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1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海豚 时间: 2010-11-27 14:25
标题: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1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
[attach]13327[/attach]
学校概况
英文全称: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
校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本部) 成立时间:1906年
现为上海市三所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学校分别为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attach]13328[/attach] 上海理工大学正门
[attach]13329[/attach] 上海理工大学校徽
录取批次 全国所有省份均为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
历史人物 百年的办学底蕴,沪江大学孕育了19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与社会活动家。
历史上曾在沪江大学和本校学习和工作过的杰出代表有:雷洁琼、谢希德、毛人凤、徐志摩、李道豫、李公朴、钱令希、徐匡迪、吕福源等。
部分杰出校友名录 孟建柱——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企业系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黄奇帆——重庆市市长,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大学普通班
李成云——四川省副省长,上海机械学院工业电子自动化专业,大学普通班
周国雄——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书记,上海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柴永森——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仪表专业,本科
闵乃本——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地理位置 上海理工大学坐落于上海市东北部、中环线和黄浦江之间,毗邻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
校园环境 上海理工大学一共有六个校区:军工路校区(本部),军工路南校区(原水产大学),浦东校区(原南汇拱极路校区),水丰路校区(出版印刷专科学校),营口路校区(医疗器械专科学校)和复兴路校区(中英国际学院)。
校园绿树环抱,红墙晖映,拥有上海高校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学校现存1948年前建造的各类建筑物30余幢,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教会建筑。校内钢窗的使用,首开上海近代建筑使用的先例。这些建筑多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风格统一,砖混结构,二至四层不等,系学校教学科研用房和教职员工住宅,学生宿舍等。其中,仪表楼,大礼堂已于1994年2月1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
[attach]13330[/attach] 湛恩大道
[attach]13331[/attach] 大礼堂
校训
[attach]13332[/attach]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
校训释义
上海理工大学办学百年,文脉源远流长。1906年创建的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一战以后,原址变迁为中法国立工学院,后者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校训。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百年以来,培育学子七万之众,正是“信义勤爱”人文理念的结晶。信,乃信崇真理,信而有征,讲信修睦,诚信不欺;义,即仁义礼智,遵道秉义,义薄云天,见义敢为;勤,则奋发勤勉,勤学好问,将勤补拙,业精于勤;爱,需大雅博爱,修身自爱,爱人以德,爱国敬业。
时逢学校百年盛庆,登上新的历史起点,翘首仰望未来百年,我等能不心潮澎湃?百年人文理念,定当赋予新的活力,“信义勤爱,思学志远”,便是继往开来之精髓。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者,当慎思明辨,以思导学,思而创新,思以促变。学如登山,动而益高,学富才高,学无止境,方能至真。古人云:“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乃学业起点,事业基础。追名逐利者,岂能有经邦高志。少年志高,定有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之时。纵暮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故心平意远,专心致志,高瞻远瞩,定有所作为。怀寸草报晖之心,思学校繁荣之愿,盼祖国强盛之情,是当今学子共同的心愿。涌泉汇源凝聚万众之力,共展宏图再创百年辉煌,让我们情系学校、胸怀祖国、眼观世界、面向未来,共同祝愿上海理工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注释:
老子的弟子文子:“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attach]13333[/attach] 田家炳综合楼
[attach]13334[/attach] 图文信息中心
历史沿革 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校区,源于 1906 年创办的沪江大学,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务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主要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而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大学
[attach]13335[/attach] 沪江大学
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
创办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变迁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沪江大学改组了校董会,增补8名华人为校董成员。1927年神学院分立。1928年1月,经过改组的沪江大学校董会聘请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年仅31岁的刘湛恩博士为校长,这是沪江大学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张沪江大学“更为中国化”,致力革新校务,强调师生团结、学术自由。他曾说,沪江精神是积极的、前进的、建设的、牺牲的。他对学生从不疾言厉色,而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在他的努力下,沪江大学于1929年获准在教育部正式立案。学校的设置作了一系列调整,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等院系,从院长到系主任皆由华人充任。课程设置注重打好基础,强调文理相通,学生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学生课余生活十分丰富,有书法研究会、健美学会、口琴会、英美文学会、英文剧社、网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男女篮球队、田径队、女子体育促进会等。其中足球队的张绑伦后来成为上海的著名足球运动员。
刘湛恩早年有半工半读的亲身体会,因而对家境贫困、勤奋好学的学生十分爱护,设置了奖学金、助学金,还让他们有一边读书一边做工的机会。
在华各基督教大学中,沪江大学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的学校。1913年在杨树浦眉州路创设沪东公社,这是一个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同时兼办社会福利的教育机构。刘湛恩就任校长后,沪东公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为工人区儿童创办幼儿园和中小学,还开办了医院和诊所,免费为周围工人及附近农民施医送药,受到社会的欢迎。
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
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又称城中区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院长为朱博泉。除本科外,另设专科与普通科,利用晚上业余时间上课,为在职职工、家境贫寒好学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办学认真,课程切合实际,又聘请章乃器、潘序伦等社会名流执教,因而颇得社会好评。成为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
刘湛恩就任校长后,主持建造了大学图书馆、教员住宅楼、女生健身房、男生新膳堂及大礼堂等,使校舍从最初的思晏堂等3栋增致怀德堂、思雷堂等44栋,学校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并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人数也有较大增加。
刘湛恩校长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推举担任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基督教难民救济委员会主席,又是太平洋国际学会和国际俱乐部创始人之一。他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沪江大学学生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日伪妄图利诱他担任伪教育部长,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同年4月7日,刘湛恩上班之际,惨遭日伪特务暗杀,以身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引起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和悲痛,社会各界3000余人为这位杰出的爱国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
抗战爆发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到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位于徐汇区的复兴路校区,源于1907 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德文医工学堂
[attach]13336[/attach] 德文医工学堂
1891年德国海军随舰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来到上海,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并且缺医少药,就决定离开海军来上海开设诊所。他先回到德国继续进修医学,提高外科水平,并筹集资金。1893年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当时的上海德国教堂附近设立诊所,并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一起发起了“德医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埃里希·宝隆通过中国实业界和德国公司、企业私人募捐到一笔资金。当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纳佩(W. Knappa)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 D. Fischer)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协商。上海道决定把坐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的一块地,用于筹办医院。1900年前后,由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这所医院就是后来武汉同济医院的前身。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埃里希·宝隆医生看到医院里的医疗力量不足,计划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这个计划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以及德国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们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
1907年6 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同时,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的资助和支持,克纳佩利用在中德两国募来的捐款,成立了“为中国人办的德国医学堂基金会”。当时规定,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并成立了董事会负责学校的管理。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长)、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埃里希·宝隆医生被正式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负责学堂的管理。医学堂的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后历经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机器工业学校(中专)等校名,1991年起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大专),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应用型人才培养很有特色的学校。
[attach]13337[/attach] 上海理工大学本部侧门
1996 年5 月,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上海理工大学。1999 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 2003 年 7 月,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
2008年位于杨浦区的军工路318号原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校区校址移归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上海理工大学南校区。
历任校长 柏高德(J. T. Proctor,1906-1911)
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911-1926)
刘湛恩(Herman C. E. Liu,1928-1938年4月7日)
樊正康(T.K. Van,1939-1942)
凌宪扬(Henry Hsien-yang. Lin,1944-1949)
-
fab3ac112fac2440cb80c45b.jpg
(9.27 KB, 下载次数: 131)
-
0.jpg
(9.99 KB, 下载次数: 124)
-
1.jpg
(7.11 KB, 下载次数: 126)
-
2.jpg
(9.89 KB, 下载次数: 137)
-
3.jpg
(7.44 KB, 下载次数: 133)
-
4.jpg
(6.3 KB, 下载次数: 144)
-
5.jpg
(8.1 KB, 下载次数: 126)
-
6.jpg
(6.12 KB, 下载次数: 137)
-
7.jpg
(5.38 KB, 下载次数: 141)
-
8.jpg
(5.62 KB, 下载次数: 134)
-
9.jpg
(4.83 KB, 下载次数: 128)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