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迁徙分布
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九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
春秋时候,齐文公的后代中有个人叫作高柴,是孔子的学生。高柴让自己的长孙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从此称为柴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柴氏主源。
丹阳柴氏始出于明代中期。柴氏迁丹之初,先是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沙滩地(北临长江地段)定居,后经柴氏宗人拓荒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多年后,遂形成村落,即今东江村。宗谱称:柴震、柴云等人为柴氏始祖。现丹阳柴氏主要居住在后巷镇的东柴村,西柴村和云阳镇的柴家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大王背村民组的柴氏家族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十一人先后考取举人,五人先后考取进士,分别被清朝政府授予知县、知州、知府等职务。故这里被誉为清代下坝乡的“举人进士寨”。据《柴氏家谱》记载,柴氏家族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原县南大村。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入黔始祖柴养柱宦游来黔,初任大定府,名总镇。后任左营中军。死后葬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今贵州贵阳沙河桥),授资大夫。入黔二世祖柴遇春生有六子,节寿两全,名标贵筑,抚黔使者乔(乔用迁,道光中贵州巡抚)表奏,诰封宣旨建柴氏节寿坊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大路中(今已毁)。长子柴大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恩科解元(乡试第一名)。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应甲辰科会试大挑一等(清朝乾隆以后制定,三科以上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签分江西安义县知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主持已酉科乡试有功,升授赣州府知府。年迈八旬,致仕还乡,创业营室。次子柴大任,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科解元,初任黄平州学政,后为教谕,挂升云南县知县,补援镇雄州知府。三子柴大成,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已卯科举人,签分湖南宝庆府武冈县知县。四子柴大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科举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癸已科会试大挑一等,签分山东曹州府单县知县。五子柴大受,系贵筑痒恩贡,朝考一等,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六子柴大章,贵筑庠岁贡,捐授河南庆怀县知县,后援怀庆府知府。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