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海豚    时间: 2010-11-27 15:55
标题: 【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attach]13476[/attach]
第二军医大学1949年9月创建,初创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10月,中央军委命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这是一所为军队培养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麻醉学、药学、护理学专门人才及卫生管理干部的重点高等医科大学。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重点建设院校。
简介  学校现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科研部四部机关,下辖基础部、海军医学系、药学系、卫生勤务学系、护理学系、外训系、1个学员旅、1个研究生管理大队、3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1所军医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万余人。建校50年来,学校的训练任务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设
  [attach]13477[/attach]
基础部一号楼

有临床医学、海军临床医学、药学、麻醉学、护理学、军队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技术7个专业,招收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等 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是军内唯一的医药学留学生培训基地,共为国防卫生战线输送了3万余名医、药、护、技和卫生事业管理合格人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8个,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各类成人教育为补充的比较完整的办学体系。学校于1997年10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建设行列。

  学校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药学、军事体育和政治理论等近147个教研室;抗疟药、放射医学2个研究室;全军肝胆外科、中西药、心胸外科、骨科等4个研究所和血液病、临床营养、临床免疫、烧伤、泌尿外科、生殖医学、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技术、急救医学9个全军研究中心。还设有神经生理、分子毒理学、免疫与基因治疗、心脏外科、肝胆肿瘤、生物信号传导6个全军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卫生部真菌保藏中心,全军重点建设学科航海医学。
  [attach]13478[/attach]
药学院大门

学校教学、科研和医疗力量雄厚。现有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人员4000多名,其中在职正、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30名、中科院院士4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博士生导师291名,研究生导师300余名。先后有23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8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以上职务,115人次在国家二级以上学术机构组织担任副理事长以上职务,31人担任全军医学专业委员会正或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2人、委员13人,12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教授,1996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称号。长海、长征两所附属医院于1993年首批被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于1996年被评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978年以来,学校共获各类重点教学、科技、医疗成果奖12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6项、专利79项。
  [attach]13479[/attach]
机关主楼

学校仪器设备精良,拥有磁共振、CT系统、单光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CT)、直线加速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激光活性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仪等现代化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数千件,总价值达4.7亿元。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分别与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先后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15次,聘请外籍客座教授100名,邀请外国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科研3800余人次。

  学校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的杨浦区,占地面积1650余亩,建筑面积67.7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办公大楼和国内一流的病房大楼。在建校50周年之际,全校师生正以“求实、创新、严谨、献身”校训为鞭策,满怀豪情地奔向21世纪。

历史沿革  第二军医大学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949年至1952年是建校初期  校本部的校址是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旧址,国民党逃往台湾时,除医院留下一些设备外,国防医学院
  [attach]13480[/attach]
教学馆

基础部分只剩下空房子,教学设备全部搬到台湾去了。因此,当时建校十分困难。在上级党委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全校同志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赶制了一些木制课桌椅,终于在1949年9月12日正式开学。显微镜是从市场上各个医疗器械商店买来的,有些还是旧的,数量也不够,几门课要共用。教材不完整,就从书店买一些旧的教材,自己动手油印一些,更多的是靠老师课堂讲,学员记笔记。没有有线广播,用电铃报作息时间。全校师生和医护人员就是这样,不畏艰难,情绪十分高涨,坚持边教学医疗,边建校建院,一所大学就这样诞生了。
1954年至1965年是建设时期  在这一阶段,全校同志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学校的基本建设逐步加
  [attach]13481[/attach]
学校大门

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成效明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规范了教学工作。1954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了军医和药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现在全军医学院校使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修订而成的。二是完善了办学体系。1955年创办了卫勤系,1960年增设了海医系,1961年开始承担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任务。三是形成了传统特色和优势。这个阶段,学校在烧伤救治、肝脏外科、心脏外科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形成了学校传统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烧、心、肝”。3、第三阶段(1966年夏至1976年秋)是文革时期 十年浩劫,使学校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破坏。400余名干部、教师、医生、护士受到迫害,504名干部被下放到宁夏贺兰山“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69年10月,学校奉命搬迁到西安现第四军医大学校址,1975年8月,学校又奉命迁回上海。在这样来回动荡中,广大教职员工根本无法安心工作,教学工作完全停止达4年,除个别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外,科研工作停止了将近10年。医疗工作虽然没有中断,但由于人心涣散,人人自危,医护质量显著下降。代价沉痛,教训深刻。
1977年至今是发展时期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从指导思想到办学实践,从德育教育、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学科建
  [attach]13482[/attach]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设、人才培养到科研创新,从师生的精神风貌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内部管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1997年跻身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教、医、研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并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和总部组织的“十五”“211工程”验收。

专业及校歌主要专业:  一、临床医学(8年制)
  [attach]13483[/attach]
肝胆医院3号楼

二、临床医学(通科)(5年制)

  三、中医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

  四、海军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

  五、军队卫生事业管理(4年制本科)

  六、麻醉学(5年制本科)

  七、临床精神卫生学(本科)

  八、药学(4年制本科)

  九、生物技术(4年制本科)

  十、护理学(4年制本科)

  十一、临床医学(专科)

  十二、护理(专科)

  十三、医学实验技术(专科)

  十四、医学检验(专科)

  十五、放射技术(专科)
第二军医大学校歌歌词  遥望吴淞口的船影
  [attach]13484[/attach]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倾听黄浦江的涛声

  繁花绿叶拥抱着校园

  医学战线桃李满军营

  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多彩的理想照亮一生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军旗在彩霞里飘动

  陈毅元帅书写光辉校名

  前辈用心血培育了我们

  我们高高托起医学彩虹

  救死扶伤服务军民

  戎装披雪继续长征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历任领导1978年-1999年历任校长、政委  刘振全 校长 2008.11-

  张雁灵 校长 2006.08-2008.10

  肖振忠 校长 2004.06-2006.08

  曹国庆 政委 2004.06-

  李家顺 校长 1998.01-2004.06

  郭旭恒 政委 2000.08-2003.11

  王庆舜 校长 1994.02-1998.01

  傅翠和 政委 1992.08-2000.08

  陆增祺 校长 1992.08-1994.02

  宋哲存 政委 1990.06-1992.08

  卢乃禾 校长 1988.08-1992.08

  吕寿延 政委 1983.12-1990.02

  王冠良 校长 1983.12-1988.08

  向 进 校长 1978.01-1983.12
历任副校长、副政委、顾问  肖振忠 副校长 1998.01-2004.06

  李曙光 副校长 2000.02-2005.11

  黄伟灿 副校长 2002.02-

  刘振全 副校长 2002.10-

  曹雪涛 副校长 2002.05-

  吴 灿 副校长 1998.01-2002.02

  马振邦 副校长 1994.08-1995.08

  傅继梁 副校长 1994.06-1998.01

  郭旭恒 副校长 1993.05-2000.08

  叶文正 副校长 1992.08-1994.08

  姜志中 副校长 1992.02-1992.08

  吴孟超 副校长 1986.09-1994.06

  张文康 副校长 1983.12-1990.06

  霍新庆 副校长 1981.06-1988.08

  韩 光 副校长 1980.10-1982.08

  屠开元 副校长 1979.04-1987.09

  李宝实 副校长 1979.04-1987.01

  陈耀汉 副校长 1979.01-1983.12

  刘凯夫 副校长 1979.01-1980.10

  张良德 副校长 1975.09-1983.12

  詹 彪 副校长 1971.07-1979.06

  顾 问 1979.06-1983.01

  赵安泰 副校长 1960.09-1971.07

  副政委 1971.07-1978.12

  顾 问 1978.12-1980.08

  应元岳 副校长 1957.03-1987.09

  曹国平 副校长 1952.06-1953.12

  李振湘(兼) 副校长 1949.09-1953.02

  马树新 副政委 2001.10-

  许永淮 副政委 1999.06-2002.01

  曹 础 副政委 1981.01-1983.12

  许高群 副政委 1979.04-1983.12

  方 震 副政委 1978.05-1980.12

  顾 问 1977.03-1978.05

  沈云康 副政委 1978.01-1979.04

  李尚武 副政委 1975.09-1978.06

  肖进前 副政委 1964.05-1978.01

  孙 超 副政委 1953.03-1964.07

  郝香斋 副政委 1950.08-1952.06

  丁 力 顾问 1983.12-1985.04

  刘琨如 顾问 1979.05-1982.08

  黄鸣驹 顾问 1979.04-1980.08

  余树棠 顾问 1977.10-1978.05

研究生院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试办,2004年9月正式成立。我校是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军队院校,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国家首批在职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免检单位,还是国家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两级授权试点单位。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8个博士授权点,67个硕士授权点。拥有博士生导师155名,硕士生导师488名。至2004年7月共授予硕士学位近2500名,博士学位近1000名。全军第一个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在职申请博士都在我校诞生。学校临床培养基地条件良好,承担临床研究生培养任务的8所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均处全军医院前列。目前在校研究生近2000名。
基础部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成立于1992年12月。下辖遗传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国家重点学科;设有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麻醉医学等24个教研室,主要承担全校各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军队和地方各类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

  基础部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0余名,承担在研基金120余项,共计6000余万元,年发表论文300余篇。

  现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拥有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神经科学、药物研究、特殊毒理、神经生物等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拥有现代化、系统配套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近9000余万元。

  基础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都派遣人员出国 留学、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及研究。先后有260余人次出国深造,主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30余次,接待国内外来访学者200余人次,聘请1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荣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海军医学系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是全军唯一为海军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的训练基地,设有航海医学、军队卫生学、防化医学、放射医学等教研室和高压氧医疗中心。1958年建系以来,编写教材和出版专著8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参加了国家和军队多项重大任务的医学保障。

  在学科建设上,已形成了具有“军”、“海”特色的海军军事学、海军卫生勤务学、航海医学、海军卫生学、放射医学和防化医学等4个学科,其中航海医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为全国该学科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16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2名,拥有1个硕士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药学系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创建于1949年10月,是全军培养药学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设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事管理学、生化药学等10个教研室和药物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承担药学本科教学任务和硕士、博士生的培养任务。

  药学系现有科研人员12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4人,在新药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抗真菌、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药鉴定、中药质量、生物制药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共承担国家、军队、上海市等重大科研课题90项、资助金额2300余万元,发表有影响的研究论文660篇,获国家新药证书8个,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4项。目前在研新药29种,科研引资成果转化1.2亿元。先后与十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

  现有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和药理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药剂学、药事管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个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卫生勤务学系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创建于1954年9月,是为我军培养卫生勤务人才和部队医疗机构管理干部的专业系。下辖军事学、军队卫生勤务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教研室,承担了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大专、本科层次的教学任务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现有科研、教学人员59人,其中高级职务技术人员18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个。
护理系  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系成立于1983年。我校是全国首批开展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设有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心理学4个教研室,开设40多门课程,主要承担护理学专业的教学任务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护理系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9人,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九五”以来完成科学研究48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73.9万元,承担全军重点课题2项、国家教育部课题2项及“十五”军队医药卫生研究重点课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16篇,并多次在全国、全军专题学术交流会上获奖。护理系与美国麻省大学护理学院、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健康学院、中科院生理所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学术合作关系。
外训系  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主要承担外国留学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等专业的培训任务。拥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校以来,共为十余个国家培训了300余名留学生,为国家和军队赢得了荣誉。

  该系拥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毓秀园科技交流中心,长年承担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接待任务。[1]

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创建于1949年,占地20余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拥有现代化的病房大楼、医技楼、门急诊楼、科技楼、教学办公楼、影像诊断中心楼、感染科楼、康宾楼、制剂楼等医疗建筑群。 [2]

  医院现有49个科室,工作人员27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50余人。年门急诊量130万余人次,收治病人3.5万余人次,展开床位1500余张。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5个博士点,40个硕士点。每年完成临床医学、海军临床医学、药学、卫生事业管理、护理等专业和外国留学生共30余个班次3000多名学员的教学任务。

  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质量建院、从严治院、勤俭办院”的方针,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形成了肝胆外科、胸心外科、烧伤外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等特色学科。目前有普外、骨科、烧伤、胸心、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医学、消化医学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全军专科研究所、中心6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个、示范学科1个,是全国、全军临床药理基地。

  医院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7亿元人民币,1999年荣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
长征医院(第二附属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设有22个博士点,30个硕士点,是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单位。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硕士生导师7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名,30余名专家在国家、军队学术组织任职。

  医院医疗仪器先进,设备齐全,拥有CT、磁共振(MRI)、数字减影仪(DSA)、核素扫描仪(ECT)、各种纤维内窥镜、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等,有国际一流的全净化手术室、层流病房和重症监护中心。医疗仪器设备总资产达3.5亿余元。医院学科门类齐全,设有临床科室24个、医技科室9个、教研室17个、实验室25个、7个全军专业技术中心和研究所,展开床位1000张,普外、骨科、胸心、中西医结合临床、影像医学、器官移植、消化医学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国内外首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是我校第三临床附属医院,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9月正式建院,同年被评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医院设有特需诊疗科、肝外一科、肝外二科、腹腔镜病区、胆道外科等15个临床科室和实验诊断科等10个医技科室,展开病床660张。设有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中日合作内窥镜治疗中心、中德合作生物信号传导研究中心以及肝脏移植中心,

  医院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6名,有6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中科院院士、“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院长的领导下,该院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抗复发治疗、肿瘤的免疫治疗、肝脏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复杂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肝胆疾病的内窥镜治疗以及肝脏移植等医疗领域特色明显,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17项。

近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3518--------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3853ad1bb1950c248718bf27.jpg (10.54 KB, 下载次数: 122)

3853ad1bb1950c248718bf27.jpg

0.jpg (5.65 KB, 下载次数: 134)

0.jpg

1.jpg (5.83 KB, 下载次数: 109)

1.jpg

2.jpg (7.4 KB, 下载次数: 137)

2.jpg

3.jpg (6.37 KB, 下载次数: 115)

3.jpg

4.jpg (7.48 KB, 下载次数: 109)

4.jpg

5.jpg (7.74 KB, 下载次数: 105)

5.jpg

6.jpg (7.37 KB, 下载次数: 112)

6.jpg

7.jpg (10.04 KB, 下载次数: 105)

7.jpg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