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中华老字号-蔡鸿仪-上海蔡同德堂创始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殊随
时间:
2013-4-10 21:01
标题:
中华老字号-蔡鸿仪-上海蔡同德堂创始人
上海南京路上可谓名店云集,数不胜数,除了各种中高档百货商店、大型商厦以外,还有众多其他各行各业的字号商店。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喜欢怀旧的人们总是在不经意中能惊喜地发现昔日熟悉的字号。“蔡同德堂”,以“唯此一家,别无分号”而著称的上海中医药老字号,就赫然矗立在南京路步行街。这个百年老店,如今焕然一新却又古意依然,成为日新月异的南京路上的景观坐标之一。
2013-4-10 21:01 上传
下载附件
(137.92 KB)
每当我走过“蔡同德堂”,感觉就更为亲切,因它的创始人是我们潘火桥蔡氏宗族的前辈。他叫蔡鸿仪,字眉卿(嵋青),自幼读私塾,喜好古文,从神农氏百草的故事中喜欢上了中医中药。其父蔡砚台在汉口经营布业致富,眉卿继承家业后在汉口创设中药号,他借用《泰誓》中名句“同心同德”,冠以蔡氏姓,取店名为“蔡同德堂”。上海开埠以后的迅速发展,让精明的蔡嵋卿断定日后上海的繁荣必将超越汉口等内地城市,于是将药店自汉口迁至上海。
清光绪八年(1882年)9月,一张刻印着鹿、鹤、寿星、药葫芦和长生不老灵芝草的精妙绝伦的图案在上海定稿诞生了。这昭示着由宁波布商蔡嵋青从汉口迁设于沪的上海“蔡同德堂”药号前身正式创始。当年在英租界上,即今河南中路靠近南京路的那个地方,建造坐西朝东石库门面六进,建筑仿古,装修精致。客堂中间横匾“继志”两字,勉励后嗣继承先人创业济世之志,下款署光绪八年岁此壬午李鸿章题,气势较为夺人。时有民谣称:“蔡氏同德堂,高高墙头像祠堂,”唱出了其时“蔡同德堂”在一般市民心目中既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又因其规模过于深大而颇带些敬畏的情形。
1920年以后,“蔡同德堂”在上海霍山路购地自建酒厂,雇用绍兴酿酒师,自进高梁、粟子酿造白酒,作为配制著名产品虎骨木瓜酒的原料,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上海同业中规模设备最齐全的一家。随着生意的兴隆发展,药号业务也从国内扩大到海外,“蔡”字号的丸散膏丹行销美国旧金山和香港、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纯黑驴皮胶外销达万斤,虎骨木瓜酒约十万瓶。特别是1932年,“鹿鹤寿星”商标经商标局申请成功,“蔡同德堂”的这一标志几乎无人不晓。
老药号总有些民间传说。那年李鸿章有一小妾患有哮喘,每到冬天咳喘不止,久治无效,服用了“蔡同德堂”的人参哈蚧膏明显好转,苍白的脸上恢复了红润。李鸿章喜出望外,故题匾“蔡同德堂”,至今仍挂在“蔡同德堂”的大楼上。再讲一个近年的小故事吧!有位顾客拿了江苏泰兴某镇医院开的方子抓药,其中有一味成药叫做“二妙丸”,由于生产这味药的厂家停产很久了,跑了沪上很多家医院都说没有。顾客后来找到了“蔡同德堂”,但仓库里也无这味药。不过,店家没有放弃,找来一位老中医,了解了这味药的成分,以二妙丸的主要配方仓术和黄柏来代替,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药价不过七毛钱。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药店一度被改名“东方中药店”。1975年,由于原址店面陈旧,药号迁址南京东路,规模有所扩大,1979年“蔡同德堂”恢复原名。
小时候,路过“蔡同德堂”,总以为这个“同”字是我们族谱中的“协和同体”的辈分排号,现在看来,如前所述另有含义。近来,潘火桥蔡氏宗祠被列为鄞州文保单位,正待修缮,非同一般的是它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已是男女同祠,世所罕见。那么,今对“蔡同德堂”先人在故乡的行迹,作点探究,想来也会蛮有看点的。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