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落墨成牛——“牛”字趣释
[打印本页]
作者:
费振龙
时间:
2013-1-9 22:03
标题:
落墨成牛——“牛”字趣释
“牛”甲骨文作“”,它所描绘的是一个正面的牛头形状,是象形字,两旁向上竖起的是两只弯曲的牛角,两角下的向上斜出的两画是牛的耳朵,中间的一竖是牛面的线条化。“牛”是根据“牛”这种动物“角”的特征描绘而成。在造字过程中,先民抓住了牛这种动物最突出的特点,用简明的线条加以表达出来,这充分地体现了先民的形象思维能力。“牛”(niú)的字音,是根据其叫声拟定的,即通常所说的“拟声词”。“牛”在甲骨文中有几个相近的形体,即“”、“”、“”、“”等,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形体应分别指一岁的牛、二岁的牛、三岁的牛和四岁的牛,也有的学者理解为是合文,即“一牛”、“二牛”、“三牛”、“四牛”等。甲骨文中所见“牛”字之多,充分展示了,在商代牛早已成为先民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牲畜。
养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们根据出土的牛化石及牛骨制品,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牛存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开始饲养家牛。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祖先,把牛视为远古创世神兽。古代传说中的蚩尤族是以牛为图腾的,现居住在湖南溆浦五溪一带的少数民族大多为蚩尤的后裔,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崇拜牛的习俗。黔东南的苗族山寨,过节全家“打牙祭”前,必须先将耕牛喂饱;过苗年跳铜鼓舞时,悬鼓的木架上也要安装一对水牛角;苗族姑娘节日的服饰有以戴牛角为美的。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人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一头神牛顶着,人若干了坏事,神牛就会抖动牛毛或犄角发出警告,并会发生地震。
每年四月初八是壮族人一年一度的“牛王节”。这天壮民要给牛放假,并备足鲜嫩的青料,让牛吃饱睡好。传说牛早先是会说话的,后因老牛向早出晚归犁田的年轻男子告状,说他那爱睡懒觉的妻子到了晌午还忘了送来早饭。男子返家打了妻子,妻子怀恨在心,将蒸笼里滚烫的糯米饭往老牛嘴里塞以解恨,牛被烫坏了舌头,从此再也不会说话了。人们为了谢恩,后来每逢牛被伤舌的四月初八那天,都要给辛勤劳动而无怨言的牛做一锅糯米饭,放几块腊肉,让牛先吃,而后人们才吃。
在古代,古人常将“牛”作为祭牲,他们认为牛是最能娱神之物,文献中多有古人以牛为质祝祷祛病的事。《韩非子》中载,秦昭王生了病,百姓听说后,连忙买牛置于里社,为王祝祷,王病愈则杀牛祭神。祷病不用其他牲畜,偏要用牛,可见牛是最为鬼怪所看重之物。牛在当时来说是高档次的祭品,因此在历代刑法中,都有禁止杀牛的条例。
“牛”为人类终年辛勤耕地、拉车,任劳任怨,任人们役使,因而有“孺子牛”的典故。春秋时,齐景公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荼。一天,荼要当一个放牛娃玩牵牛。景公怕年幼的儿子牵真牛出事,便自己伏在地上,装成一头牛,口里还衔着绳子,让儿子牵着,服服帖帖地在地上爬来爬去,任儿子牵着走。因此,后人有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说法,“孺子”为儿童的通称。因为牛性固执、倔犟,所以常称这种性格为牛性。如《红楼梦》第17回:“众人见宝玉牛心(性),都怕他讨了没趣。”
“牛”还指“牵牛星”。如杜甫《天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传说在银河边牛郎星与织女星隔河相望。很久以前,天帝的孙女织女在天宫中长年织造云饰,感到十分寂寞,于是私自下凡与早已被贬到人间的牵牛成婚,从此中断了云饰的织造。后被玉帝知道,玉帝一怒之下,便派天兵天将召织女返回天宫,牵牛挑起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眼看就要追上时,狠心的王母娘娘划了一道天河,将他们隔开,只准他们每年七夕相会一次。从此,这对夫妻每天只能各自站在银河边隔河凄凉地相望。
晋代的王献之不仅是大书法家,也是绘画高手。
有一次,桓温准备了上等的纸卷,请王献之书写一副长联。刚好,王献之多喝了几杯老酒,头晕手颤,蘸墨时用力过重,一提笔,“嗒”的一声,一大滴墨汁落在洁白卷纸的正中。桓温见了,很不高兴,责备道:“真是糟糕,上好的纸被你污损了!”王献之却毫不在意,笑着对桓温说:“不要着急,我给你在这上面画一幅画,总可以吧?”桓温只听说过王献之是书法高手,不曾听说他还会绘画,便推辞道:“罢了,罢了,不再劳烦你了!”王献之却不听劝告,提笔熟练地在那块墨迹上点揉了几下,墨块一下变成一头神情活现、奔跑着的大花牛。他随后还在旁边用小楷写了一首《驳牛赋》。此时,站在一旁的桓温非常高兴,连声道:“子敬,你真是书画诗赋无一不精的全才啊!真是了不起!”
从此以后,人们不但向王献之求字、求诗,向他求画的人也络绎不绝。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