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attach]4230[/attach] [/align][align=center]曲阜的主街道(1931年)。[/align]
曲阜的主街道(1931年)。 山东省滋阳县牌坊(清) 泰山五大夫松(1920-1930年代) □赵晓林最近,书运找上了笔者,一册罕见的《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成为笔者书斋中的珍品。
《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张绍堂著,线装,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月印行。此书无版权页,应为作者的自印本。而查此书资料,基本为空白,可知此书流传甚少。
作者张绍堂是20世纪30年代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时的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当时山东省的主席是韩复榘,委员有李树椿、王向荣、张鸿烈、何思源、王芳亭、马鸿逵、林济青、张绍堂、刘珍年、张钺、陈耀汉、张苇村。而秘书长有两位,除了张绍堂外,还有一位是刘复。
有关张绍堂的资料甚少,笔者也只查到以下的一点:张绍堂字子仁,河北三河县人,光绪十七年(1891)生,后入韩复榘部,1922年为韩部旅长,1930年任山东省秘书长,1935年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任秘书长,是韩复榘的得力干将和军师。本书前有张绍堂照片一帧,身着中山装,微胖,显得倒也魁梧。
滋阳检阅民训结业典礼
张绍堂为什么要作《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呢?“余以政务羁身,不能作胜游,一散尘襟,此次参加‘滋阳乡建民训结业典礼’藉得瞻谒孔林,登临泰山,计行程三日,凡足迹所至见闻所及爰述之以飨读者。”这是正文的第一段,作者在此说明了作此书的诱因。而此次去是参加“滋阳乡建民训结业典礼”,张绍堂不是一个人去的,“(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十日夜十一点,余偕王厅长晓航,穆参议少厅,王参议一民等车离省垣南下,十一日晨抵滋阳,晤何厅长仙槎,孙师长荫亭等,即于花园饭店少憩,并进早餐,乃请孙师长导观其年来之新建设。”
滋阳之名,今人多不熟悉,其实即山东兖州之地。古时,滋阳以在滋水之北而名。1913年废州府制,改道县制。撤销兖州府,府所在地改属济宁道。1948年7月,滋阳县城区称兖州市,农村称滋阳县。1962年1月,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记录兖州的旧文不多,故此文笔者特别着重于此。张绍堂文中写道:“进新东门,夹道树苗已长,公民商场正在建筑,苜蓿园旧址现已赎建平民村,且利用军工,修筑街衢,古城之内,百废俱兴。孤贫学校之设立,文起于十一岁之孤儿万格义,一日清晨,此儿踯躅街头,饥寒交迫,孙师长于之语,则涕泪潸然,乃为之教育,该校因而诞生。现有学生一百五十人,照完全小学编制;每月经常费八百元,学生之衣、食、住、学,均由学校供给;闻将添办职中,以闳造就……孤贫学校习艺所于去年八月成立,内分两部:一为麻毡部,出品华丽坚致;一为卷烟厂,规模较大,复分为裱箱、烘烟、卷烟、炮烟各部,女工约二百七十人,男工约四十人,服装整洁,手术灵敏,勤而有礼,足见平日训练之精。工资,因熟练之程度不同,每日约三角至六七角。每天出品,雪茄约五万支,连同其他约十万支,现有供不应求之势,是亦一救济民生抵制外货之有效途径也。”
此段文字专注于当时“孙师长”建立的两处救济性单位,一为孤贫学校,二为孤贫学校习艺所。其中孤贫学校习艺所中有一重要线索,即20世纪30年代兖州地区即有雪茄生产,而且产量不低,这为研究当地的近代经济和物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再来看看作者此行的主要任务——参加“滋阳乡建民训结业典礼”,此典礼全名为“滋阳乡建实习区民训结业典礼”。“孙师长以驻节滋阳,为谋民众自卫及地方治安起见,于农隙施壮丁以三个月之训练;举凡组织力之养成,精神上之陶冶,纪律之娴习,卫生之讲求,以及军事知识之灌输,民众阅读之指导,靡不具备。故正午,余等即驱车前往薛家庙举行典礼。下车,见壮丁四集,列成一百二十六队,总计达万人以上,占全县壮丁三分之一,旌旗飘拂,阵容整肃。省府主席代表王厅长,何厅长与余等绕巡全场一周,乃于乐队铿锵中举行检阅。是日大风,列队行处,黄沙四起,万人出动,气势浩荡,而步伐整齐,操作敏活,如:防空、防毒、战斗、击刺,均达于纯熟之境,诚以指导员之选择与训练既精,人民与军队间感情愈密,始能有此种惊人之成绩也。故余之演辞,首以‘喜出望外’相勖。闻其余三分之二壮丁,即于农隙继续施训,则全县之自卫自治之基础,可计日而完成也。”
这个典礼是当时滋阳一县举行“民训”之情况的缩影,也可看做是当时此地的一件历史事件的文献记录,对于研究山东下属地区的近代乡村和军事等方面的建设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
曲阜泰山短游
检阅完毕,作者即“取孔道往曲阜,道长三十里”,路边“新树已遍植,一路风紧沙扬,大有山雨欲来之概,乃行近古柏林下,风过林端,宛如龙吟虎啸,虽苍盖摇曳,而老干矫挺,不屈不移。林尽处,即宁静古雅之曲阜城矣。城外老柏夹道,倾奇生姿。入西门,经鼓楼街,大鼓巍然,使人缅怀钟鼓鸣和之盛;而环睹巷里,又不禁联想李东阳《曲阜纪事》 ,‘城郭已荒遗址在,书文半灭古碑存。’之句。先诣衍圣公府,谒奉祀官达生先生,畅谈甚欢。达生先生英俊年少,好学工书,温文儒雅,粹然存圣门之风。”
此段文字描绘了从滋阳到曲阜的路上景致,还有曲阜城中一角之情况。后面就是游览孔林、孔庙等的记述,所描述的景色并无太出奇处。 再看到泰山的记录,“十二日晨,九时乘车北上,十一时抵泰安,即与周县长等坐山轿循麓而进。工人正在筑铁路路基,两旁人迹稀少,闻清嘉道以前,居民稠集,迨经捻匪之劫及张宗昌‘白俄兵’之蹂躏,屋舍荡然,人民流离失所矣。”其后便经岱宗坊、孔子登临处、红门坊、斗母宫、万笏朝天、天衢、回马岭到二天门,在泰安宾馆下榻。“十三日”再游,一直到绝顶处,过午后才下山。至此,滋阳、曲阜、泰山三地公事及游览才全部结束,作者最后结笔匆匆,并未多作感慨之语句。而泰山之上的景色除了少数几处外,大都描述的非常简略,但还是比较耐读,有的段落可做游记散文阅读,很有趣味。
《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一书虽然非名作,但因其所记之事件等为其他文献资料所不载,所以就具有特别的考据与参考作用,而此书的内在价值也正在于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