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非物质文化]关中道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关中道情
时间:
2013-4-25 19:57
标题:
[非物质文化]关中道情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而来的。
关中道情唱词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仅流传“八腔十一调”。
关中道情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解放前,逢年过节和遇红白喜事时,就显得非常红火,人们经常十余人席地而坐,敲起渔鼓、简板,拉起丝弦,往往唱到深夜。有时也会出现多台竞争的场面,情绪炽热,彻夜演唱。清乾隆年间,西安与关中地区以出现道情班社,如西安灞桥道情班、引镇道情班、子午道情班和三桥道情班以及宝鸡阳平镇姜马道道情班等。在陕甘宁边区,关中道情成为宣传抗日、宣传革命,鼓舞群众的很受欢迎的文艺形式。
关中道情的剧目,据抄录保存下来的约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人物鲜明等特点。其传统剧目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有《目莲救母》《大孝传》《卖道袍》《哭五更》等;以历史故事、神话与民间故事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会》《天仙配》《敬德打朝》《芦花记》等。
唱词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仅流传八腔十一调。八腔即[清江引]、[金线吊葫芦]、[藕断丝不断]、[节节高]、[打连厢]、[高腔]、[推句子]、[皂罗袍];十一调为[大红袍]、[苦相思]、[蛤蟆跳门槛]、[哀连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气头子]、[怒板]、[落头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飞板、串板、滚白。除滚白外,各板式分阳坡(欢音)与阴坡(苦音)。曲牌有[皂罗袍]、[耍孩儿]、[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帮腔。演唱四句一帮腔,并分长短两类。乐器有16种,文场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简板、三才板、大锣、牙子、碰种等。以渔鼓、简板、三才板为特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又吸收了秦腔一些伴奏乐器。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15
u=1471553279,1552450995&fm=21&gp=0.jpg
(8.54 KB, 下载次数: 42)
2013-4-25 19:5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