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特产品牌]博兴柳编
[打印本页]
作者:
博兴柳编
时间:
2013-2-18 10:44
标题:
[特产品牌]博兴柳编
分类:
特产品牌
口号:暂无
简介:柳编在博兴县已有800多年传承历史,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形式。博兴柳编产品花色品种众多,编织技巧高,编织条材优良,生产潜力巨大。在国际交易中,只要谈到柳编,人们自然会想到博兴。博兴全县柳编行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草柳编工艺品30大类、近2000个花色品种,产值2亿多元,产品远销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该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柳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从全国313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山东博兴天龙工艺制品(集团)被评为国家级(柳编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董事长高殿学被评为传承人。
山东博兴水泊沼泽地多,自然资源丰富,盛产草柳、蒲、苇,为编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杞柳林三千五百多亩,柳编业的年产值达一千多万元,是博兴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追溯这一带远古时代的编织业,从出土的一些商周陶器上的印纹和一具陶鬶(guī)的把柄可看出,象柳编这类的条编工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影响和促进了制陶业的发展。兴福民间有一传说,800年前有一姓王的年轻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有高超的编织手艺。他编、拧、织、系,巧夺天工,编制筐、篮、箢、篓,无所能,人称“王缠”。他游乡串里,为民传艺,后人尊崇“王缠”为编织业先师,并为其塑一雕像。
1973年,为了发展壮大柳编业,博兴柳业社由兴福迁至博兴县城。1975年,柳业社与花边厂合并,成立了博兴工艺美术厂,并先后在兴福、湖滨、曹王等14个公社建立了工艺品厂,在安柴、陈家、初桥等村组织柳编专业组。同时,以博兴工艺美术厂为核心,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小学习班150多期,发展培训了编织技艺人员三万余名,货号样品发展到了三百多个,年产值由原来的几十万元一跃达到三百多万元,开创了博兴柳编业的新局面。
为了推动山东省柳编事业的发展,从1974年开始,博兴县先后为河泽、曹县、定陶、临沂、临沭、郯城、平原、临清、高青、广饶、长清等地培训编织人员一百多名,为山东柳编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博兴县被誉为山东柳编工艺品发展的“拓荒牛”。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动态,掌握准确信息,1976年春,博兴县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开创县内工厂参加出口业务洽谈的先为了更好地促进柳编技艺的传承与普及,1982年博兴县工艺美术公司编写了《条编技术》一书,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传授柳编技艺的书。1978年,设计员刘培安出席全国设计创作代表座谈会,参加了全国二轻工业会议,曾受到李先念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9年博兴柳编编织艺人吴乐生出席全国老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李先念、谷牧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为了更好地发展柳编业,提高柳制品产品质量,博兴县在不断扩大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柳条原料的培植与改良。在上海世博会上,博兴柳编艺人为西班牙馆编制的柳编“外衣”更是给中国传统手工艺增光添彩,每一片藤柳都要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编织出不同的角度、花纹,连设计师都连声称赞“太完美”!
柳编工艺制品设计风格独具特色,编织工艺独一无二,具有完美的装饰性和实用性,产品远销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客商的好评。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QQ截图20130218104301.png
(3.62 KB, 下载次数: 99)
2013-2-18 10:4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