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吴挺祖 [打印本页]

作者: liu891224    时间: 2011-1-28 18:16
标题: 吴挺祖
吴挺祖籍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县),字仲烈。出身将门,他的伯父吴王介,父亲吴,和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齐名,都以赫赫战功而彪炳史册。吴挺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幼时十分聪慧,深得吴磷宠爱。初识字,便能读《左氏春秋》,“至征伐会盟,究极其旨。”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7年),年十七,始从军为后部准备将。不久,又迁为中书第一将。这年,吴挺到京城呈送文件,宋高宗亲自召见,向他询问西边地势、兵事及战守情况,他对答如流。宋高宗十分惊奇,对左右大臣说“这真是将门出虎子啊!”当即下诏提拔吴挺为右武郎、浙西路兵马都监,赐金带。以后,又相继任右武大夫、利州东路前军同统制。


绍兴元年(1131)三月,金朝大将设立进击和尚原,被宋军击溃。五月,与乌鲁孛堇、折合孛堇,连兵数万,分两路进击。一路杀奔箭舌关,一路自阶州(武都)、成州(成县)绕道大散关,夹击和尚原。吴氏兄弟据险抵抗,斩其将兀卢,金兵大败。冬十月,金朝元帅兀术调集数万人马,再次进击和尚原。金军在渭河上搭起浮桥,自宝鸡连营三十里,垒石为城,向南宋军猛烈进攻。吴王介指挥各路大军,制造了杀伤力极强的劲弓强弩,连续轮番射击,敌军死伤众多。等到敌军稍有退却,便出奇兵据守险要的隘口,对敌军从侧翼迁回夹击。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估计敌军必定败走,预先派一支部队埋伏在神岔峪。当敌军败走时,伏兵突然杀出,敌军难以抵挡,全军溃散逃跑。这次战斗,俘虏兀术大将羊哥大堇及其他将领300余人,士兵860人,缴获铠甲数万。之后,吴王介又连夜集中兵力,劫攻敌军大寨,金军全军覆没,几乎缴杀干净,金兀术也差一点当了俘虏。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吴挺奉命同都统制姚仲率东、西两路兵马进攻德顺城(今静宁)。这一仗,宋兵大胜,金兵死伤万余人,尸横遍地,丢弃的军装器械堆积如山,千户耶律九斤、合喜孛堇等一百三十七名金将被俘,吴挺又乘胜占领德顺城。随后,吴挺又率军攻克巩州城。战斗结束后,吴挺因功被授郢州防御使。
瓦亭战斗结束后不久,吴挺又随父亲吴璘防守河池(今甘肃徽县)。六月,金将完颜悉烈领兵十万前来攻城,守军凭险固守,并不轻易出战。吴挺多次亲率精兵袭击金营,给金兵以重大杀伤,金兵伤亡惨重,只好退兵。由于吴挺在这次战斗中指挥得当,功绩显著,被任命为武昌军承宣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中军统制。这年,吴挺年仅25岁。
吴挺治军有方,“纪明律修,军中悦服”。驻守武兴时,“部属在籍者,奏徙别路,以避亲嫌。部曲尝薄礼于公者,置不复问,人服其公而安之。” (《世功保蜀忠德碑》)在军事战略方面,吴挺主张因地制宜,加强防御,以逸待劳。多次加修皂郊堡、合水寨等军事要塞,使其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吴挺改任兴州都统、定江军节度使,自此以后,便长期驻守武兴(即今陕西省略阳县),为这里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武兴地处嘉陵江与沮水交汇处,地势较低,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宋光宗 绍熙二年(1191年)秋七月,连降暴雨,江水暴涨,洪水人城,居住在低洼处的百姓民房大半被淹。吴挺及时分派大批官吏救灾,并腾出官府让百姓居住。洪水退后,吴挺又从各地征调了大量木材、砖瓦,用很便宜的价格卖给百姓建房,对于因贫困而无力购买者,则免费供应,很快,就使百姓安居乐业,城中面貌也焕然一新。为了根除水患,吴挺发动军民修建了东、西两道河堤,以御洪水。当时,这里的百姓多住茅草房,经常发生火灾,而且往往一烧就是一大片。于是,吴挺就动员百姓制砖造瓦,改建瓦房,规划建筑,整修街道,自此以后,就很少发生火灾了。当地百姓对吴挺十分感激,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他的画像,吃饭前必先祷告一遍。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吴挺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年仅五十六岁。临死前,口嘱幕僚遗书,全文都是忧君爱国、备边养民之事,无一宇言及家事,阅者无不感动。吴挺生前很受朝廷器重。宋孝宗常对别人说:“吴挺,是朕千百人中亲选出者。”宋光宗多次赏赐内府珍奇,以表示对吴挺的厚爱。
吴挺死后,葬于同谷(今成县城关石碑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于墓前。碑额为宋宁宗亲书。国子祭酒高文虎奉旨撰文。正文共八千四百六十一字,详尽记述了吴挺抗金保蜀的丰功伟绩。该碑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文物。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