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杨氏宗亲】弘农杨氏源流 [打印本页]

作者: lcy0205    时间: 2010-11-3 08:49
标题: 【杨氏宗亲】弘农杨氏源流

我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炎,是传说中的炎帝,号神农氏;黄,是传说中的黄帝,号轩辕氏。他们都是传说中部落联盟的首领,而这种部落联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连绕起来的。姓氏的起源和划分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除炎帝和黄帝之外,传说中的共工、蚩(chī)尤、太暤(hào)等,也是这种以血缘关系划分的部落集团的首领,只不过我们现在以炎黄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而已。尤其是黄帝,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轩辕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成为炎黄子孙寻根怀祖的圣地。

传说中的黄帝,在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左右。据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葴(zhēn)、任、荀、僖、姞(jí)、儇、衣是也。”十四人得十二姓,是因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的缘故。十二姓中,姬姓列为首姓,因传说中黄帝居于姬水,因以为姓。可见,姬姓为黄帝的嫡系。

黄帝之后,姬姓发展成庞大势力,其中心在今河北北部地区,后蔓延到山西南部和陕西东部地区。甚至还有:“汉阳诸姬”的说法。可见,周朝以前,姬姓已到达江汉流域了。到了周代,黄帝后裔姬姓一支,发展到鼎盛时期。

从黄帝相传,姬姓后裔有玄嚣、桥极、帝喾、后稷。传说中的帝喾,又名帝俊,商代甲骨辞及《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喾也是商人的始祖。商人在追述他们的祖先时,也说是先祖帝喾的又一妃子简狄吞了玄鸟蛋后才怀孕出生的。从黄帝到玄嚣,到桥极,又传到帝喾,直到文王,虽有一千多年,世系也可详考。

黄帝的姬姓子孙,世系逐一可考:自后稷始,后稷又名弃,是周部落的首领。黄帝的嫡系部落姬姓与炎帝部落姜姓世代通婚,弃的母亲叫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诗经•大雅•生民》一诗记载,姜嫄在郊野踩着一个巨人的大脚印,身受感动而怀孕。孩子生后,不敢要他,把他扔在小巷、树林、结冰的水道,得到牛羊、砍柴人和鸟的保护,于是才收养起来,取名为弃。弃从小善于种庄稼,加工农产品,后世祀为农神后稷,为周的始祖。

周世系表明,从后稷下传三世,经不窟、鞠陶而到公刘。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于豳,《诗经•大雅•公刘》一诗,就是写公刘率领族人迁居于豳的情景。

从公刘起,又下传九世,经庆节、皇朴、弗差、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叔非,其间事迹虽淹灭而难考,但前有公谱世系可以说明。到古公亶父,又率领族众越漆、沮和梁山,迁居到土地肥美的岐山之南的周原(今陕西的岐山县)。《诗经•大雅•绵》一诗中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中写了古公亶父率族人定居周原,规划田土,营屋造邑,设置官吏的情景

古公亶父传位于幼子王季,由于势力强大,与商王矛盾加深,王季被商王文丁所杀。子昌继位,是为文王。周文王内整朝政,外拓疆土,征伐侯崇虎后,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以西)。《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一诗说:“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深得民心。《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文王率殷之判国以事纣,四十一国。”文王临死,嘱咐武王伐商。

武王继位,第二年,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牧野之战,周军大胜.《诗经•大雅•大明》一诗,即描写了牧野之战的宏大场面。约公元前1111年后灭商。

武王灭商,开始分封诸侯。武王弃世,子成王继位,由武王弟周公旦辅政。据传,武王、周公、成王先后分封诸侯七十一国,而姬姓子弟亦分封至各地,有的遂以封地邑名称作为姓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称“虞、虢(guó)、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就是明证。汉代以前,“扬、杨”通用,所以,“霍、扬、韩、魏”中,“杨”作为“扬”。

我杨氏得姓,来源于周分封诸侯。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封其弟叔虞于原属祁姓的唐(今陕西翼城西)。《史记•晋世家》记载:“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guī)

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所以,叔虞又名唐叔虞,并分给怀姓九宗和职官五正。其后,长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始祖。叔虞次子名杼,周康王六年(前1062)己卯封于杨(今陕西省洪洞县东南),赐杨侯,为杨侯大夫,子孙以邑为氏,这就是我杨姓肇姓之始。因此,我杨氏族谱中多自称“叔虞之后裔”。叔虞又名“尚父”,尚父是晋及我杨姓对叔虞的尊称,意为可尊尚的父辈。如周文王尊称姜太公吕望为尚父;如《诗经》所谓“维师尚父”是也。

后来,晋国内乱,杨氏得罪于晋,便从山西代县逃于华山之阴(北)的仙谷中隐居下来。秦末,杨喜从汉高祖刘邦起兵,为郎中骑将,隶属韩信,后从灌婴追杀项羽于垓(gāi)下(今安徽侵壁县东南),以功封赤泉侯,子孙世袭。喜曾孙敞,字子明(一曰君平),初为霍光军司马,光甚爱其才,以后升任御史大夫,拜为丞相,封安平侯;其妻是大史学家司马迁之女。敞生五子,长曰忠,拜安平顷侯;五曰恽。恽,宣帝时为郎,因揭露霍氏谋反,诛霍氏有功,封平通侯,升中郎将,居殿中。为官廉洁无私,后因事牵连,免官夺爵,废为庶人。恽仕途失意,心恢意冷,返乡后又广置家业,大兴土木,宣帝深恶之,坐腰斩。恽子孙避仇,曾改姓“恽”。据传,司马迁所着《史记》,乃杨恽献于世人的。恽生五子,长曰谭(亦为忠公嗣子),属国,袭安平侯。谭生二子:宝、并,宝即汉太尉杨震之父。宝习《欧阳尚书》,通达博览,一生隐居教授,为关西名儒。居摄二年(公元7年)丁卯,王莽闻其名,特征为官,宝耻与之为伍,逃逸不知所向;光武高其节,建武(25)中公车特征,仍不出,卒于家,号征君,谥(shì)靖节。弘农杨氏,自硕公之后,“西汉一门八子首佐经纶”,六代为侯,至宝不意入仕,家境衰落。(《后汉书•杨震传》)宝生三子,次子曰震,字伯起,继承祖业,奋发图强,重振门风,明经博览,诸儒称之为“关西孔子”。自震而秉而赐而彪,四世太尉,德让济美,使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时期和汝南袁氏齐名的名门望族。彪生修,为北魏主簿。自黄帝至震公以来,代远年湮(yān)似难稽考,然名宦高士,炳炳着于经史者,不乏其人也。苟若寻其绪以考之,则渊源可知也。因我族谱中事简力微,故于先祖落籍福建漳州府龙岩县前之史迹支派,则无暇追及,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生息繁衍,是成倍地增长的,正如战国时韩非子所说:“大父(祖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我杨姓从肇姓始祖开始,至今三千余年,历传上百代,据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已繁衍七千七百余万人。杨姓子孙遍布九州,延伸海外,支派众多,但均出于同一祖源。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