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子孙--遍江南
泰宁邹氏自五代十国时期逃离中原战乱的焦土,落籍本邑以来,宗族的生命种子播撒在江南这片肥沃滋润的土壤里,经过250多年阳光雨露的爱抚,到邹应龙这一代,业已发育成长为一棵枝叶参天的大树。在随后的那场宋元更选、改朝换代的急风骤雨中,子孙逐渐向南迁徙,大树不仅没有凋零败落,反而将它的根须逐渐伸向闽西、闽南,伸延到两广、湘赣、乃至大西南、港台、东南亚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到今天已传至三十九、四十代子孙,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赫赫大族,邹氏家族的生命之树,越发显得枝繁叶茂了。
邹氏家族外迁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是随官外迁。如邹应龙堂叔邹武(字孝先),早年外迁漳州,以生员选拔入京师国子监就读,举荐为江西泰和县尹,改任云南大理签判,后辞官回泰和,复举家迁湖南衡阳高汉定居。邹武生3子,长子希可落户新化,次子希贤安家祁阳,三了希圣守墓衡阳,三支鼎盛,现今各有裔孙10万余人,共计30来万。
又如邹应龙的玄孙邹铉(邹应龙子九郎邹恕之孙),曾任元朝中都(今北京市)总管,妻儿家小随迁定居北京。邹铉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学家。他自幼研究祖国传统医药,晚年(约1302年前后),总结自己一生行医经验,将宋代名医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一卷增补扩编为《寿亲养老新书》三卷。前卷为订正完善陈直原著,记述古今善言嘉行72事。后两卷是邹铉增补,讲述兴器服粥饮膳药石之宜,并附妇人小儿食治诸方,对老年养生论述详备,所引方药亦多奇秘,是一本中国古代养生术的重要学术专著,对于推动祖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我国著名文化典籍《四库全书》。
二是因逃避战乱。绍定二年(1229)冬,宁化方田乡盐贩晏梦彪(有的史书作晏彪)据潭飞寨揭竿起义,得到周围72村寨的响应,队伍很快扩充到数万人,先后攻克建宁、宁化、清流、将乐等县城。1230年春,兵临泰宁城下。邹应龙时年57岁,因与权相史弥远“言路不合”,被罢免官职,正居闲在家。为避兵乱,他带了全家老小外出逃难,一家人在长汀与连城交界的东阳山被乱兵冲散,邹应龙与他的第六、第七、第八个儿子失去了联系,三子也误以为父母已经遇难,便在连城四堡定居下来,并将邹应龙的衣冠葬在鳌峰山麓龙子围,后又在上堡村南建庙塑像以资纪念。元明以后,四堡邹氏人丁兴旺,子孙为寻求新的发展,继续南迁粤东、闽南、赣南各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天其后裔总数已达六七十万之众,成为邹应龙子孙中最为兴旺的一支。
蒙古族入据中原,君临天下以后,对汉人实行残酷种族压迫,作为南宋高官的邹应龙子孙更是不能幸免,邹应龙之孙邹顺隆(一郎之子)先逃到龙岩万安邹家山,再迁漳平永福镇朗车里、陈村社桥头。繁衍数代后,定居华安县的和春、绵治、上坪、高安等地,现有裔孙2.3万余人。
三是因抗元投军而流落异地。景炎元年,邹应龙第四子邹
招募郡中豪杰投奔南剑州文天祥的抗元队伍,被委任为江西招谕副使兼吉阳指挥,于是举家迁徙吉水。至今子孙散居江西吉安、宁都、瑞金等地,人数也在2万多人以上。邹
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抗元民族英雄,他投笔从戎,领兵收复江西兴国、永丰两县,后因功被晋升为兵部侍郎。不久永丰、兴国再度失陷,邹
与文天祥合兵一起,退守广东潮阳。1278年12月,元军渡海袭击潮阳,双方激战一天,宋军大败。当晚,文天祥、刘子俊、邹
率20余人乘夜色突出重围,第二天清晨到达陆丰县五坡岭,众人冒雨奔走了一夜,又累又冷又饿,便停下来埋锅造饭,打算喝点稀粥再继续赶路。谁知稀饭刚刚煮开,元军就一涌而上,将他们团团围住。邹
见状拔剑自刎,以身殉国,文天祥、刘子俊措手不及,被元军俘虏。刘子俊为保护文天祥挺身而出,对元军说:“我是文天祥,请把其他人放了!”元军将领张弘正命降卒辩认,识破刘子俊的谎言后,张弘正大为恼火,叫人将刘子俊扔进刚刚开锅的稀饭中活活烹死,然后将文天祥等押回潮阳。陆丰民众敬慕三人忠义,在五坡岭原址建了一座“三忠祠”,尊文天祥、刘子俊、邹
三人为“三忠公”。祠前另建一亭名“方饭亭”,永为纪念。
邹氏子孙徙居外地,还有因外出打工、经商,继而随遇而安,带家小搬迁外埠,或因逢灾年歉岁,举家或联户外出逃荒,后聚居一地,慢慢发展成一个冠姓村落的,这部分人大多星散江南各省府州县,数量难以统计。其中飘洋过海,到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国谋生,现今被称为港澳台同胞或海外华侨的人也不在少数。
邹氏家族不仅瓜瓞绵延,人丁昌炽,而且俊彦辈出,灿若繁星。除上面提到的宋元名人邹
、邹铉以外,近现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还有邹应龙第二十世孙、辛亥革命元老邹鲁,邹应龙第廿八世孙、著名记者邹韬奋等等。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几百年就过去了,今天散居在祖国南方数省以及海外的众多邹氏裔孙依然不忘自己的发祥地泰宁,依然怀念他们的祖先邹应龙,在今天的闽西、闽南、粤东、桂东、赣南乃至台湾、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只要是邹氏子孙聚居的村落,都广泛地建有纪念邹应龙的庙宇宗祠,其中仅闽南华安一县大大小小的邹应龙庙就有十一座之多,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廿三邹应龙诞辰日,各地都要举办迎神庙会及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以表达他们对一世祖邹应龙的景仰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寻根热的兴起,外地邹氏子孙组团专程赶赴泰宁寻根访祖,谒拜邹应龙坟墓的浪潮更是方兴未艾,泰宁邹应龙研究会几乎每年都要接待三五个这样的团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2000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廿三日)邹应龙诞辰828周年举办的纪念活动,参加人数有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北5省21县市以及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邹应龙裔孙代表共1600余人。活动内容包括集体扫墓、文艺踩街游行、演出颂扬邹应龙功德业绩的地方戏曲,瞻仰邹应龙少年时代读书处——状元岩,举办联谊座谈会等等,气氛热烈,场景壮观。与此同时,各地裔孙还慷慨解囊,为修复邹应龙陵园筹集资金累计共30余万元。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有了各地邹氏后裔的热情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邹应龙陵园必将很快恢复昔日风光,成为金湖旅游的一个新的重要人文景观。
作为邹姓的远祖,邹应龙早已成为维系全体邹氏子孙的精神纽带,成为传承邹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励后裔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的精神动力。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