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钟氏宗亲】客家古村——白鹭 [打印本页]

作者: caishendao    时间: 2010-11-25 12:21
标题: 【钟氏宗亲】客家古村——白鹭
本帖最后由 caishendao 于 2010-11-25 12:21 编辑

客家古村——白鹭



白鹭村


        白鹭村,位于赣南客家中部地区赣县的北隅,距县城63公里,与兴国和万安接壤。它依山傍水,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布。南北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0.5公里。村南是龙岗、村北是玉屏山。烟峦翠阜,叠嶂绵延形成弧状拱卫着村庄。五条山脚伸至村后,古代勘舆家称其为“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连环,下游河畔有二座山岭,一称:“狮蹲”;一谓:“象跃”,把住水口,留住来龙,是一处灵山秀水风水极佳之地。据载,白鹭村的开基人是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他当年放鸭从兴国来到此地,时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夜梦见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而定居该地,村庄也由此名:“白鹭”。
  钟舆,字世昌,于南宋绍兴六年(1136)从兴国县竹坝村迁居白鹭开基,至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鹭溪河源于兴国县,穿流白鹭乡中部进人赣江。它无需通过贡江水系再入赣江,可缩短北下流程。这条北下捷径,使古代兴国永丰、赣县白鹭、田村一带的木竹通过鹭溪源源进入赣江,缩短了流程60多公里。古代的鹭溪河面宽阔,水深也足以木竹通行。正是这条黄金水道的优势使白鹭乡的木竹打入市场,白鹭村逐渐繁荣。
  钟世昌定居白鹭后,不仅利用白鹭充足的水草和鹭溪河的天然资源养鸭,同时辟地发展农业,生活逐渐安定。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没有干扰的封闭生活使钟氏人口发展很快,以至到明代中期就具备了圩市村庄的人口基础。特别是随着木竹大量向北方和东南输出,白鹭村逐步成为商品集散地,圩市也随之而成,成为白鹭一方的商业中心。
  二
  白鹭村钟氏的许多人,从事木竹生意和相关行业后,生活变得富裕起来了。他们见了世面,需要培养有文化的后代,于是开始重视兴办教育。因此清代早、中期钟氏家族涌现了大批读书人,不少人取得了功名,出任地方官。村里较为出名的有钟正瑛、钟愈昌、钟崇俨、钟谷、钟秀一门四代取得功名和为官的家庭。钟崇俨出任浙江嘉兴府知府,二品顶戴;钟谷出任湖北黄梅县知县、归州知州补用,政绩突出,乡人称道;钟秀曾任赵州宁晋县知县。这一阶段是白鹭村钟氏发达的鼎盛时期,权、钱、势俱备的钟氏家族,又纷纷投资大兴土木。一片片青砖大瓦房,祠宇屋栋雨后春笋般地立起,气势宏大,形成了今天的白鹭古街道,古建筑规模的村落。据民国三年修纂的《钟氏族谱》记载,白鹭村当时具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就有69座。街道祠宇和民居建筑形成了白鹭村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宫、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等10处街坊景观,成为赣县的一方名村。白鹭古村有4条主要街道,极似一横置的“丰”字,街道大致呈南北向和东北至西南走向。商业市场多在东头十字街中心的空坪上,大多店铺集中在这里。沿着主街道两旁是梳式民居分布。屋栋之间的界隙形成有宽有窄的小巷,互相通连。构成白鹭村错综复杂的街巷网络。村内街道皆用卵石铺砌呈龟背形。
  白鹭村的地势北高南低,北是树木郁葱的后龙山,南面是大片农田,农田前面的鹭溪河绕村南而过。村内的排水系统由三条排水沟构成,它们自北向南通连鹭溪,将污水排人河内。三条沟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合理解决了村内的排水问题。
  白鹭村98%以上是钟氏同族宗亲,皆为同一祖宗,村内民居建筑比较集中。对本族子弟进行教育的族校设在村东头,依山而建,环境优良僻静。庙祠庵观设于村的东、西、北头。主要庙宇有福神庙、仙娘阁、三元宫。村内核心位置设祖祠堂和分祠堂,不设庙宇。村内居民生活用水使用井水,所以村内开凿有二、三十处公用水井。水井造型雅致,钩杆提水,井水清澈甘冽。
  村内古建筑,大多是雕花门楼,前后三进的天井式民居,用料讲究,构筑精细。比较突出的建筑有:恢烈公祠、绣花楼、王太夫人祠、兰善堂、保善堂、佩玉堂、钟氏宗祠、洪宇堂、文锦堂、福神庙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恢烈公祠,占地约2637平方米,系乾隆年间(1736-1795)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钟愈昌所建,因其有三子,所以建有前、中、后三栋。前栋称“葆中堂”,中栋曰“友益堂”,后栋则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为太平天国石达开残部炸毁。前栋归属第三子崇俨所有,崇俨号“敬亭”,曾任职知府,因此又名“太守敬公祠”。恢烈公祠的构筑设计为白鹭村民居建筑之精华,各栋均不相同,各有特色。从整体上看,该建筑除地方传统风格外还融合了外来绮丽巧构的江浙风格。
  白鹭村的街道布局,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江西天井式民居地方色彩。村庄的发展和布局因地制宜,因势设计。追求风水向背,同时也周到地考虑生活功能。在“冲刹”较强烈的位置,墙壁上嵌入浮雕的“泰山石敢当”以避凶求吉。白鹭村建筑的正大门大多面向东南或东北向,后门开临后街。宗祠前的广场,决不建屋,保持大空间和风水方位。有的建筑因为位置关系,特别开辟一条巷道,作为大门通道来取得大门的东南朝向。白鹭村的街巷与建筑之间的许多狭窄通道,形成了调节气温的小气候。这种梳式的建筑布局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街道上也是凉风习习,屋内阴凉舒适。村内建筑多重檐,楼层较高,楼上可住人,还可观景。绕天井的楼檐设有围栏,既保护了楼上房间,又起了阳台作用。白鹭村民居,基本上把厕所和厨房、库房设于主体建筑之外,又与主体建筑相通,但并不纳人其内。建筑装修较为朴实,重视对采光和空间的质量。在有的民居中还揉人徽式建筑的特点,也有江浙风格的融合。如“葆中堂”明间的柱础就是典型的江浙风格。
  白鹭祠宇建筑中以洪宇堂廊门最为珍贵,柱坊上的木结构如意斗拱,雕花檐板都不失为当时之佳作。
  三
  白鹭村古村落的民居和宗教古建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赣南古代的村落形成、布局、建筑、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其建筑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协调,对我们今天的建设者们仍无疑是个很好的借鉴,具有现实社会的应用价值。
  赣南是赣粤闽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有800万客家人。唐末两宋以来,大批迁徙赣南的北方、江淮移民与当地土著交融形成了这一支独特文化心理、民情风俗的客家民系。作为闽、粤两省西、北邻的赣南,自然成为移民南迁的第一停留大站,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有学者把这部分客家人称为“老客”。而白鹭村正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一座客家古村落。若干年后,定居赣南的许多移民由于种种原因,不安于现状又接上他们祖先的足迹,继续南迁或者东移于粤、闽落户。明清时期,粤、闽的许多客家人包括相当一部分原来从赣南迁人的客家人又返回到赣南定居。有学者把这部分客家人称之为“新客”。白鹭村的独特价值,正是它自南宋形成至今80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外来移民杂居,形成同一祖宗的钟氏家族村。也即是一座所谓“老客”意义上文化相对纯粹的古村落。它对研究赣南客家史的发展以及新、老、土、客之间的文化交融现象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
  白鹭村民情风俗中一些富有特点的习俗活动,无不与村庄形成的历史有关,和他们家族的排他性有关,而使之成为研究“老客”的“净土”。
  古代白鹭村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条件给明清时期白鹭村的发迹带来很大的优势。仗着缩短60公里流程和丰富的木竹资源打开了发家致富门路,这却也反映出自古“要致富,先有路”的道理。富了,就发展教育。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成为良性发展的规律。白鹭村的几百年兴衰史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百年历史,使白鹭村的木竹资源枯竭。特别近几十年来,白鹭村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今天的白鹭河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白鹭村开始为过去的不良行为付出代价。山外交通的发达同样也使传统的水路交通黯然失色。进人民国以后,白鹭村的地理劣势渐益显示,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然而可喜的是发展的机遇又已来临,白鹭村人的祖先们留下的一大片宝贵的古建筑遗产。以封闭和落后为代价换取保存的遗产,到了今天却又成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可是,这个优势同样还得由自己来保持和抓住,否则一现即逝。
  但愿白鹭人永远珍惜祖先赐于他们的建筑环境文化遗产,用它们创造出丰厚的旅游经济效益,世世代代传接下去。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