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济南方言:干么的吆喝么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yutou    时间: 2010-11-17 21:53
标题: 济南方言:干么的吆喝么
    济南方言里有句俗话叫做:“干么的吆喝么。”其本意就是说的:三百六十行,吆喝的内容不一样,吆喝的动静儿(声音)不一样。  说到“吆喝”,它本来就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儿和匠人用来招徕客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济南人的吆喝法儿,也是各具特色。很多行当的吆喝声儿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节奏、音调、韵律,但为了吸引客人的注意,又采用一些独特的方式,虽是乡俗之音,却包含了相当的艺术成分。行当太多,无法细数,仅选取了几个举例,使看官从中了解济南往日民俗生活的点滴。
  “修…理…旱……伞、雨伞”修伞匠的吆喝声一般是较为深沉,透着一种沉稳。过去的伞,多是纸伞,用竹棍儿、竹批儿支撑,木头把手,极易破损。修伞匠备有竹木料、油纸、色料等,或补或接,一般是立等可取。
  “打锡壶……噢”其实打的不仅是锡壶,什么酒壶、烫壶、水壶都能修理。或是补漏,或是按把儿、镶嘴儿,反正是有毛病都能修,实在修不了了,就索性卖给你个新的。但绝对讲究诚信,不蒙不骗。
  “换洋火儿来……嗨,破鞋烂袜子,破铺衬烂褂子。玻璃渣滓、琉璃瓶子——”大概半世纪前,济南大街上有“换洋火的”,相当于现在的收购废品的。
  “长果仁儿,一毛一包。”“五香的长果仁儿。”傍晚时分,在电影院、戏院的门口,桥头、车站只要是热闹的地方,都能听到,大多是小孩在卖的,不仅是长果仁儿,也有卖瓜籽儿的,现在算是休闲食品一类的了。
  “喝蜜儿的来唡啊……喝蜜儿的,嘬(zuǒ)一口到底儿唡啊……喝蜜儿的。”“大合柿来,南山里(ni)的大合柿!”卖柿子的吆喝声大而响亮,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尤其是到了“赶山会”的时候,在此起彼伏的各类吆喝声里,基本是集市上的主唱。
  “卖小鸡儿来……嗨……抓小鸡儿”伴着浓浓的春意,卖小鸡儿的就进城了。一笼一笼毛毛茸茸的小鸡儿,围在席囤里唧唧咋咋的,惹得小孩子拉着大人的手直往跟前凑,要是不买几只回家,非赖在地上打滚不可。
  “喝西瓜……喝西瓜……脆沙瓤、赛冰糖的大西瓜……冰镇拔凉,喝块儿来吧!”济南是有名的“火炉”。要是在“烈日炎炎似火烧”的“老爷爷儿地儿(济南方言:太阳底下。)”里,先别说吃一块儿,老远的听到这一嗓子,心里肯定就会熨帖(济南方言:尤指舒服)了不少。
  “往这里边瞧,往这里边看,这里头的光景真好看……”逢年过节,凡是热闹的地方都会有拉洋片的在招揽生意。拉洋片的多少算是文化人了,一般都穿戴得斯斯文文的,边比划边唱,从外国风光,到名胜古迹,只要是在箱子里能有的,都能唱个遍儿。对于大多没出过远门儿的人来说,这“西洋镜儿”还真是能长不少的见识。
  “咱这个糖,实在的强,又甜又辣又拔凉,放在嘴里尝一尝,它是甜稀儿稀儿的、香喷儿喷儿的、辣丝儿丝儿的、凉森儿森儿的它就怎(zěng)么恁(nèng)么强!”卖薄荷糖的吆喝的顺口溜,听起来有板有眼,一套一套的,像是在说书。
  “买个牛奶…新冰糕……”最常见的卖冰糕的,都是这个喊法儿。也有搞笑的“吃冰棍儿,冒凉气儿,要多姿儿,有多姿儿!”这时候,小孩子就会跟在卖冰棍儿的后面随着喊:“冰棍儿败火,拉稀别找我!”
  风趣的济南人,常常喊出一些新奇逗人的吆喝法儿,吸引人们的注意,招揽生意。记得小时候,邻居家里的一位老大爷曾是走街串巷卖日用小百货的,岁数大了撂了挑子不干了。但是给我们这些“小末子”说起当年的吆喝声还是津津乐道,说到高兴的时候,就来上一嗓子:“哎……哎来哎嗨…嗨……都来了(liǎo)啊,都来瞧……大姨子儿(胰子)好使,小姨子儿(胰子)娇,黑姨子(胰子)瓷实,那白姨子(胰子)俏。老妹夫(美孚)的洋油最搁烧。”最后,还不忘跟上一句……“哎来哎来嗨!!”不仅喊声悠扬,还带着浓浓的韵味儿。真的就像唱歌一样。“胰子”就是肥皂,济南当地有一种“黑胰子”对皮肤病有很强的治疗效果,现在很少看到了,怕是失传了。“白胰子”就是洋肥皂了,现在叫香皂。“美孚”牌的煤油,在当时还是畅销货。如此的运用谐音来幽上一默,其功力确实了得。至今想来,景象生动,若历历在目。
  白铁匠,在济南叫“打洋铁壶的”。一般是在自行车的车把上底朝上挂一个铁桶或水壶之类的,边敲边吆喝:(嘣……嘣嘣),哎……修理钢精锅白铁锅,修理烟筒打拐脖儿,(嘣……嘣嘣。)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八大马路附近有一个打洋铁壶的,是个非常有趣的师傅,喜欢热闹。只要是老远听到他的吆喝声,在周围玩儿的小孩子,都会跑过跟着他嬉闹。高兴的时候,他就会扯开嗓子高声的吆喝:“哎……修理钢精锅白铁锅,修理假腿按胳膊儿。”逗的一大群小孩子也随着他一齐喊。能跟着他跑出去老远老远。
  到了七八十年代,在文化东路附近曾有个打洋铁壶的大叔,喊的声音高亢悠扬,堪与歌唱家媲美。每逢星期天,他必到艺术学院的院里招揽生意,恰逢住在院里的一位省内著名的歌唱家在家里练嗓子,一个在楼下喊,一个在楼上唱,遥相呼应,有唱有和,实在是一幅妙不可言的对歌大赛。引得众人驻足聆听,开怀一笑。估计搁在今天,他要是能有条件参加正规培训的话,没准儿真能火上一把,成个星啊,腕儿啊伍的,也是说不定的个事儿。
  这带着浓浓足足乡音的吆喝声,原汁原味的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有些行当现在已经消失,想听也听不到了。但是每每回想起来,竟能使人心里暖暖的,眼里湿湿的。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