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非物质文化]查拳
[打印本页]
作者:
查拳
时间:
2013-2-23 22:31
标题:
[非物质文化]查拳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查拳起源于山东冠县张尹庄(又名一里庄),由回族人查尚义(查密尔)、滑宗岐、武殿璋等人创编并在回民中传播。据查拳拳谱和历代继承人相传,明朝西域回民查尚义为抗击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应征到内地,行至山东冠县因病疗养,当地百姓对这位爱国义士爱戴尊敬,精心护理,他病愈后为感激当地百姓的恩情,遂将周身武艺留传给冠县一代人民。从此,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查密尔(查尚义)所传身法武拳命名为“查拳”。
滑宗岐与查尚义为师兄弟。滑宗岐所使架子拳命名为“滑拳”,总称为“查滑拳”。另查拳谱上有武殿璋创腿拳和滑镗、滑钩的记载。如“说腿论乃武殿璋,至今二佰余年,盘师武爷爸所传——武殿璋乃西域人
[编辑本段]
查拳的发展历史和著名宗师
(一) 关于查拳的起源,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朝末年,倭寇经常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明帝命戚继光为抗倭大将,并诏书天下,聚兵东征,抗倭保国。新疆回族查密尔(尚义),出于爱国,应征东来抗倭。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气候多变,长途跋涉中,经鲁西染病。后经当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渐康复。为报答关照之情,查尚义将自己武艺悉心传授给回族乡亲。他逝世后,人们方便把他传授的武艺命名为查拳,以资纪念。而滑拳乃是他的师弟滑宗歧所传,故有“查滑不分”之说。
(二) 在查拳的发展历史上,早期应推清雍正时的\"飞腿\"沙亮。在《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之……。\"
清末山东冠县张其维武艺精湛,手指功夫如钢似铁,力穿牛腹,一指点在对方身上,莫不指到人倒,数人围攻休想得手。他还练就一支虎尾镋,如游龙飞凤,快如电掣,勇如猛虎,堪称绝技。
张其维终生好武,授拳严格有方,培养出了一大批查拳名手,如张西彦、张凤岭、张英振、张英健、张锡太、李超群、常振昔、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大枪杨鸿修也是清末一代查拳名师,他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又;快拳杨\",名噪武林。他培养出了大批高足,如打败外国大力上的\"神力王\"王子平、\"山东双马\"马金标和马永奎以及于振声、何振江、米广亭、马格甫等。另有以济宁人李恩 聚为代表的\"李式\"查拳,由于收徒甚严,授徒拔少。其拳刚劲有力,势势连贯。
在北京地区早有查拳流传,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号称\"大枪刘\"的刘昆,回族,字世安,原籍山东省临 清县刘家庄人,生于1868年,卒于1965年,享年97岁。其祖父在庆王府当差,是清朝八旗总教头 。其父为清朝北守备。刘昆曾任北营(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后在东直门北小街清真寺武术学校,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授。解放后,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授武术。刘老师1957-1959年是朝阳区政协委员。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他曾以八母大杆子之徒战胜众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刘老师武功精湛,其弟子有赵德朴、杨玉成、郑天祥、姜祥禄、董兴华、李光福、李兆祥、刘竹岩(子)、王库、刘鸿池、杜剑堂、胡西材、朱长友等。真正比较广泛系统地流传北京的查拳应首推1956年应国家体委邀请来京传艺的常振芳。著名武术家常振芳(1898-1979 ),自幼酷爱武术,苦练不辍,深得张其维老师的器重。所以,青少年时就以武艺超群而闻名逻尔,成为张氏查拳门下的佼佼者。常老师一生致力于武术教学研究,造诣深透,使查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风格特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他不但精通查拳,而且通晓诸家拳术,尤其剑术早在南京国术馆时,就深得馆长张之江的尝识,享誉黄河南北。其动作出神入化,成为众多武技名手追求的模式。1928年在山东省济南摆擂比武,常老师\"顺手牵羊\"、\"靠身拳\"轻取山东省警察局武术教习。
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七七芦沟桥事变\",亿万民众一致要求抗日,常老师目睹国难当头,义 愤填膺,毅然投身从戎,加入了抗日大刀队(即冯玉祥部四十四旅武术队)并任队长,在房山区硫璃河一带的战斗中,杀得日寇魂丧胆破。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705
u=3956624595,2123781406&fm=0&gp=0.jpg
(5.68 KB, 下载次数: 45)
2013-2-23 22:3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