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ttach]4095[/attach] [/align][align=center]这幅照片拍摄于1901年,记录了装备德国胶
这幅照片拍摄于1901年,记录了装备德国胶澳租借地要塞的大炮运经华人区山东街时的情形。 眼前的这条街,就是位于德国胶澳租借地华人区的山东街,即现在的中山路北段。画面右侧的建筑,是刚刚建成不久的华人商住两用楼:楼下为商号的门头,后院是加工作坊或商品仓库,楼上居住或作出租房;这排楼房左侧尽头,有个窗户上挂着布帘、门前聚集着七八个人的商号,那就是春和楼。画面上,山东街上有五六十人正在奋力地拖拉着一门大炮,从他们的动作上,可以感受到这门大炮非常重;人群中,有人正拿着一个长长的木板垫炮轮,显然,这是为了防止大炮滚动太快而伤及拖运炮的劳工。照片上的这门大炮,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生产的240毫米加农炮,但是它不是从德国本土运到胶澳租借地的,而是来自天津大沽口炮台。原来,19世纪末,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各国军舰40余艘聚集在大沽口外示威,5月28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攻打北京。然而,攻打北京首先要攻克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6日晚8时,八国联军向中国大沽口守军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于第二天凌晨2时交出炮台,罗荣光断然拒绝。6月17日凌晨2时,八国联军开始进攻大沽口炮台,守台清军奋勇还击,最后,尽管八国联军打下了大沽口炮台,但损失却极其惨重:6艘战舰被清军击沉,数百名官兵被打死。在大沽口炮台吃了大苦头的八国联军,深知这个炮台是他们侵华的大障碍,故在以后逼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特别要求拆毁大沽炮台。1901年,德军拆毁了大沽口炮台,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被当作战利品,用船运到了胶澳租借地,装备到要塞炮台。照片上运输的这门克虏伯240毫米加农炮,正是从天津大沽口炮台拆下后运到租借地的。
其实,在德国胶澳租借地的要塞诸炮台堡垒中,配备的岸炮有不少并非直接来自德国本土,例如汇泉角炮台配置的两门240毫米加农炮、两门150毫米加农炮,都是从大沽口炮台掠来的;在有的要塞堡垒上,甚至把1897年占领胶澳时缴获清军的战炮也都给用上了。
当年购买德国坚炮利船是为了保护国门抗击外来入侵,而眼前的这一幕,显然让国人感到“耻辱”。或许,许多人会责怪这些拖运大炮的华工,认为他们没有民族自尊心,然而,当清政府已经许下“量我中华之物力,结洋人之欢心”的承诺,普通的平民百姓又能做出些什么呢?他们当时最大的愿望也只能是“喂饱肚子”而已,这一点,可以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