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非物质文化]沈阳“面人汤”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面人汤”
时间:
2013-3-2 23:28
标题:
[非物质文化]沈阳“面人汤”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民间雕塑艺术百年来,“面人汤”一直与“泥人张”齐名。面人,俗称江米人,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民间艺术,从汉代起就有了雏形,演绎到清代才发展成深受民间喜爱的面塑艺术。汤林玉老人是“面人汤”的第二代传人,十七八岁时从北京到沈阳以捏面人为生,后来扎根沈阳。
工具主要有竹签,箔铁片子,还有剪子等之类的工具。
这是一套传承的方法,传统的“面人汤”的捏人物的操作方法,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捏人物的头部。老人说了个口诀:“竖三停,横五眼”。“竖三停”这是指捏制人物的面部的长度,鼻子的长度谓停,一个鼻子,便称作一停,那么三停的长度,就是人的脸的长度了。“横五眼”是指脸的宽度而言。显然,这就是指脸宽为五只眼睛的距离。
他先捏的是人物头部。头部状如橄榄形,再用拨子在五分之二处按出眉眼部位,轻轻按捺,塑出额头和颧骨。之后是安眉,雕刻眼角,因为塑的是东北老太太,盘着腿,肥厚的黑色大棉裤外加尖细小脚,还有盘起来的银白发髻和一根细长的烟袋。再按顺序依次做鼻子。鼻子不是硬往上粘贴的,而是先用拨子在鼻头位置下方与脸部成45度角,轻轻挑起,用一小块肉色面团搓成尖锥状插入小孔,目的是防止干了以后下陷。再将多余部分去掉,用拨子宽部按压鼻的两侧,塑出鼻形,再扎两个鼻孔。因为老太太是在抽烟,所以,鼻孔要有涌入烟缕的感觉。
第二步,是制作躯干。躯干制作要比面部制作快得多。黑色的面搓成两股,交错一扭巴,就是老人的大棉裤,脚腕处细下来,三寸金莲缀上。汤家面人制作的躯干口诀是:“行七坐五盘三半”。这也是说的以头为单位,其精确度与古时画论并无二致。
添身之后,是安胳膊包括做手。这应该算作第三个步骤。手的做法却比较复杂,第一步是将面捏揉出手部的拇指和一个没有手指的手套状。具体手指,是需要下一步用剪刀剪出每一个指形的。东北老太太在抽烟袋锅时的手,指间不需纤巧,但却需要塑出苍老的皮肉,动作是捏牢烟袋杆状。两个胳膊与两只手伸开来,为了一个长长的烟袋,这种造型极具生活化……
制作面人的材料,就是将精制的面粉、糯米粉、防腐剂等用开水调合成面团,在锅内加温后,再根据创作需要分别放入各种颜料,这样捏塑出来的各种形象可以上百年不变质。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
12705899894238.gif
(89.16 KB, 下载次数: 125)
2013-3-2 23: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