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秦观
[打印本页]
作者:
liu891224
时间:
2010-12-8 11:51
标题:
秦观
秦观
生卒:(1049-1100)
字:少游、太虚,
号:淮海居士,
籍贯:
高邮
(今属江苏)人。
职位:
秘书省
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三十六岁中
进士
。曾任蔡州
教授
、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
苏轼
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其词风格
婉约
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
婉约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
淮海
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生平
北宋文学家。
宋神宗
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
哲宗
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
郴州
,编管横州,又徙
雷州
,至藤州而卒。他与
黄庭坚
、
晁补之
、张来号称为“
苏门四学士
”,颇得
苏轼
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
浮山堰
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
散文
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
抒情
,敖陶孙
《诗评》
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
北宋
后期著名
婉约派
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
情爱
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
音律
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
《鹊桥仙》
(纤云弄巧)、《
望海潮
》(梅英疏淡)、
《满庭芳》
(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
》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
能改斋漫录
》引晁补之语)。
张炎
《词源》说:“
秦少游
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
《淮海集》
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少年时期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生於宋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年),卒於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年),享年仅五十二岁。秦观出身不显,其父祖仅任小官,但其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加以文风薰陶,奠定其文学根基,年少即崭露头角,博得盛誉。 秦观年少个性豪狂,宋史本传称秦观云:“少豪隽慷慨,溢於文词,……,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可见其少年性格豪隽不羁,而秦观少年亦喜读兵家书,二十四岁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歌咏郭子仪的英勇无敌: “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所以彻卫四环,去兵两夹。虽锋无镆邪之锐,而势有泰山之压。” 可见秦观早年性格豪隽狂放且胸怀大志、有报效国家之心。
少年交友游历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准备科举,然亦时常游历于江南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访漳南老人于历阳之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至乌江谒
项羽墓
,极山水之胜。此次出游共得诗三十首,并赋《汤泉赋》一篇,以记所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游玩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探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
苏轼
赴越。八月中秋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归,也在此刻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此一离情,透露出此段漫游岁月中的美好与不舍。
三试及第
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 (《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一○八四)参加第三次
科举考试
,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
仕宦
之途。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仕宦时期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难题,更是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党派争斗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亦身不由己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秦观登进士第之後,除定海主簿,未赴任即授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佑二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於朝,遂入京应试,无奈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而不得参加应试;又元佑五年右
谏议大夫
朱光庭弹劾其"素号薄徒,恶行非一",而罢太学博士;元佑六年又因贾易诋其"不检"而罢正字,接二连三的贬官,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有退隐之意。元佑八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兼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皇帝史实,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为秦观仕宦时期最顺遂风光之时。 宦达未几,元佑九年
太皇太后
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一一被贬,秦观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贬谪时期
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一○九四 ~ 一一○○年)
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丕变,旧党之人被贬出京,秦观亦难获免,开始其艰苦的贬谪之路。 秦观首先被贬为
杭州
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篡易增损,诋毁先帝,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禅,并为僧人抄写佛经,他的《千秋岁》词在回忆当年欢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和忧愁,已从去年的惆怅转为悲怆: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构陷,诬告秦观写佛书,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是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谪南荒时秦观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绝望,作了《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其中"雾失楼台,月
迷津
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正是秦观此时最佳的写照。上片营造出一个凄迷的暮春境界,而起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三句,连下“失”、“迷”、“无”三字,透出了词人心中的渺茫之感,黄苏《蓼园词选》认为:“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可谓深获其心。至如王国维所说的从“凄婉”到“凄厉”,更是敏感地指出了他内心感情、精神境界的递降。 秦观甫至郴州
马上又
移至横州编管,元符九年,移送雷州编管,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赋《自做挽词》: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此词道尽心中凄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西元一一○○)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异,迁臣多内徙,秦观也命复宣德郎,放还横州,行至滕州之时,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结束其坎坷的一生。
张文潜
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这正是秦观一生的最佳写照,句句痛人心肺,一代文人,命运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到最后竟死在化外之地,令后人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
李白
诗的“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如词”、“诗似小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若换用
李清照
《
词论
》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如花含苞,故不甚见其力量”、“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是自我生平际遇的真实写照;这些已超轶花间词所建立的艳科娱人、以绮丽香软为尚的传统,旨在表意娱己,认同“言情志”的诗歌道路,作出程度不等的回归了。所以,冯煦《
蒿庵论词
》云:“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
一往而深
;而怨悱不乱,情乎得《大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昔张天如论相如之赋,云:‘他人之赋,赋才也;长卿,赋心也。’予以少游之词,亦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隽、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邪?”又云:“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具体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现在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
大视野
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
价值取向
。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楼钥《黄太史书少游海康诗题跋》),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
周邦彦
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先著《词诘》卷三),“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白雨斋词话》卷一)。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季之
周密
,、
王沂孙
、
张炎
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
艺术流派
,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是必须给予充分估价的。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策论艺术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
婉约词
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当然,评价一个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一、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
策论
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二、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
政论文
,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三、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
诗词
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四、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
归去来辞
》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
综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劄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清代梁章冉《
扪虱新话
》 :“……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编辑本段
|
回到顶部
传说:苏小妹三难少游
因相府求亲一事,将小妹才名播满了京城。以后闻得相府亲事不谐,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老泉都教呈上文字,把与女孩儿自阅。也有一笔涂倒的,也有点不上两三句的。就中只有一卷,文字做得好。看他卷面写有姓名,叫做秦观。小妹批四句云: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却二苏,没人及得。老泉看了,已知女儿选中了此人。分付门上:"但是秦观秀才来时,快请相见。余的都与我辞去。"谁知众人呈卷的,都在讨信,只有秦观不到。却是为何?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
腹饱万言
,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衔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老泉见秦观不到,反央人去秦家寓所致意,少游心中暗喜。又想道:"小妹才名得于传闻,未曾面试,又闻得他容貌不扬,额颅凸出,眼睛凹进,不知是何等鬼脸?如何得见他一面,方才放心。"打听得三月初一日,要在岳庙烧香,趁此机会,改换衣装,觑个分晓。正是: 眼见方为的,传闻未必真。若信传闻语,枉尽世间人从来大人家女眷入庙进香,不是早,定是夜。为甚么?早则人未来,夜则人已散。秦少游到三月初一日五更时分,就起来梳洗,打扮个游方道人模样:头裹青布唐巾,耳后露两个石碾的假玉环儿,身穿皂布道袍,腰系黄绦,足穿净袜草履,项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侵早就到
东岳庙
前伺候。天色黎明,苏小姐轿子已到。少游走开一步,让他轿子入庙,歇于左廊之下。小妹出轿上殿,少游已看见了。虽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幽闲,全无俗韵。"但不知他才调真正如何?"约莫焚香已毕,少游却循廊而上,在殿左相遇。少游打个问讯云: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云: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又问讯云: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云: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小妹一头说,一头上轿。少游转身时,口中喃出一句道:"'风道人'得对'小娘子',万千之幸!"小妹上了轿,全不在意。跟随的老院子,却听得了,怪这道人放肆,方欲回身寻闹,只见廊下走出一个垂髫的俊童,对着那道人叫道:"相公这里来更衣。"那道人便前走,童儿后随。老院子将童儿肩上悄地捻了一把,低声问道:"前面是那个相公?"童儿道:"是高邮秦少游相公。"老院子便不言语。回来时,就与老婆说知了。这句话就传入内里,小妹才晓得那化缘的道人是秦少游假妆的,付之一笑,嘱付丫鬟们休得多口。 话分两头。且说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事。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他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他。到三月初三礼部大试之期,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到苏府来拜丈人,就禀复完婚一事。因寓中无人,欲就苏府花烛。老泉笑道:"今日挂榜,脱白挂绿,便是上吉之日,何必另选日子。只今晚便在小寓成亲,岂不美哉!"东坡学士从旁赞成。是夜与小妹双双拜堂,成就了百年姻眷。正是: 聪明女得聪明婿,大登科后
小登科
。
其夜月明如昼。少游在前厅筵宴已毕,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庭中摆着小小一张桌儿,桌上排列纸墨笔砚,三个封儿,三个盏儿,一个是玉盏,一个是银盏,一个是瓦盏。青衣小鬟守立旁边。少游道:"相烦传语小姐,新郎已到,何不开门?"
丫鬟
道:"奉小姐之命,有三个题目在此,三试俱中式,方准进房。这三个纸封儿便是题目在内。"少游指着三个盏道:"这又是甚的意思?"丫鬟道:"那玉盏是盛酒的,那银盏是盛茶的,那瓦盏是盛寡水的。三试俱中,玉盏内美酒三杯,请进香房。两试中了,一试不中,银盏内清茶解渴,直待来宵再试。一试中了,两试不中,瓦盏内呷口淡水,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少游微微冷笑道:"别个秀才来应举时,就要告命题容易了,下官曾应过制科,
青钱万选
,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何惧哉!"丫鬟道:"俺小姐不比寻常盲试官,之乎者也应个故事而已。他的题目好难哩!第一题,是
绝句
一首,要新郎也做一首,合了出题之意,方为中式。第二题
四句诗
,藏着四个古人,猜得一个也不差,方为中式。到第三题,就容易了,止要做个七字对儿,对得好便得饮美酒进香房了。"少游道:"请第一题。"丫鬟取第一个纸封拆开,请新郎自看。少游看时,封着花笺一幅,写诗四句道: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少游想道:"这个题目,别人做定猜不着。则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那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明明嘲我。"遂于月下取笔写诗一首于题后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鬟见诗完,将第一幅花笺褶做三叠,从窗隙中塞进,高叫道:"新郎交卷,第一场完。"小妹览诗,每句顶上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微微而笑。少游又开第二封看之,也是花笺一幅,题诗四句: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见了,略不凝思,一一注明。第一句是
孙权
,第二句是
孔明
,第三句是
子思
,第四句是
太公望
。丫鬟又从窗隙递进。少游口虽不语,心下想道:"两个题目,眼见难我不倒,第三题是个对儿,我五六岁时便会对句,不足为难。"再拆开第三幅花笺,内出对云:
闭门推出窗前月。
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愈加慌迫。却说东坡此时尚未曾睡,且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而步,口里只管吟哦"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道:"此必小妹以此对难之,少游为其所困矣!我不解围,谁为撮合?"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庭中有花缸一只,满满的贮着一缸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了他灵机,道:"有了!"欲待教他对了,诚恐小妹知觉,连累妹夫体面,不好看相。东坡远远站着咳嗽一声,就地下取小小砖片,投向缸中。那水为砖片所激,跃起几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遂援笔对云: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鬟交了第三遍试卷,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内又走出一个侍儿,手捧银壶,将美酒斟于玉盏之内,献上新郎,口称:"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少游此时意气扬扬,连进三盏,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正是: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自此夫妻和美,不在话下。后少游宦游浙中,东坡学士在京,小妹思想哥哥,到京省视。东坡有个禅友,叫做
佛印
禅师,尝劝东坡急流勇退。一日寄长歌一篇,东坡看时,却也写得怪异,每二字一连,共一百三十对字。你道写的是甚字?
野野鸟鸟啼啼时时有有思思春春气气桃桃花花发发满满
枝枝莺莺雀雀相相呼呼唤唤岩岩畔畔花花红红似似锦锦
屏屏堪堪看看山山秀秀丽丽山山前前烟烟雾雾起起清清
浮浮浪浪促促潺潺湲湲水水景景幽幽深深处处
好好追追游游傍傍水水花花似似雪雪梨梨花花光光皎皎
洁洁玲玲珑珑似似坠坠银银花花折折最最好好柔柔茸茸
溪溪畔畔草草青青双双蝴蝴蝶蝶飞飞来来到到落落花花
林林里里鸟鸟啼啼叫叫不不休休为为忆忆春春光光好好
杨
杨柳
柳枝枝头头春春色色秀秀时时常常共共饮饮春春
浓浓酒酒似似醉醉闲闲行行春春色色里里相相逢逢竞竞
忆忆游游山山水水心心息息悠悠归归去去来来休休役役
东坡看了两三遍,一时念将不出,只是沉吟。小妹取过,一览了然,便道:"哥哥,此歌有何难解!待妹子念与你听。"即时朗诵云:
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
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
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
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堪看。
堪看山山秀丽,秀丽山前烟雾起。
山前烟雾起清浮,清浮浪促潺湲水。
浪促潺湲水景幽,景幽深处好,深处好追游。
追游傍水花,傍水花似雪。
似雪梨花光皎洁,梨花光皎洁玲珑。
玲珑似坠银花折,似坠银花折最好。
最好柔茸溪畔草,柔茸溪畔草青青。
双双蝴蝶飞来到,蝴蝶飞来到落花。
落花林里鸟啼叫,林里鸟啼叫不休。
不休为忆春光好,为忆春光好杨柳。
杨柳枝枝春色秀,春色秀时常共饮。
时常共饮春浓酒,春浓酒似醉。
似醉闲行春色里,闲行春色里相逢。
相逢竞忆游山水,竞忆游山水心息。
心息悠悠归去来,归去来休休役役。
东坡听念,大惊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于我矣!"遂将佛印原写长歌,并小妹所定句读,都写出来,做一封儿寄与少游。因述自己再读不解,小妹一览而知之故。少游初看佛印所书,亦不能解。后读小妹之句,如梦初觉,深加愧叹。答以短歌云:
未及梵僧歌,词重而意复。字字如联珠,行行如贯玉。
想汝惟一览,顾我劳三复。裁诗思远寄,因以真类触。
汝其审思之,可表予心曲。
短歌后制成叠字诗一首,却又写得古怪:
思伊久阻归期
静 忆
转漏闻时离别
少游书信到时,正值东坡与小妹在湖上看采莲。东坡先拆书看了,递与小妹,问道:"汝能解否?"小妹道:"此诗乃仿佛印禅师之体也。"即念云: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东坡叹道:"吾妹真绝世聪明人也!今日采莲胜会,可即事各和一首,寄与少游,使知你我今日之游。"东坡诗成,小妹亦就。小妹诗云:
莲人在绿杨津
采 一
玉嗽声歌新阙
东坡诗云:
花归去马如飞
赏 酒
暮已时醒微力
照少游诗念出,小妹叠字诗,道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阙新。一阙新歌声嗽玉,歌声嗽玉采莲人。
东坡叠字诗,道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二诗寄去,少游读罢,叹赏不已。其夫妇酬和之诗甚多,不能详述。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征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于是宣仁太后亦闻
苏小妹
之才,每每遣内官赐以绢帛或饮馔之类,索他题咏。每得一篇,宫中传诵,声播京都。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云。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