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佛教产生后,不断外传,逐渐发展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我国以后,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步中国化。
一、佛教原始教义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56-前486),被后世信徒尊为“释加牟尼”(意为“释加族的圣人”),亦尊之为“佛”(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者”)。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宫廷生活,但他有感于世间的诸多痛苦,立志为众生寻求摆脱痛苦的救世真谛。在他29岁那年毅然离家修行。6年之后,他于菩提树下静思49天,终于觉悟成佛。之后,便在印度北部、中部和恒河中下游等地说法传道,信徒日众,直至80岁圆寂。阿育王时代(约前273-前236),佛教的影响逐渐超过了婆罗门教、耆那教,被定为国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十二因缘”,“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称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具体说有八种,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凡指人生一切皆苦;集谛是说人生痛苦的原因,即在于人有洒、色、财、气等各种“欲爱”;灭谛指灭掉人生的痛苦,灭尽三界内之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道谛主要讲通过修行灭掉人生痛苦的方法。所谓“十二因缘”,是将人生分成由“无明”(无知)到老死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因果相联。人生诸多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来自“无明”。只有皈依佛法,才能灭掉“无明”,进入涅槃境界。
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分化出一个新的派别,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该派自称为“大乘”(乘即乘载、道路),以便与原始佛教“小乘”相区别。两者的区别是:第一,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更具有宗教色彩。小乘佛教只把释迦看作是一个现实的教祖或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则把释迦视为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大慈大悲、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为他编造了形形色色的神奇故事。第二,在世界观方面,小乘佛教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些微小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合成的,因而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大乘佛教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除去所谓的涅槃世界,其余都是空无的。第三,在修持方法和目标方面,小乘佛教主张求得修持者个人的解脱;大乘佛教则宣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把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主张不必严格禁欲,只要做“布施”的功德就可以了。
佛教的外传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以斯里兰卡为中心向东南亚地区传播,称为南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一是以克什米尔、白沙瓦为基地,向大月支、安息和我国的西域传播,再从中国传入日本、朝鲜等国,称为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
佛教何时传入我国,说法不一。大体的的时间是在两汉之际。裴松之《三国志》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比较可信的记载。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明帝于公元64年,派中郎将蔡愔等18人西求佛法。三年后,携大月氏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佛像、佛经回到洛阳。汉明帝下令在洛阳西门外建白马寺,迦什摩腾、竺法兰等在寺内将《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最早正式建立寺院、造佛像、译佛经的开始。
佛教进入中原指出,影响并不大。当时神仙方术盛行,人们误把佛教看成是神仙道术的一种,而统治者一般也实行限制落发出家政策,故信徒寥寥。到东汉末年,佛教逐渐发展起来并分成了两个派别:安息高僧安世高来华传播小乘佛学;支谶、支谦来华传播大乘佛学,译出《般若经》等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宣扬“以无为本”,以般若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大乘佛学,在思想上与玄学多有相似之处,所以受到门阀士族的欢迎,从而得以迅速传播。而佛教学者则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义,以迎合当时上层社会的需要。这样,佛玄交融贯通,形成了两晋时期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般若学派。十六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生灵涂炭,佛教关于因果报应和彼岸世界的宣传,受到下层社会民众的普遍欢迎。同时,佛教也受到官方扶植。在西域高僧佛图澄(232-348)的影响下,后赵允许汉人出家为僧。其弟子道安(313-385)提倡般若空宗,为僧侣团体制定了法规、仪式,为以后寺院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其另一弟子慧远(334-416)住庐山,除宣传空宗理论外,还组织“白莲社”,宣扬死后可以转生西方“净土”。五世纪初,龟兹(今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343-413)来到长安,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法华经》等佛经35部300卷,对后世影响较大。东晋的法显到印度搜求佛教经律,十五年中历尽艰险,游历近三十国,回国后撰《佛国记》(亦称《法显传》),记载了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历史情况。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进一步支持和扶植,佛经从大量翻译过渡到深入研究阶段,讲经及著述之风甚盛。南朝各代统治者都崇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为最。他自称“三宝(佛、法、僧)之奴”,四次舍身寺院,并亲自登坛讲经。北朝虽发生过“二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事件,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扶植佛教的。此时,寺院经济逐渐形成。
隋唐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和信徒的日益增多,佛教进入全盛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寺院林立,二是僧尼众多,三是宗派纷纭。隋唐时期,除唐武宗一度灭佛以外,其余时间佛教都是受政府扶持的。隋代有寺院3685所,僧尼23.6万人,唐代则有寺院5万余所,僧尼30多万人。寺院拥有田庄,并有免赋役等特权,是当时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僧侣采取了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法方式,师父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嗣法弟子。这样就形成了在佛教理论、寺院经经济方面都相对独立的佛教宗派。当时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都属于大乘佛教。
天台宗的创始者是浙江天台山僧人智觊(531-597)。因其宗奉《法华经》,故又称为法华宗。此宗认为世界是人心一念的产物,宣扬“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和“三谛圆融”,认为世界一切皆空幻无实(空观),存在者皆为假有或名相(假观),二者不即不离或相即相离,是万有的本质(中观)。空、假、中三观系于一心,修行者通过体认三者关系,可灭惑证智,达到解脱。
净土宗由唐初的道绰及其弟子善导创立,主要信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提倡观佛、念佛以求死后灵魂进入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过福寿无边的幸福生活。该宗不提倡广研教乘和静坐专修,宣称只要信愿具足,反复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临命终时灵魂即可往生西方净土。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因而信徒众多,流传甚广。
法相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弟子窥基。该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所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又称唯识宗。此宗主张觉悟成佛,进入“佛国”,须经三大无量数劫。由于过于繁琐,故只在唐初兴盛一时,窥基去世后便衰微了。
华严宗由唐初僧人法藏创立,主要信奉《华严经》。该宗宣扬“法界缘起”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一真法界”(真如、法性)的显观。众生之所以轮回于生死苦恼之中,是因为有“亡想”(欲望),如果能认识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道理,就可清除“亡想”而达到觉悟。
禅宗的创始人相传是南北朝时来华的南印度僧人达摩。其五世祖弘忍有两大弟子——慧能、神秀,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就是说修行是一种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只有勤苦修炼,不沾染一点儿世俗杂念,才能成佛(“渐悟成佛”)。慧能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佛在心中,不在心外,只要专心向佛,就能立即成佛(“顿悟成佛”)。神秀的禅系在北方,称北宗;慧能的禅系在南方,称南宗。南宗不重读经、礼佛、静修,寓修道求佛于行往坐卧、搬柴运水的日常生活之中,简单、速成,极具吸引力,故南宗弘传甚盛,很快风行全国。北宗则仅盛一时,不久便衰弱了。唐中叶以后,禅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有势力的宗派。
宋代以后,佛教日益世俗化,逐渐走向衰微。在佛、道、儒的纷争中,为了凝聚力量,佛教各派不得不走上互相融合的道路。元代以后,佛教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喇嘛教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有了很大发展。唐初,佛教传入西藏,公元8世纪,印度传入的密教、中原传入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喇嘛教。元初,忽必烈封八思巴(1235-1280)为“帝师”,逐步确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15世纪以后,宗喀巴(1357-1419)创立的黄教(格鲁派),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派。有清一代,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变。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自南北朝至隋唐,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佛教的管理与利用,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僧尼制度。南朝时期,隶属于鸿胪寺的崇玄署负责管理全国僧尼事务,武则天以后改由祠部(隶属礼部)兼管。僧尼又专门簿籍,政府实行“试经度僧”制度,对合格出家者授以度牒,并免除赋税徭役。唐中叶以后,政府在京设左、右街僧录,各州设僧正,管理僧尼事务。此办法为以后历朝所继承。寺庙内部一般有“方丈”(最高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庙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纠察”(负责执行佛教的清规戒律)、“维那”(负责庙内的宗教活动)等。规模较大的寺院中还有“首座”等名誉职务。
佛教徒出家的称为“和尚”。魏晋时期,有个名叫朱士行的人,按照印度佛教仪式,正式登坛受戒,一般把他称为中国第一个和尚。“和尚”要遵守的戒律既多又杂,往往多达数百条。不出家而持一定戒律的佛教徒称为“居士”。“居士”要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每年还要到寺院去受八种戒律,称“八关斋”,即比“五戒”多了不涂饰及观听歌舞、不眠坐华丽之床、过午不食三项规定。
藏传佛教则往往与政治、经济、军事密切结合,正教一体。寺院在藏民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而神圣,寺院组织也更加严密。大寺或宗寺设有若干个“扎仓”(学经单位),“扎仓”下设若干个“康村”,“康村”以下是“密封”,有着严整的隶属系统。宗寺及“扎仓”都设有管理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佛教寺庙大都拥有土地财产,并兼营商业高利贷,同时享有免赋役特权。
佛教的主要节日有佛诞节、盂兰盆会和成道节。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是日以香水灌洗佛像,施舍僧侣,或者举行拜佛祭祖、赛龙舟以及互相泼水祝福等活动。佛诞节的日期,汉族是夏历四月初八,东南亚国家和我国蒙藏地区是四月十五,傣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是清明节后第十天。
“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救倒悬”。传说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因生前舍不得给游方僧饭吃,死后极苦,如处倒悬。目连向佛求助,佛令其在每年7月15日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人,使母解脱,由此兴起盂兰盆会。自梁武帝以来,此俗流行极广,除设斋供僧外,还举行拜忏、放焰火、放河灯、焚法船等活动。民间以此日为“鬼节”。
传说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曾苦修多年,饿得枯瘦如柴,后来一个牧羊女送以乳糜,最终才使他在菩提树下“成道”。佛徒于是日(腊月初八)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
佛教名山有: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著名石窟有: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哲学、道德到文学、音乐、雕塑、美术、民俗、建筑甚至语言等无一不受其影响。宋明理学正是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相关思想以后形成的,佛教教义中的时空无限、体用相印、心性善恶、悲观厌世、因果报应、轮回重生以及对心理作用的细密分析,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