帝朱允炆闻报,擢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再次兴兵,绕过济南,攻下南京,自立为明成祖。然后发兵复取济南。铁铉兵败被俘,朱棣亲审铁铉,铁铉坐在地上,大骂朱棣叛逆。朱棣先后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锅,死时年仅37岁。

盛庸(?~1403),明初陕西人,洪武时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征燕王。二年(1400)与铁铉合力败燕师于济南,论功封历城侯,授平燕将军,充总兵官。伐燕,大败燕师于东昌,击杀燕师大将张玉。四年,在灵璧、六合、浦子口、高资港诸战皆败。燕王入京师,盛庸率众归降,奉命驻守淮安。永乐元年(1403)致仕。后都御史陈瑛劾其怨望有异图,遂自杀。

聊城人以及时任东昌府知府的金启洛为缅怀铁铉使聊城人民免遭燕兵屠戮的功绩,在聊城修建“铁公祠”以示纪念。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和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建置志》均记载:“铁公祠在龙湾西岸(即现在的山陕会馆南,双街南头),以历城侯盛庸配享。”可惜,铁公祠早已毁损,只留下了历史的记载。

载。另外,聊城人丁志方(明朝洪武十八年进士,仕至御史),因忠于建文帝,在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攻下南京后因不屈而被杀害。万历十七年在家乡聊城为其建祠堂(在聊城东关路北,解放后被毁)祀之。

清雍正七年(1729年)王夔龙曾撰《明兵部尚书铁公庙记》,抄录于此:

明兵部尚书铁公庙记

王夔龙①

东昌之有铁公庙也,创自太守广济金公②。余适以试用知县委署聊城,因其余工未讫,获执役焉。雍正七年七月望日,肃公服具牲牢妥,公木主于庙,而以历城侯祔享礼也。呜呼!公之宜庙食于东昌也,顾自今日始耶,数百年来报公之典阕焉。弗讲前之守土者,莫能辞其责矣。谨按东昌之捷,建文二年(1400年)十二月乙卯,公与历城侯闻燕兵且至,椎牛犒师,简精锐,列毒弩,背城以待。燕兵狃于屡胜,鼓噪前薄,尽为火器所熸,张玉没于阵中。燕兵奔北,燕王以一骑殿后。藉非诸将奉诏,莫敢加刃,噫其死矣。当是时,诸将中足以扼燕王者,平安一人耳。耿炳文,老将也,摧锋于前;李景隆,竖子也,衄师于后。山东州县,若济宁、临清、馆陶、汶上,悉遭屠戮。而德州焚掠尤甚,唯是东昌与济南享磐石之安。而两郡生灵均有所凭,藉以脱然于兵燹之外,系谁之赐哉?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辛酉朔享太庙,告东昌之捷。是役也,南军大振。而燕王至于寝食不安,涕下不止,其受创亦云深矣。向使运庙,谟有一二辈如公专征伐,有一二辈如公将相同德,必不至有金川之变也。乃以齐黄误国,而南将又皆驽材,无足恃计。惟有固守济南,牵率北兵,使江淮有备。至于两日之费,既有如道衍所云,则公当南北之冲,所以戮力于王室,可谓无遗憾也。已先是公为山东参政,收集溃亡守济南,以死自誓。寻推山东布政使司。李景隆之东败于济南也。公设奇破走燕王,即军中拜兵部尚书,赞理大将军历城侯盛庸军事。历城侯者,初以都指挥从耿炳文率偏师北征,及李景隆败还,代为大将军。济南之役,燕王师老撤围,侯乘势追之,既复德州,遂有历城之封。东昌之役,侯之功足以享禋祀而无惭焉。惜乎!海艘之溃,侯不能抗节以终也。公义不反顾,死而弥烈,受祸与方、景诸臣并惨。余每读《明史》至壬午(1402年)殉难,辄欷歔不能终卷悲。夫士君子生当熙洽之运,百年不见兵戈。翔步清时能效一职幸,而死有遗。爱建祠树碣,皆可垂于不朽。况公之气壮山河,光争日月者乎?公既庙食于东,必能捍灾御患,福祐一方。东之人因得慨然想见。公之所以不朽者,其忠孝之思庶有所感发而兴起焉。余故于公之生平津津而乐道之。若乃地界,龙湾庙分佛寺基址施,由崔氏首事,谋诸郭生。金公于丽牲之石载之详矣。余不复记云。
雍正己酉年(1729年)闰七月

注:①王夔龙:江苏武清县人,雍正举人,雍正六年(1728年)任聊城县知县。
金公:名金启洛,广济拔贡,雍正二年任东昌府知府。为纪念铁铉、盛庸建文二年守御聊城,在任期间建铁公祠于聊城龙湾西岸。
齐黄:即齐泰、黄子澄,为明惠帝近臣。永乐被杀。
方、景:即方孝孺、景清,为明惠帝近臣。永乐被杀。

龙湾村铁公祠
聊城铁公祠有数处,龙湾村之铁公祠乃其中较大者,龙湾村之铁公祠是东昌府知府金启洛于雍正六年(1728年)为纪念参与领导此战役者铁铉而建。
龙湾铁公祠原在城外龙湾村北的运河岸边,是东昌府知府金启洛于雍正六年(1728年)为纪念参与领导此战役者明南京兵部尚书而建。聊城人以及时任东昌府知府的金启洛为缅怀铁铉使聊城人民免遭燕兵屠戮的功绩,在聊城修建“铁公祠”以示纪念。清嘉庆二年《东昌府志》和宣统二年《续修聊城县志•建置志》均记载:“铁公祠在龙湾西岸(即现在的山陕会馆南,双街南头),以历城侯盛庸配享。”可惜,铁公祠早已毁损,只留下了历史的记载。

20109月在龙湾村出土了一块雍正年间的铁公祠石碑,该石碑记载:雍正七年仲秋由东昌府知府金启洛撰文,石碑上还有聊城县知县蒋尚思的名字。

安南使臣求和尚骗字的故事

“静业禅林”,创修于明代,清嘉庆年间扩建,是一颇负盛名的丛林古刹。归属于阳谷县阿城镇的主庙“海会寺”管辖,方丈由主庙委派,收芝、人事、生产、对外关系自行处理。

“静业禅林”在清代中叶,庙产相当丰富,有良田八顷,骡马成群。最盛时有和尚二百多人。民国以后,庙产只有一百二十亩地,僧众二十多人。

这座寺院,山门朝南,高高矗立,鸱尾翅檐,气势巍峨,门外两棵大杨树,粗可数人合抱;几棵垂柳,南有荷塘,景色清溢,进入山门,有前殿、正殿,殿宇宽敞,规模宏大。另有偏廊、僧舍、斋堂、知客室、碾屋、磨坊、牛马棚等房舍,再后是“藏经库”。后院建有土房多间,称“丙舍”,专为寄放灵柩之用。外地客商官宦殁者,一时不便运柩返里,可把灵柩寄存寺内,或停放屋内,或厝在庙后墓林。

聊城静业禅林为聊城古代名刹,位于运河沿岸的龙弯村(今龙弯村东北部)。由于位于运河之畔,常有官员、商贾进寺敬香拜佛,迎官接皂成为寺中常事,斋厨能烹制出名目繁多的素菜美味。“静业禅林蛋饺”即为寺中名菜之一。此时被康熙誉为为“字压天下”的状元的邓锺岳与静业禅林的主持了空和尚是好友,邓状元回家时也常来吃禅林蛋饺。

话说,安南国(即今越南)欲在国门关上镌以“安南国”三字横额。

安南国王是个中国通,深爱中国书法。他知道邓锺岳大名鼎鼎、书法绝伦。便差使者携重金去大清帝国求字。一欲饱眼福,二则壮国威,三则结友好。使者一路打听,知道邓状元奉旨回乡祭祖,便择日登门拜访,送礼求书,没想到吃了闭门羹,门上人传下话来:祭期不理公务,居家不见外使,重礼不便收授。南使心说:“邓状元好怪脾气地!哪有如此规矩,分明自持是上国大官,看不起我们外邦小国吧,没法子,谁叫求着你了呢?心想无论如何也要求书到手。”

他打听到邓状元最知己的朋友是“静业禅林”的主持了空和尚,便携重礼拜访了空,恳其设法求书。了空事故圆通,答应了南使所求。随即派小和尚去邓府请状元来庙里下棋饮酒。

邓锺岳来后,和了空对弈饮酒,讲经谈禅,好不痛快。兴尽告辞时,了空欲言又止,似有话说。邓锺岳道:“上人有话不妨直言,下官惟命是从。”了空说道:“无他,本寺南海大士前楹联破损,敢求大人墨宝?” 邓锺岳道:“此乃佛面上增光之事,下官安敢推辞?”遂令人取纸笔过来,净手书写:
祝四时风调雨顺、愿八方国泰民安。横额:南海大士。
落款:邓锺岳敬题。
了空大喜,连声道谢,心说:南使所求之字,尽在其中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4-29 01:03 , Processed in 0.248395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