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中心公园南吉氏故居在天津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所三层小洋楼,又名红楼,是吉鸿昌烈士在天津进行抗日活动的住所。该楼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孔机砖清水墙,旧时沙得利工程公司设计,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是吉鸿昌将军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购自德善堂。楼房首层作为接待用,卧室、客厅设在二楼,三楼为秘密印刷处。这所带庭院的三层英式小楼建于1917年,由比商仪品公司工程师沙德利设计,已历经八十多个寒暑。该楼占地1.45亩,原有楼房11间,平房2间,楼过堂2间,总建筑面积1408平方米;砖木结构,红砖清水墙面,结构严谨而不失活泼。1930年,吉鸿昌购得此搂,第二年全家迁入。从那时起到1934年,他在这里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吉鸿昌,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人,1895年生;1913年投笔从戎,历任团、旅、师、军长、宁夏省主席、22路军总指挥。因受共产党人的影响,他拒绝执行进攻工农红军的命令;1931年秋被国民党当局解职,并强令他携家眷出国考察。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回到国内,同年,在湖北省麻城策动旧部进行反蒋起义,但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吉鸿昌回到天津,在红楼筹措经费,搜集武器。楼内有一个存放枪支的秘密仓库,从这里把这些枪支运往抗日前线。这所红楼成了我党在天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据点。
1933年春,日本侵略军攻占热河,向河北、察哈尔进犯。4月,吉鸿昌离开天津,前赴张家口。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以国民军旧部为基础在张家口成立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呈然国民党政府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但这支民众抗日部队却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支持下,浴血苦战,屡建奇功。这支部队抗击进犯察哈尔的日、伪军,收夏宝昌、沽源、多伦等地,重创日本侵略军。8月,在蒋介石的破坏和威胁下,冯玉祥离开张家口,吉鸿昌、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讨贼军,继续在热河一带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夹攻。后由于寡不敌众,这支抗日队伍于9月份遭到失败,吉鸿昌又回到天津。于是,红楼又成为我党进行秘密活动和地下联络的据点。二楼客厅原有3个门,改为7个门,楼内门门相通间间相连,并在每层都设小间密室,以应付紧急情况。三楼是地下党的秘密印刷室,印刷党内文件和出版抗日刊物《民族战旗》。吉鸿昌于1934年在这所红楼建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被推选为该同盟的主任委员。吉鸿昌的革命活动惹恼了国民党反动政府。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离红楼不远的法租界国民饭店遇刺伤臂后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任应岐军长。后二人被引渡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与任应岐被蒋介石下令枪杀于北平炮局子陆军监狱,吉鸿昌英勇就义时年仅39岁。
吉鸿昌就义后,其夫人胡红霞为筹办丧事将红楼以低价抵押给他人,全家租住在牛津别墅。1944年4月红楼售于他人,1955年又卖与和平区中医联合诊所,现为和平医院。1981年,新建砖混二层楼房一幢,现全所共有楼、平房68间,总建筑面积1617.61平方米。
1982年7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红楼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9月,和平区青少年敬捐刻有“吉鸿昌烈士故居”的汉白玉横匾,镶嵌在红楼北侧正中。
1995年11月,在吉鸿昌将军诞辰百年之际,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在红楼前的中心公园塑起一尊吉将军的青铜雕像:吉将军手持大刀,立马远眺,姿态威武,气宇轩昂;雕像的基座上镌刻着吉将军在刑场上以大地为纸、枯枝作笔书写的诗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岁月悠悠,红楼屹立,记载着吉将军的革命业绩,也寄托着人民对这位英烈的深深缅怀。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