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惯于苟且偷生——“犬”、“狗”二字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费振龙
时间:
2013-1-9 21:57
标题:
惯于苟且偷生——“犬”、“狗”二字趣释
“犬”甲骨文作“”或“”,金文作“”。只要将其形体向左转动90度,一只张着嘴,翘着尾巴,奔跑着的狗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犬”是一个象形字。“犬”字的小篆为“”,其形体与狗的形体相去甚远,但仍保持了“犬”字的象形特点。《说文解字•犬部》:“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狂吠时,总是翘着尾巴,甲骨文的“犬”字特别夸大突出了这一特点。甲骨文中表示兽类的象形字,许多都是采取了夸大特点的手法,使人不仅一望便知这类字所表现的是四足的兽类,还能知道它具体是哪种兽。如“犬”字是卷其尾巴,“豕”(猪)则是垂其尾,“鹿”则是歧其角,“马”则是长其鬣,“虎”则是阔其口,“象”是卷其鼻等。甲骨文中的这些区别,正表现出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对这几种动物的形体特征观察得十分细致,有着缜密的思维能力。
对于犬能看家守夜,忠实于主人等特点,古人用一首诗进行了概括:“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了主人摇尾巴。”读过这首谜语诗,人们可以不加思索,就知道它的谜底是“狗”。
犬,为什么又叫狗呢?据说是因犬性惯于苟且偷生,得过且过,所以叫它狗。另有解释说:“狗者,叩也。其吠声有节。”由于“叩”、“狗”读音相近,所以称犬为狗。《说文解字•犬部》:“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声。”其实“犬”字早期就读“狗”音,其后读音发生变化,才读为quǎn。音变后读音为狗的字,是人们以“犬”为意符,加上声符“句”(勾),便新造了“狗”这个形声字。
从已知的考古资料看,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依次是犬、羊、牛、猪、马和驴……犬就是家狗,它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考古学家们发现狗的遥远祖先大约在4000万年前就已出现。家狗主要是由狼和豺演变而来的。但犬和狼有明显差别,犬的眼睛是平圆的,而狼的眼睛是尖斜的。
据现有资料推知,狗的驯化,伊朗是在11000多年前,英国在7500年前,丹麦在6800年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狗化石,是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时间在7000年前。
古人用“犬”做小孩名,表示对小儿的爱称。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曰犬子。”其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小的时候,喜欢读书,还学击剑,所以他的父母就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犬子”。这里的“犬子”显然是表示爱称。古代还用“犬”直接代指自己的儿子。如《红楼梦》第114回:“(贾政)又指着宝玉道:‘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
大概因为狗见到主人爱摇尾乞怜,或惯于苟且偷生,导致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不高。因此常有“鸡鸣狗盗”、“走狗”之说。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