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生活 发表于 2010-9-12 16:21:17

[align=left] [font=宋体][size=9pt]在夏津一带,人们每逢亲友“乔迁新居”或是孩子生日,都要送上十几个“宋楼火烧”,用它表示祝贺,借


在夏津一带,人们每逢亲友“乔迁新居”或是孩子生日,都要送上十几个“宋楼火烧”,用它表示祝贺,借“火烧”与“火爆”这个谐音,以示生活美满和孩子健康。
宋楼火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周治年间,宋楼村上有个很有心计的手艺人叫侯其顺,他全家以卖火烧为业。他家做的火烧,个头大层次多、皮薄如纸,色正味佳,外形美观,食用方便,易于存放。他边干边摸索,不断改进制作技法,终于独树一帜,名扬四方。恰好宋楼又是每逢二、七日为集市的大镇店,故众皆称之为“宋楼火烧”。侯其顺之子侯振兴,继承父艺且有新的发展。但因其嗜吸鸦片造成亏损,自身无力经营,后由姚庄李茂寿潜心学习,很快掌握了这一技艺。直至今天,做火烧的高手,都是姚庄李茂寿的后人。
清光绪年间候振兴打的火烧曾被作为进京朝圣的贡品,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名吃”展厅里,展览的那个“宋楼火烧”,是侯振兴的孙子侯庆玉制作的。
宋楼火烧的制作,是由上等面粉,加7%的细黄豆面(起个染色作用),用适量盐水和面,然后将和好的面通过木轴压匀。上案后揪成稍大于拇指的面剂子,逐个多次地搓揉盘滚,盖于棉褥下,以小木轴压,横竖折压八层,层层刷上香油。火烧成长方形,先在锅上烙,后置炭火烤,烙熟烤干,七寸高,六寸腰,鼓成长圆形。每个只有七钱重。如果用绳子提着火烧,遇风可以吹上天空,故有人称它为“风筝火烧”,因为鼓起的火烧形状似灯笼,也有人叫它“灯笼火烧”。
宋楼火烧看上去似乎很硬,但用开水一浸,立即软成煮熟的面片,不仅食用方便,而且可口益胃,是老人、小孩、病人非常适宜的食品。另外,宋楼火烧里外八层皆酥脆,适于久存,最长可放三年之久,不变质,不变味。这样,“宋楼火烧”便不胫而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州】宋楼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