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杨氏始祖初探
2. 杨姓始祖多源之说
探索杨氏始祖涉及到杨氏源流,笔者同意杨安生先生杨氏源流多元的观点,但这一多元观点应广义化,也许天下杨氏确是多个支系发展起来的,也许各个支系都有自己开始以杨为姓的先祖,那么杨姓的始祖也许就不止一个,也可能是多元之说。
之所以对杨氏源流及始祖有不同的说法,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海中先生认为,由于历史文献的不详和对历史文献的不同认识和判断,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我想这也是有可能的。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在远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合而为一,成为表明个人及其所生家族的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来看,杨姓的起源,从姬姓—羊舌氏—杨氏—杨姓,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到了秦汉时期,也许杨姓或杨氏已发展成为了许多庞大的支系,谁最先开始以杨为姓,可能谁也说不清楚,难怪也有的把秦时的杨章或东汉时的杨震称为杨氏的一世祖。也许各支系杨姓都有自己的始祖,杨姓始祖也可能是多元之说共存。从首届中华杨氏始祖文化研究会上发布的七大重点研究成果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虽然杨姓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周武王、尚父、伯侨,这也是杨姓始祖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他们到底姓姬不姓杨,称为杨姓的始祖实在欠妥。无论是古杨国尚父的子孙或是晋国时伯侨的子孙,那时他们都姓姬而不姓杨。杨杼、杨干、杨肸、杨石等均是氏号,也许称为姬杨杼、姬杨干、姬杨肸、姬杨石更为确切一些。
3. 关于“古杨国旧地”和“羊舌邑”、“羊舌氏、杨氏“和“杨姓”
根据百家姓书库中王珂先生的描述,周宣王之子尚父所建立的古杨国被晋所灭后,晋国又把古杨国旧地赐给伯桥;按黄剑秋先生的说法,晋武公长子伯桥英年早逝,为抚遗孤划出一块地方(羊舌邑)给长孙(伯桥之子文)作为食采之地,那么“羊舌邑”就应是古杨国的旧地(今山西省洪桐县)。
同时按王珂先生的描述,晋灭杨国后其子孙以国为姓,开始姓杨和伯石继承爵位后以封地为姓,开始姓杨,出现了以杨为姓的说法。而按黄剑秋先生的说法,仅是在晋献公时代相关史料中出现了羊舌氏称谓,因羊舌肸父子食采杨氏县之杨而为之冠氏,称他们为杨肸、杨石。这个“杨”在当时是个氏号,不是可以与周朝姬姓相并列的姓。那么,王珂先生以杨为姓的说法可能有些欠妥。
以上两点看法是否正确,我们期待有关专家的评述。
4. 关于弘农杨氏和四知堂
就弘农杨氏而言是指生活在隶属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寺)陕西华阴的一支杨氏。而古杨国在今山西洪洞,笔者所见资料中虽有杨国灭后,古杨国的尚父其子孙一族以国为姓,开始姓杨,但无一叙述其后裔移居华阴的内容。而在许多说法中都可以见到,在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六卿灭杨氏和祁氏两大族,杨食我一家逃遁,辗转来到华山仙谷躲避祸乱,在以华阴为中心的潼关、灵宝、洛阳等地,形成一个庞大的杨氏家族的描述,似乎更能说明杨食我才是弘农杨氏的始祖。当然关于逃遁之说目前仍有争议,我们也期待姓氏学的专家们提供更多的佐证和依据。
笔者还见到有这样的现象,大多数杨氏家族都称自己是弘农杨氏,以四知为堂号,是杨震的后裔。不同的是,杨震以前有的套杼公,有的套伯桥,有的套尚父。
在杨安生先生的热议弘农郡一文中谈到:纵观各地杨氏族谱发现,宋以前的族系很少,大多是元明清的记录,而多数族谱中都记载:祖系弘农郡。后经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更多的杨氏祖先并不是出于弘农郡的。杨姓中的弘农郡望在两汉时开始著名,有杨震一家“四世三公”,到北魏有“三杨”和杨播一家,到唐代则成为宰相世家,尤称极盛。各地杨氏借用弘农名义,只想将自己挂上“正宗”二字。
同时杨安生先生还指出:在明朝时期有人专门以代人写家谱为生的,什么样的家谱都可以造出来。将全世界8000万杨氏都认定为杨震一人的后代,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颇为赞同这样的看法。
5. 太久远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靠的证据
周宣王(公元前828-782年)之子尚父所处的年代与杨宁公所处的唐朝德宗时期(公元780-805年),相隔约1600年左右。1600年的历史长河要经历六十多代人,没有确切的谱系或记载,仅凭杨宁公墓志铭中文字,不足以说明杨宁公系尚父后裔,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即是有确切的谱系,太久远的历史也得考证一下它的真伪和可信度。
笔者在网上就见到这样的谱牒,有人说黄帝生于公元前2697年,杼公生于公元前1062年,系黄帝30代孙,他本人自称是杼公的100世孙,世系逐一可考,并在家谱中列出了从黄帝至今的130代世系。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伯桥字尚父,或说尚父是对伯桥的尊称,尤如周武王称姜尚为尚父一样。不知这样的家谱会有多大的可信度。
东汉扬雄自述其族源,以伯桥为始祖。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与伯桥(约为公元前650年),时间相距600年左右。我们不知道扬雄以伯桥为始祖的依据是什麽,是根据家传谱牒,还是听老一辈人的讲述世代流传。我们不能仅因名人的一句话就作为依据,断言伯桥为始祖,扬雄系伯桥后裔,下面仅举一例说明。
著名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在他的著作中自述其祖籍为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后被不少学者以此源用。1989年新都县政协档案馆根据新征集的《汤氏族谱》,证实了艾芜的祖籍是湖南省武冈县高沙市场杨家桥。当正在生病住院的艾芜先生得知此事后激动万分,含着泪花说:过去我在书中道听途说地叙述了我的祖籍,结果使我错误了大半生,也误导了不少读者。今天你们帮我找到了真正的根,十分感谢,敬请你们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纠错文章,以免一错再错,否则我将遗憾终身。(孙晓芬著《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56-57页)
2005年,笔者执笔撰修本族家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以前在我们这支杨氏家族中也一直流传着是湖广填四川,来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说法,同时还流传着系北宋杨家将后代的说法和入川始祖杨大奇因偶得浮财发迹的传言。这些说法从儿时到此次修谱,在我的脑海中扎根了几十年,因家谱毁于文革时期,无法证实这些传言。
后经多方努力,终于在一位长辈那里找到了一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庆北碚杨氏的首修家谱。这本躲过各种浩劫唯一保存下来的家谱记载了从一世祖杨禄生1648年出生到1901年首修家谱253年的历史。原来我们这支杨氏原籍是江西省信丰县小江堡茶园围,三世祖杨大奇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时期,于雍正五年(1727年)从江西信丰县小江堡茶园围移民到重庆悠远场(现重庆市北碚区),从打工营生到自己开设油坊,奠定基业,逐渐发展成为北碚一个较大的杨氏家族。谱中记录了入川始祖杨大奇艰苦创业的过程,浮财发迹一说也纯属子虚乌有。我们这支杨氏1648年以前的历史尚属未知,与北宋杨家将没有任何关联,上索祖源应向那里挂*至今我还在到处寻觅。
以前我们家族中各大房都有这样一本1901年首修家谱的手抄本,按理老人们都应知其详,但为什麽还有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流传,我实在不知道原因所在。所以在家族中长期流传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总之,太久远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的的证据,不能仅根据历史名人的一句话就轻下断言,也不能凭族人口传心记,更不能把远古神话与传说作为佐证的依据。然而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要寻求充分可*的的证据确实很难,也许这将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虽然周武王时代已有了文字,但文字从商初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才日渐成熟;而记录方式从商初的甲骨文到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而且从公元前840年我国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由于那时文字不成熟,记录方式十分原始,许多内容都没有连续记载和确切的纪年,要寻求这样的证据也可能很难很难!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姓氏学的专家们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内容和佐证的依据。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