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陕西永寿-安鸿翔:荷泽书画院名誉院长 [打印本页]

作者: 圭小贤    时间: 2013-4-1 16:24
标题: 陕西永寿-安鸿翔:荷泽书画院名誉院长
b2de9c82d158ccbfb02c473018d8bc3eb03533fa828b6914.jpg




人物简介

         安鸿翔,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品投资交易市场获准上市艺术家(A102)。

         陕西省对外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太白书画院副院长,台湾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香港《世界名人录》、《当代书画名家名作》特邀艺术顾问、编委,兼任陕西、山东及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多家艺术团体名誉院长、客座教授等职。

         多年来,作品在日、韩、英、法、美、德、澳大利亚及东南亚一带的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展出、收藏、立石、出版,屡获大奖,影响深远。

         书通诸体,见长草,书风苍浑刚健。画能多样,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均涉,尤以风格独具的大写意牛、马、鹰著称。技法多变,中西合璧、南北兼容、以书入画,不拘一格。


作品特点

       他的作品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衔接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尤其是与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汉唐时期相连接。这不仅仅得益于近年来出土的以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唐墓壁画为代表的艺术真迹,更得益于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末期之后的当今中国,对雄浑博大的文化情结的回归与召唤之心。正是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得艺术家伸向传统的选择得以实现。其二,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从汉代石刻到唐墓壁画,从石鲁、叶浅予到方增先。书画兼擅,书通诸体,画融各家,人物、山水、花鸟俱佳。他的艺术经历是由文入画的,文学功底和素养使他的书画有了一个坚定的起点。北宋苏轼在借评论文与可的墨竹之机表述了中国画在中国文化框架之中的地位:“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中国文人眼中,德、文、诗、书、画五者有先后、轻重、本末的关系。对于理想的人格,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德,其次是文(诗),最后才是书和画。直到本世纪初的著名学者陈师曾,仍坚持“第一要人品,第二要学问,第三要才情,第四才说到艺术上的功夫。”安鸿翔青年时代对文学的研习,是他日后取得艺术成就的来源和保证。另一方面,他能直接以古今大师为师,兼融南北诸家之长而无门户偏见。在他的作品中,既有长安画派的雄浑博大,也有海派和江浙画风的空灵潇洒。含凝重沉厚于疏松简淡之中,寓淳朴自然于清逸高雅之内。造型严谨,构图讲究,而又笔墨大胆,随意轻松。同时,他还注意走出传统,发现自我,汲取西方现代艺术中有益的表现手法。如将印象派的笔触与传统用笔的皴法相结合,构筑一种朦胧、疏松的总体氛围,沉重而不死板。再如将表现主义的夸张形体、情绪化笔触与中国书法的狂草相结合,传达出强烈的主观感受。


          安鸿翔绘画的第三个特点是以真情实意画出平凡生活。在他的绘画如《宝宝睡不着》、《老井》、《村头》、《山民》、《犟牛》等作品中,表现的都是关中渭北一带农村的日常生活。不论是胖乎乎可爱的男婴、顽皮活泼的牧牛少年,还是慈祥温柔的农妇、沟壑满面的老农,都是平凡的、使人感到亲切的生活性主题。透过这些抒情的、温馨的画面,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令人陶醉的一面。而这个美好的感觉又是一种普遍的、贴切的、实在的现实。通过这些对平凡生活赞美的画面,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看到了它的灿烂历史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读到了画家本人对平凡生活的独特而又充满诗意的解释。表现大场面的画家未必伟大,表现平凡小景的画家未必平凡。在西方艺术史上,凡高对日常场景的描绘已经改变了世人观看日常场景的眼光。海德格尔说过:“在存在状态上人所周知的东西,乃至我们因而从不加以重视的东西,在生存论存在论上却迷雾重重。”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深刻文化反思和强烈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冲击的当今中国画坛,又悄然趋向于体验日常生活本身。安鸿翔凭借他的优势,他的进一步探索和体验,当然会在这个迷雾重重的实在中继续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X0555317968.jpg


4008203668360216580.jpg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