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喜欢幻想的斯皮尔伯格最喜欢拍鲨鱼、太空人和蛇之类的题材。不久,他又指挥着一支庞大的摄制队伍和一条任性的机器鲨鱼拍摄了他的首部巨制《大白鲨》(《Jaws》1975)。该片那令人战栗的场景为好莱坞赢得四亿一千万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让整个电影界目瞪口呆。接着,斯皮尔伯格结合个性,抓住了人们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 从1977年开始, 陆续执导了和制作了《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ET》(《E.T》1982)、《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夺宝奇兵》系列(《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诸多巨片。这些影片都以充满幻想的故事情节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离奇感受,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中以《外星人ET》为代表的讲述地球上的人们与来自外层空间的生物接触的影片更给了观众以巨大的幻想空间和心理刺激,令斯皮尔伯格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该片使他被提名为奥斯卡奖最佳导演。至此,他那充满幻想的导演风格也已形成。
但是,斯皮尔伯格的创作范围也有局限。他那纯熟高超的表现手法同影片类型单一化的内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了拓宽自己的导演路子,他于1985年首次执导了一部传记片《紫色》(《The Color Purple》)。在这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抛弃了以前那些轻松愉快的故事,撷取了得奖小说的精华,真实地反映了一位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强的一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提名达十一项的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晚会上却未获一奖,这不能不令人深感惋惜。然而,这时尚有点古典主义精神的斯皮尔伯格并不甘心向大众妥协,两年后,他又到中国上海拍摄了内蕴丰厚的《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1987)。但命运不济,这部被美国影评委员会提名为最佳影片的作品与该年的奥斯卡奖又擦肩而过。
可屡遭挫折的斯皮尔伯格并不以此为然,进入90年代,他更是马不停蹄,举措惊人。1991年,他拍了影片《霍克船长》(《Hook》),获得成功。1993年,他更是用近6亿美元的巨额成本制作了《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这部梦幻式的影片创造了一个神奇的恐龙世界并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恐龙热且波及到日本、欧洲和东南亚。首映至今,该片已创利近十亿美元,突破了《外星人ET》创下的最高纪录。而更令惊奇的是,数月之后,他又推出一部与《侏罗纪公园》风格迥异的写实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在该片中,流淌着犹太血液的斯皮尔伯格用史诗般的镜头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惨剧搬上了银幕。斯皮尔伯格明知冷肃的题材、沉重的主题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险的他却抛弃了最拿手的玩意儿——电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与手提式摄影机。终于,斯皮尔伯格战胜了挑战,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影片的真实感、历史感与人道主义襟怀,影片不仅赢得了高票房,还与《侏罗纪公园》一起,真正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奥斯卡之梦。此后,斯皮尔伯格又于1994年拍摄了影片《The Flintstones》,亦广受好评。最后,他又再度创建了一个恐龙公园,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力作,《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1997),其栩栩如生的画面镜头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它宏大的场面和刺激的情境更是让观众心海澎湃,叹为观止。接着他沉下心来,拍摄了一部描写100多年前黑人命运的史诗片《断锁怒潮》(Amistad),本片于97年12月上映后,被人控告剽窃他人小说作品,因此到最后票房成绩并不十分理想。1998年,斯皮尔伯格拍摄了战争巨片《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评论普遍认为此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斯皮尔伯格因此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进入21世纪后,斯皮尔伯格平均每年都有一部电影问世,例如《人工智能》(A.I)等都是不错的影片。2005年,他连续推出了《世界大战》(War of the Worlds)和《慕尼黑》(Munich)两部大片,期望能重现1993年时的辉煌,但在第78届奥斯卡典礼上,两部影片均颗粒无收。不免使人有些失望。2009年荣获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