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雅志方略·融模式 |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提升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金罗盘    时间: 2018-11-18 13:46
标题: 雅志方略·融模式 | 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提升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对策
4E9FB0DC-2A8C-4EE9-A7FD-C91A8D7B0DE6.jpeg




雅志方略·融模式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永续生存、发展与进步之提升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对策:操作原则与操作模式


330E1807-8A12-4A0E-B566-4FD63EDDC139.jpeg





一、提升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对策之确立操作原则:


1)主题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活动而产生。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产生很好的号召力,让相关利益方产生共鸣,从而愿意把自己的资源在这个主题平台上进行配置。


(2)价值原则。这里的价值是指:用一种阻止模式或商业模式对技术、内容、应用、资本的价值进行整合、融合,从而创造出社会、市场和客户真正需要的价值,而且还要把这种价值通过回路变现为社会、公司及相关方的持续盈利。


(3)适应性原则。在价值原则的基础上,或者说为了更好地把价值原则落实到位,平台机构应该对环境变化的本质及影响进行把握,并在预案上采取“超前半步”的操作策略,即在核心资源具有优势的前提下,密切跟踪和关注人类组织中或市场上“超前一步”的探索者,而且这种跟踪和关注即使到了平台自身可以引领人类组织革命或行业革命的时期仍然要继续进行。假如人类组织或企业处于行业巅峰,一时难以发现“超前一步”的探索者,从而不得不自己开拓新商业模式时,采取“超前半步”的操作策略仍然是必须要考虑的选项,因为人类组织或者企业规模越大,转型的风险就越大。环境是多样性的,组织要素和产业要素是多样性的,只有做到了“大象也可以跳舞”的人类组织或企业才能够应时而变,引领未来。

(4)开放性原则。新的信息技术意味着全球化的加速,更意味着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和成长模式的革命。开放性成长[62]将是人类组织或商业组织必须选择的发展道路,只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现与外部资源更优化甚至最优化的排列组合后,人类组织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更好甚至最好的创造者,商业组织才能够成为“可持续盈利价值”的更好甚至最好的创造者。

(5)共同体原则。人类组织或商业机构当然要选择开放性成长,但是开放性也不是无限的,事实上也不会是无限的。开放性是基于组织核心的开放,而且在一定时空内,开放性是有边界的。在组织核心与组织边界中间就形成了一个相关利益方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要具备从资源输入到价值输出再到价值变现这样一个可持续的新陈代谢系统,而这种新陈代谢是在共同体自身内部互动适应以及与外部系统的互动适应中来实现的。

二、提升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对策之确立操作模式:

根据提升组织互动适应性的操作原则:主题原则;价值原则;适应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共同体原则,就可以尝试构建出提人类组织互动适应性的操作模式。


606EBD05-2657-4118-9495-E5FC267B6952.jpeg

图5.1  新共同体模型
Fig. 5.1  New Community Model
根据作者对互联网行业分析结合组织适应性理论而制


      新共同体模式,是笔者(我)为提高组织的互动适应性构建的发展模式,其有五个要点:①主题共鸣;②技术共振;③内容共生;④价值共享;⑤利益共赢。

      这五个要素正好呼应了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先生对于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判断“网络时代,不形成共同体是无法成功的[63]”。大前研一先生只是提出了这个论断,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并结合组织系统多样性原理以及组织适应性的理论,从组织互动适应性的现实需要出发,当然也是为组织包括行业企业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性,希望打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行业企业等人类组织,更希望为正在剧变的人类社会做一些建设性贡献,尝试着给出了这个模型(见图5.1)。



       21世纪的透明体系下,正在剧变的人类社会面临着互动适应性的问题。互联网本身依靠的就是人气,而凝聚人气的则是社区或者部落,社区和部落则是人类组织的一种形式。


“由有着共同利益的组织所组成的矩阵,紧密地相互关联,就像脑部的神经元一样。
[64]”《第三次浪潮》的作者Alvin Toffler(1980)在其文中这样说,而互联网是其第三次浪潮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在其论断中,与大前研一先生所主张的网络共同体有同样的含义。“电子技术的真谛不在于各种精巧的机器和功能,而是根本的社会与制度的变革”是《混序》作者Dee Hock(2005)做出的判断,他因为对于混序组织的研究而被邀请加入了以研究人类组织复杂性而著名的美国圣达菲研究所。


        新共同体模式的提出除了基于现实中的案例之外,理论上则是基于研究组织复杂性的“多样性必要原理”与“组织适应性理论”。其实组织复杂性以及组织系统必要多样性及组织适应性,从人类一诞生,甚至人类没有诞生之前,以及在人类之外都是一直存在的。我们人类则是在研究物种起源以及人类起源的过程中慢慢把这种现象和规律归纳出来形成理论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组织系统多样性必要原理及组织适应性理论对我们从事商业越发显得重要。这有利于我们从更本质的组织系统的层面来开拓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当下,世界正处于一个极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世界各国、各机构之间的互动适应性对于推动全球化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迪伊·霍克在《混序》对于组织的这种多样性和适应性下了一个定义,也就是把它定义为混序:①任何把混沌与有序的特征和谐地融合起来的自组织、自治理的有机体、组织或系统的行为。②自然界基本的组织原则。上述定义只是强调了自组织的适应性,并没有明确组织的系统特征或者说没有把系统的复杂性表达清楚,因为在一个自组织之外还有其它自组织,同时还有各种类型的他组织,而这些数量众多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在一个平台内交互,则整个平台就是一个共组织。所以,新共同体模式中有三种组织形态:自组织、他组织和共组织。而且基于这三种组织形态的互相作用,不仅有组织的适应性,而且更有不同组织和不同组织类型之间的互动适应性。世界各国、各机构之间的互动适应性,也包含了这三种组织之间的互动适应性,对于打造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这种更明确化的研究效果会更好。


      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自组织、他组织、共组织(整个平台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内完成各自新陈代谢的同时,彼此互相关联、互相融合(借助机制),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比如,毎个国家等是自组织,每个国家之外的国家与机构更多是他组织,而包括这些自组织、他组织在内的整个交互平台(如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就是共组织。这些自组织、他组织及共组织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们在合作博弈中互相适应,在动态平衡中共享价值,而价值创造者则获得合理的收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投入到产出再到收益的整个全球系统的新陈代谢机制。

      人类组织毕竟不同于自然界的原生组织,我们是主动有意识地进行创造,同时借鉴和应用组织仿生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升华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商业活动中。自组织尽管是自治理,但其在人类生态系统内,仍然需要开放性成长,也就是,其持续成长是在与他组织、共组织的互动适应中实现的。更重要的是,既使对于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来说,其成长也需要通过开放性来实现,也就是在与外界系统的互动适应中实现。比如,每个国家、企业的有机成长就是在与技术、政策、竞争对手等外部环境变化的互动适应中实现的。我们人类的主动能动性就是要在组织系统内外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中选择出更加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操作主线和操作模式。


       当我们具体应用新共同体模式来打造这样一个具备互动适应性和持续性增长的商业组织时,我们必须凝炼出共识,找到让利益相关方产生共鸣的商业主题;同时,利益相关方通过技术进行对接,形成共振;然后,在主题与技术搭建的主干和脉络上,大家自我治理、各负其责,并把自己的资源和产品通过脉络和主干输向系统,参与循环;在参与循环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价值则共享;在价值共享中,受众及客户作为获益方支付的相应费用则由价值创造各方分成,实现共赢。这样就实现了自组织、他组织和共组织三个层面的互动适应和持续增长。


(节选自我的论文,略有调整)


——雅志方略·乡约智库《必要的多样性与新共同体模式》《人类组织的永续生存、发展与进步》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