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网

标题: 姜楼镇--文化旅游 [打印本页]

作者: 榴莲花    时间: 2010-10-21 14:18
标题: 姜楼镇--文化旅游
   





    魏庄节孝坊和孝子坊   东阿姜楼镇魏庄清代石牌坊(清)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庄在东阿县城南3公里处,魏庄街中央矗立着两座巍峨壮观、造型精美的访仿木结构的石牌坊,这就是建于清代的节孝坊和孝子坊。两坊相距16米,全部用上等的青石料雕刻、筑砌,是难得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节孝坊,是为魏庄一位雷姓妇女丧夫守节所立。据说,雷氏初嫁之时,丈夫便去世了。她过继了一个侄子叫魏泌,魏泌勤奋好学,是康熙癸卯科第三十六名赐进士。顺治十八年清世祖福临弃位失踪。皇太后携康熙南下寻父。路经阿境,随同前往的官员奏本夜宿离铜城驿馆6里的魏庄魏泌家,圣上恩准。来到魏宅后,雷氏殷勤服侍,皇太后及康熙很满意,当得知雷氏的身世后,甚为感慨,并赐壶一把,杯一对。为了颂扬雷氏的德行,康熙恩准为雷氏树立贞洁牌坊。至今牌坊上还悬挂着“圣旨”匾额呢。该坊面阔7.2米,建筑结构为2楼3间4柱,楼为歇山式。牌坊周身的浮雕有以云海、三龙戏珠为主的图案龙纹,还有麒麟、神马、仙鹤、凤凰、人物、牡丹、菊花等图案花纹。柱子两侧各有圆雕狮子柱脚。8个座狮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孝子坊,据《东阿县志》记载:“在魏庄,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为孝子魏惠饶建。” 孝子坊面阔6.8米,高约6.6米,建筑结构为3间4柱,中间坊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二龙间额匾阳文“圣旨”二字。额枋西面横额书“天晾笃挚”四字,东面横额书“纯孝性成”四字。4柱均有楹联。东面内联:“硕德重乡评名标大名之室,纶言褒国瑞行居百行之先。”外联:“龙章保浩腾声远,玉树兰芽锡类长。”西面内联:“诗永蓼茂宝筑松楸成马髭,孝褒纶继门高绰护龙纹。”外联:“三年庐墓光珂里,一名纶音贲德门。” 节孝坊和孝子坊主要颂扬了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和孝悌思想。但从造型上讲,两坊的浮雕花纹及装饰优美生动,栩栩如生,为我们研究清代前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邓庙汉画石墓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举世瞩目的汉画像石雕就是祖国古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标志。汉画像是一种以民族图案为特点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它的存在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建筑、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画像石墓位于邓庙村南百米处,论起该墓的发现,还要追溯一下详细经过。那是在1938年,遇上多年不见的特大干旱。久旱不雨,大地都裂开了缝。村民王殿金发现村前一处地方比较湿润,于是便动手想在此掘个土井子,阴湿着水浇地。谁知当挖到两米深的时候,发现一块大青石板。石板的四周都用石灰焊着缝。他找来人和工具,用力撬开这块大石板,就在这时,奇迹发现了,一股清清的泉水随之汩汩窜将上来。大家欣喜若狂,并集资捐款买砖砌了眼水井。1943年,又一次遇上大旱,村周围其它几眼水井都干了底,唯有这眼井未干,但是水位下降了许多。那时,为了弄明白井下的情况,村上的人决定下去看个究竟,黄玉噗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到井里后,发现下面有一间房子那么大的一个洞。四面全是石头,很平,上面雕刻着花纹。东西、北面各有一套间,南面套间的门是用大石补着,弄不开。进洞门后往西趟着水摸索着走了大约有六间,发现里边还有门,没敢再往前走,据黄回忆,里面的构造全是大石头砌着,底盖和四壁全部雕刻着花纹、图案,间与间之间的石柱子都是八棱的,也雕刻着花牙子。黄从里边只拣到一只羊角、一个陶盘,还有一把像草样的东西,别的没有发现。1973年春,中央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和省地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曾对此地进行了实地勘察和了解。确认为是一处东汉末期的汉画像石墓,从对墓中取出的石块分析鉴定,雕刻技法为:“减底平面雕”雕刻法,很有一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该墓墓室全部用岩石构成,没有封土,墓主身份不详,墓室结构也不详。目前,该墓保存尚好。试想,在不远的将来,这座画像石墓将会现出庐山真面目。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珍贵资料。东阿县姜楼镇邓庙汉画石墓(东汉)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庙     三皇殿在邓庙村除有一座迷宫似的汉代画像石墓外,尚有两座古代庙宇。一为武当庙(当地俗有“先有武党,后有玉皇”之说)。一为三皇殿,亦叫医王庙(或药王庙)武当庙内供奉似为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当地称之为武当神)。据《明史·方技》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日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 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塑像为盘腿坐像,无冠,乌发童颜,细问大眼,面部丰腴,身穿袍衣,六只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极图等物,赤足,项后雕刻云纹图案。总高192公分,宽94公分。武当庙门左塑一护法天神王灵官像。王灵官者,据《民 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附录五》载:“王灵官为玉皇宫之守卫。此位道教神灵,原为天廷二十六天将之一,初无显赫之个性,但至明初则名声卓卓,为人们所知。依道家之说,灵官为火府天将,有特殊勇力,保卫百姓,为道观之门神。”该塑像为一坐像,头带宝盔,环目露齿,满面胡须,身穿甲胄,外披袍衣,双手扶膝,脚穿虎头战靴,总高64公分,宽38公分。三皇殿内供奉着三皇、二药王及十大名医。三皇者为伏羲、神农、黄帝,当地俗称天皇、地皇、人皇。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九载:“伏羲尝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达掖,太目珠衡,骏毫翁髯,龙唇龟齿,叶掩体,手执图文八卦。神农磨蜃鞭发察色嗅,尝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过数乃乱,厥像弘身牛颐,龙颜大唇,手药草。黄帝咨于歧,雷而《内经》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孙思逸,曾医龙子,出《千金方》于龙藏者。右次韦慈藏,左将一刃,右蹲黑犬,人称药王也。侧十名医,三日时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鹊,汉之淳于意、张仲景,魏之华伦,晋之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之李景和,盖儒道服不一矣。目前三皇殿内现有三皇,二药工,四名医九尊塑像,另六名医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若记载所述。唯药王韦慈藏身旁无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药王为另一物,亦未尝无此可能,存疑). 为什么邓庙村还有这么一组精致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来呢?据了解,四十多年前,邓庙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万历年间、崇侦二年,清康熙年间、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当庙碑五幢。还有铸有万历年重修字样的大铁钟。房屋建筑有武当庙和三皇殿,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硬山式建筑。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别供奉在两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药王、十名医等共有20尊,后殿即武当庙,曾供有武当神、尧、舜、禹、汤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三皇殿在建国前已毁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1917年防止黄河决口,运到大堤垒坝去了。从此石刻造像开始受到破坏。除了运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毁、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这部分造像就是当年埋入地下的)。大铁钟于1958年大炼钢铁时毁掉。武当庙、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无文献可查。创建年代不详,但从现存大殿石柱础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风格上看。似应为元代遗物。邓庙春秋时鲁地,左传载隐公十年,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盟于邓。当时是比较繁华的,汉时更发展成为本地域的政治、经济中心。
    地方名吃。烧鸡、包子、豆腐脑等风味小吃颇有名气,现形成了三大特色产业。一是“东阿五香豆腐皮”,它选用优质黄豆为原料,配以各种佐料并结合现代高温蒸煮技术和独特的传统手工精心加工而成。具有色泽鲜亮、皮薄油润、口感筋道、风味自然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是日常享用、馈赠亲友的佳品。二是“姜楼烧鸡”,它采用本地生长的土鸡为主要原料,并配以丁香、砂仁等十几种佐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外观色泽鲜亮、肉质干松、口感郁香而不腻、长久食之而不厌、自然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是享誉鲁西大地的美味佳肴之一。2002年5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姜楼”商标,现在已销往济南、聊城等十几个大中城市。三是“东昇”牌西洋南瓜,它是该镇科技示范服务基地精心培育的南瓜新品种,外观为香炉型,色泽金黄色,口感香甜,耐贮存,保存半年以上不变质。它含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A源的胡萝卜素、矿物质、脂肪及丰富的纤维素等,是一种医食两用果菜。可制做南瓜米粉、南瓜比萨、炸南瓜等美食,并对高血压、血脂稠、糖尿病等具有特殊疗效。






欢迎光临 乡约网 (http://www.rootwatch.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