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知识讲座 -- 对联的欣赏(1)

[复制链接]

644

主题

0

听众

947

积分

管理员

为大家服务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9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4-29

社区小蜜蜂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_2   发表于 2011-7-20 15:23: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我国历代文学百花苑中,对联是一朵独特秀雅的花蕾。而在对联中,有一种奇特、有趣、巧妙、罕见的类型,那就是趣联妙对。这类对联宛如武术中的醉拳,特别富有神力,给人以超级的审美与享受。同时,人们又常用以歌颂讽刺、惩恶扬善,斗智斗巧,有贬有褒,令人一笑三叹,拍案叫绝。我们在欣赏对联时,不能不关注趣联妙对。

一、首尾同字联

在趣联妙对中,有一种首尾同字联:

菜籽榨油油炒菜;

棉花织布布包棉。

此联上联开头是“菜”字,最后一个字也是“菜”字,并巧用了顶针格,顺理成章,十分自然。下联开头是“棉”字,最后一个字也是“棉”字,合乎逻辑,语意连贯,颇有趣味。又如,挽彭德怀联:

德垂青史,青史永颂德;

怀念人民,人民长缅怀。

此联也是一副首尾同字联。上联首尾同一个“德”字,下联首尾同一个“怀”字,恰到好处,既歌颂了彭德怀光明磊落的一生,又表达了人民的缅怀之情。此联还是一副嵌名联。再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此联也是一副首尾同字联。上联同一个“秀”字,下联同一个“香”字。据说这副对联经过十年的磨练才成功。1936年的一天,作者(张恩浩)去通海县秀山游玩,恰巧下起细雨来,他即到凤仪亭避雨,目睹秀山雨色,得一联句“秀山轻雨青山秀”,但苦思良久,却不得下联。他回去告诉其父亲,却被父亲斥责了一通。他父亲有迷信意识,认为如果难对无偶,写对者非要短命不可,于是在昆明某报上征联,但一直没有征得。1946年秋,作者到了一趟香港,得了一句“香港和风阖港香”可作下联,但他父亲不满意。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作者怀着哀思到秀山“诵金寺”漫步,无意间看到“香山古柏阁”的匾额,随即构思,终于作出了“香柏鼓风古柏香”的下联。可见,首尾同字联创作难度之大。又如:

酒客酒楼同醉酒;

诗人诗画好吟诗。

这也是一副颇为有趣的首尾同字联。又如: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这是明代皇帝朱元璋与一位和尚对答的一副对联,上下联的首尾各同“雪“和”“风”字。

二、首尾重复联

湖北襄阳隆中武侯祠的一副新对联:

三顾堂前盖冠如云,古今几许行三顾;

武侯祠里人流似水,多少深思效武侯。

此联上联首尾重复“三顾”而字,下联首尾重复“武候”二字,这对烘托意境、表达感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全宝盖头联

相传清代时,湖南省衡阳歧山有一尼庵,那里有位年轻尼姑很有才华。她的舅父三次劝其出嫁,终于被劝动了心。她说:“我写一上联,谁能对上就嫁给他,要是无人对上,我还是当尼姑。”她出的上联是: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这上联七个字都是宝盖头,下联的用字和内容当然也要与此相对。这一上联一直过了八年,也无人对出。有一天,有位姓胡的书生,来歧山闲游,听说了上联,突然想到自家隔壁一富户家里,上月来了一位受尽折磨的远客,被招为女婿,过上安宁生活之事,灵机一动,作出下联:

宽容富室实安宁。

这位尼姑听了下联很满意,遂与这位书生结为夫妻。

四、同边旁联

利用边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称为同边旁联。这种对联构思精巧,绕有趣味。例如,有一副和尚与秀才对的联:

梧桐枝横杨柳树;

汾河浪激泗洲滩。

这是一副天衣无缝的边旁联。上联选用了七个边旁皆“木”的字组成。相传有位老和尚善作对联,一天狂风乍起,寺院中的梧桐树枝被折断,正好横架在杨柳树的枝桠上,触景生情,便作了这上联。可是,老和尚绞尽脑汁再也想不出下联了。后来,有个秀才乘船来寺院烧香拜佛,经过汾河急流之处泗洲滩,听了大家说起和尚的上联后,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秀才借用河名地名,七个字都是“三点水”旁,以“水”对“木”,贴切奇巧,妙趣横生。

相传有一个文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流落在湘江之滨,在悼念屈原时,作了一副同边旁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此联上联每个字都是“三点水”作边旁,下联每个字都用“口”字作边旁,亦很有趣。

同一边旁的对联还有:

荷花茎藕莲蓬苦;

芙蓉芍药蕊芬芳。

这副联上下联中的每个字,都是由“草”字头组成的,颇为奇特。

2004年上海举行“甲申金秋楹联大赛”,笔者也作了一副同边旁联:

沪渎涌潮,激浪滔滔流瀚海;

浦江泛潋,泓波滚滚洽瀛洲。

全联的22个字,皆为“三点水”旁。渎,沟渠河川。潋,被吹起的水面的波纹。瀛洲,指全世界。

五、同音字联

有些对联用一个或几个音调相同而词意、内容不同的词组成。这类对联叫同音字联。例如这一副对联:

童子打桐籽,桐籽不落,童子不乐;

**采蘑菇,蘑菇真鲜,**真仙。

此联上联“童子”与“桐籽”,“落”和“乐”音调相同;下联“**”与“,蘑菇”,“鲜”与“仙”音调相同。

相传明代解缙也作有一副妙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巧用“蒲、桃”与“葡萄”,“梅、桂”与“玫瑰”音调相同组成,新奇别致,读之令人拍案称奇。

六、异字同音联

明代杨继盛,号椒山,有一次他游江苏镇江焦山是戏作了一副联: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他在联中利用“扬”与“杨”同音。“焦”与“椒”同音,把自己的大号和所游之处寓于联中,实为高妙。这种对联称为异字同音联。又如下面这副对联:

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这也是一副异字同音联,上联的“星”、“薪”、“心”三字同音,下联的“雁”、“燕”、“鷃”三字同音,而字体各异。薪,柴也;薪火,柴火者。

七、双关联

有人把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联语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相传明代宰相李贤,看中了青年士人程敏政,打算招他为婿(xu),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对道:

因荷而得藕;

程敏政猜到李贤的用意,随口应道:

有杏不须梅。

李贤见他果然才思敏捷,即把女儿许配给他。表面上李贤似乎在说盘中的莲藕,其实,他是借用双关修辞格:荷者,何也;藕即指偶。问程敏政凭什么得配偶?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程敏政机敏过人,大着胆子说:我三生有幸,何用人作媒!一问一答,但不说破,一个心照不宣,一个正中下怀。一联引来佳偶,确为趣事。

八、回文联

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前几年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

水连天天连水;

楼望海海望楼。

回文联大多独具匠心,构思精巧。

回文联的另一种形式,与回文诗相同。例如: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此联倒读又成一联:

清波石眼泉当巷;

小径松门寺对桥。

类似的回文联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如笔者为南京夫子庙天圆楼大酒店题联:

客上天园满园天上客;

香添味色佳色味添香。

又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九、回文谐音联

在有些回文联中,顺读和倒读,谐音相同,意思明确,称为回文谐音联。例如下面这副对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细细品之,此联无论顺读、倒读,读音不变,平仄协调,或音同字异,或义异字同,变化有致,回文谐音兼备,较之一般回文联难度更大。说起此联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一位翰林到寺庙游玩,见庙里挂有一副荷花,墨色淋漓,笔法挺健,特别是那亭亭玉立的荷杆,一笔就成,尤见功力。翰林连声叫绝,问老僧是何人所作,意欲求之。老僧说:“乃贫僧所画,我出一上联,大人若能对得,当以此画相赠。”和尚的上联是:“画上荷花和尚画”。翰林一时没有对上,只得悻悻而归。回到府内,仍在苦思,忽然他看见每日临摹的字帖,心中一亮,便作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十、复字联

唐代诗人戴叔伦,少年聪颖,先生非常喜欢他。一次,先生带他到郊外一个名叫白店的地方游玩,恰遇白羽公鸡站在高处啼鸣,先生灵感顿生,作了一上联要戴叔伦对。才思敏捷的戴叔伦一下被难住了,他苦苦思索,直到日头偏西也没有对上。后来,他们走到一处叫黄村的地方,恰巧碰到一只黄狗窜出来追着狂叫。戴叔伦触景生情,灵机一动,便对出了下联。先生连声叫好。他们作的对联是:

白店白鸡啼白昼;

黄村黄犬吠黄昏。

联中用“村”对“店”,“犬”对“鸡”,十分工稳,而且重复三个“黄”字对三个“白”字,成为一副饶有兴味的复字联。

复字联,就是将一个或几个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多次,使所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例如,明代朱元璋赐给金陵秦淮河的一联:

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境;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联中山下联分别将“佳”、“痴”两字,五次重复,描写秦淮河日夜的景色,令人如痴一般地陶醉。

十一、顶针联


顶针联中,明代才子祝枝山和唐伯虎吟对的一联尤为突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联中“水”与“水”、“车”与“车”,“风”与“风”、“扇”与“扇”顶针,构思非常精巧。

顶针联中还有一种顶针复字联。例如,明代朱元璋在私访中,和重庆一位书生求对,朱元璋出上联,书生对下联: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这副对联既是复字联,又是顶针联,(还是析字联),并将“重”和“大”重复四次。又如,有人给观潮亭写一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这是一副典型的顶针复字联,联中重复着四个“雨”字和“潮”字,重复着三个“住”字和“来”字,重复着六个“听”字和“观”字,耐人寻味。

再如,广州黄花岗有一副墓联: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

绿水河,河水绿,绿印白塔,塔映绿水存真容。

上联的“岗”、“黄”、“血”是上递下接的顶针字,重复着四个“黄”字;下联的“河”、“绿”、“塔”是上递下接的顶针字,重复着四个“绿”字。这也是一副典型的顶针复字联。

十二、拆字联

一些对联按照汉字结构的特点,将联中某些汉字拆开进行叙述,意义明确,这种对联叫拆字联。例如,

四口兴工造噐成,口多工少;

二人抬木归來晚,人短木长。

说起次联的来历,也有个故事。据说明代文人吴文泰,有一次让两个家人给好朋友丁逊学去买木头。这两个人早早去了,很晚才抬着木头回来。丁逊学看到木头买回来了,请了四个木匠做木器家具。吴文泰见四个工匠做木器活,心里一动,便作了个拆字联,让丁逊学来对。上联意思说,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联中“四口”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正好组成个“噐”字(这是器字的异体字),“噐”字拆开,就有四个“口”,一个“工”,所以说“口多工少”。丁逊学一听,盯着木头,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对了下联。下联中,“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采用拆字法,把“來”字拆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就是说,两个人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很有意思。

十三、析字联

联苑中,有一种妙趣横生的析字联,“析字”和“拆字”相近似,但也有不同。“析”有“解”字的意思,即通过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对联。例如:

踢破磊桥三块石;

剪开出字两重山。

这是一副析字联。“磊”破成三“石”,“出”开作二“山”,用“剪”对“踢”,以“两重山”对“三块石”,对仗工整。

又如,香港电影《三笑》中,也有一副析字联:

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賞”是“赏”的繁体字)

这副对联,或许是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那副析字联演变而来的: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十四、拼字联

相传古代有个相国小姐,选择女婿的条件很特别,不论贫富,只要对出她的对联便可。她出的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上联贴出以后,一直过了三年,也无人对得上。此联为何这样难对呢?原来是副拼字联。“寺”和“诗”分别由“寸”和“土”、“言”和“寺”拼合而成,“月”乃“明”字拆开,而且每句首字均与上句末字相同,这是顶针格,还有引号内又是一句唐诗,这称作转引格,末字“寺”又是第一组合的字。条件之多,属对确为困难。

一天,有位林秀才上京应试路过此地,得知此联,思索片刻,即对出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秀才从自己的姓上做文章,虽然个别平仄不合,但是拼字、拆字、顶针、转引诸条皆合要求,能对得出这样的下联,确实不易。

十五、测字联

朱棣在北平当燕王时,认识了一个叫道衍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王”字加上“白”字不就是“皇”字吗?于是他就把道衍留了下来。两人作过一联云: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

这是一副测字联。朱棣的上联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又是拆字联,“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水”能变成“冰”,自个儿这个“王”能不变成“皇”吗?道衍早就猜透了朱棣的心事,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下联,意思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字。和上联一样,有测字的意思。真正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皇帝呢?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明成祖)。道衍也当了大官。

十六、漏字联

据说,从前有位财主对穷人特别狠毒,大家对他狠之入骨。有一年春节前夕,这位财主请人题写一副春联,教书先生给他写了这样一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批:南北。

这位财主胸无点墨,看了教书先生的字写得不错,非常满意,除夕夜即把对联贴了出去,围观者很多。一些粗通文墨的,感到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有个聪明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悄悄道破,众人笑得前仰后合。原来这是一副漏字联,上联缺个“八”字,下联少个“耻”字,上下联连起来则成了“无耻忘八”,“忘”、“王”同音,亦即“无耻王八”;横批“南北”,意谓“不是东西”。巧用漏字方式,痛骂财主一顿,人心大快。

十七、数字联

江苏苏州园林有一副有趣的对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新月半亭风。

这是一副数字联。一联十四字中无一动词。准确地运用四个数词和四个量词进行搭配,纯用素描的手法,描绘出明丽爽快的园林景色,清新舒展,浑然天成。

又如,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撰写的一副春联也是数字联:

万象更新,百族情融,三春溢彩山河壮;

一元复始,九州世盛,亿众欢歌岁月馨。

十八、虚字联

在古今对联中,将文言虚字“之乎者也矣哉”嵌入联中的不少,运用恰当,妙趣横生。如,某人写给观音大士的一副对联:

音可观乎;

士何大也?

此联不仅嵌入虚字“乎”、“也”,而且还嵌入“观音大士”四字,十分贴切,饶有情趣。

有副酒店联云: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联中嵌进虚字“之乎者也”四字,把一个酒客的情态描绘得多么逼真!

某人挽秋瑾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联中嵌进“哉”、“之”、“矣”三虚字,第三字还嵌进“秋瑾”两字,意义深刻。再如,福建连江青芝寺联:

翁之乐者山林也;

客亦知天水月乎。

联中“之乎者也”全在内,堪称妙哉。

鲁迅先生在30年代初曾给瞿秋白题过一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此联的虚字用得非常精当,读后使人仿佛听到了鲁迅先生意味深长的语音。

十九、嵌名联

1983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中的第四联是嵌字联,出句是用当代三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名字配合起来,而意义连贯一致,构思精巧。要求下联也要用三位文艺界知名人士相配。最后评出最佳联是: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再如,今年五月,有感于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笔者为其分别作的嵌名联:

题赠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

连以为民,期复兴一统;

战之与国,仰合作双赢。

题赠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陈万水伉俪

两岸三通,楚天洽万水;

九州一统,瑜色映千山。

二十、国名地名联

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喜讯传到四川成都,家家户户都贴出了庆祝胜利的喜联。其中有一副把国名、地名巧联成的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此联上联用了三个国名:中国、捷克、日本;下联用了三个城市名:南京、重庆、成都。上联的“捷克”当国家名讲是一个词,要是把它看成两个词,也能当“战胜”、“胜利”讲。同样,下联的“重庆”也能看成两个词,当“重新庆祝”讲,“成都”可以当“成为国都”讲。全联可以理解为:中国彻底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庆祝南京重新成为国都。(南京本来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日本侵略中国后,迁到了四川重庆,南京被日本侵占了。抗战胜利后,南京又成为国都。)此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很新颖,寓意深刻。

有一副苏川地名巧对也十分有趣,联语是这样的:

四川成都重庆开国府;

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

此联从字面看,下联包括一个省名、两个市县名,一特产名,意思是说,江苏没有锡,适合做泥茶壶。分别将“无锡”、“宜兴”别解,用了双关、转品的手法,扣合得很严密,天衣无缝。上联以四川省名,成都、重庆两个地名,分别同上联相对。“成都”可以解作“成了国都”,“重庆”可以讲成“再次庆祝”,因为“成都”,所以“重庆”“开国府”,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可谓相映成趣。

二十一、药名联

药名不仅能入诗,也能入对联。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古人巧用药名作对联的故事。

旧时有位教书先生和一位医生,平时喜欢作对联。有一天,教书先生去看望医生,一进门见其院子里桃红柳绿,随口道出一联:

碧桃万树柳千丝;

医生在屋内听到,边往外走边对着:

红枣二枚姜一片。

教书先生又吟道:

避暑最宜深竹院;

医生接对道:

伤风尤妙小柴胡。

教书先生一听,心中甚喜,又念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五六七里;

医生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梧桐子大日服八九十丸。

教书先生出句文雅,医生应对自然,句句不离药名,对仗工整,令人折服。

据说,旧时有一位李先生,特别喜欢作对联,有一年的腊月,他邻居的母亲去世了请他写挽联。这时候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李医生提笔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

知母应当归,唯怜父子留行,泪洒冬花冰片雪;

灵仙非没药,难求慈姑独活,魂飞天竹海风寒。

联中的“父子”即中药名“附子”,“留行”即中药的“王不留行”,“慈姑”即山慈菇,“天竹”即南天竺,“海风”即海风藤菇,其余像知母、当归、冬花、冰片、灵仙、没药、独活,均属中药名,共十二种中药。全联36个字,有24字是中药名,寓意深刻,妙趣横生,表现了夫妻母子生离死别的悲伤之情。

二十二、作品一串联

作联方法,可以创新,也可以集句。有人将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各取作品的第一字作了一联,饶有兴味。全联云:

飞雪天连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副对联包含了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上联的“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天”——《天龙八部》,“连”——《连成诀》,“射”——《射雕英雄》,“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下联的“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此联还揭示了金庸先生这些作品的特点,刀光剑影,英雄角逐,哀怨缠绵,颇为恰切。

二十三、影片名联

有人用电影名巧妙组成对联,很有趣味。例如:

金沙江畔花枝俏;

云雾山中万木春。

上联由《金沙江畔》和《花枝俏》两部影片组成;下联由《云雾山中》和《万木春》两部影片组成,挺有意思。又如:

渔岛之子扬帆试航,乘风破浪;

英雄儿女拼搏创业,耕云播雨。

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四部影片名组成,即《渔岛之子》、《扬帆》、《试航》、《乘风破浪》、《英雄儿女》、《拼搏》、《创业》、《耕云播雨》。此联意思不错,对仗也较工整,但下联末字是仄声,不合律。

二十四、嵌画联

对联,有的像一首诗,有的像一幅画,十分生动形象。例如这副对联:

一簇丽花交辉立;

两只彩雀互倚蹲。

这就是一副嵌画联。如果按照对联表达的意思去画一副图画,那么,画面应该是:一簇非常美丽的牡丹花,交相辉映地立着;同一画面上,有两只美丽的孔雀互相依靠着蹲在那里。着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

又如,古代有位秀才写的一副嵌画联:

日照纱窗,莺蝶飞来,映出芙蓉玫瑰;

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这副对联的由来,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秀才,一日坐在绿纱窗前读书,抬头见纱窗上晃动着一束芙蓉、玫瑰花,心里甚喜,以为是隔壁的小情妹蹲在窗下举花逗戏。秀才蹑步出门,不想竟扑了个空,惊飞了停栖在窗台前的黄莺和蝴蝶,他即兴作了一上联。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一晃过了八个月,一天下雪了。他随邻居老先生出门,看见桥面上有“梅花、竹叶”图案,即问老先生是谁画的?老先生告诉他着是狗和鸡路过桥面留下的脚印。秀才听后乐得拍手大笑,跑回家立即挥笔写下了下联。

记得有一家晚报征联,曾出过一则嵌画上联征求下联,联云:

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这句上联,虽是短短十一个字,可是字字如镶玉嵌珠,文词尽管简约,但意趣新奇绝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看,清晨霜铺大地,宁静安谧,一座乡间小桥上,有鸡、狗踏霜而过,留下了印印足迹,是以“竹叶”、“梅花”相称,所绘此情此景,呈朦胧之意,回味无穷。征联结果得出的其中一副下联是:

蝶鸽萦血日,半池柳絮芙蓉。

这一下联不失为力作,其意境、文采也很有功夫老练。用“蝶鸽”对“鸡犬”,词性相同。萦,萦回盘旋,和“过”字天然相对。特别是用“血日”对“霜桥”,既突现了黄昏对清晨,又强调了色彩上的反差,比起雪和霜同是冷色要好得多。尤其后面六个字就愈加错落有致,颇有鬼斧神工之感了。

二十五、藏典联


有人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丰富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增加思想深度。例如,广西柳州更新亭的一副对联: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茫茫,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平心潭欲海,力为项羽,智为曹操,乌江赤壁共烦恼;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光阴冉冉,岁月悠悠,留不住朱颜黑发,带不走白玉黄金,贵若韩信,富若石崇,淮阴金谷总成空。

此副长联,藏了四个典故:上联讲秦末项羽,力大过人,号称西楚霸王,但由于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使众叛亲离,最后在乌江自刎而死;三国时的曹操,很有智谋,但在赤壁之战中,却中计,也遭大败。下联说韩信为建立西汉立下战功,被封为淮阴侯,荣华富贵,后来谋反,被吕后所杀,功劳一场空;西晋荆州刺史石崇,以劫掠客商财产无数,成为大富豪官僚,在洛阳建有金谷园。八王之乱,他与齐王冏结党,为赵王伦所杀,一切都完了。这副对联用典得当,告诫人们珍惜光阴,克服杂念私欲,勿为金钱物质烦恼,富于哲理,颇有警策之意。

二十六、谜语联

将谜语用对联的方式表达,这种对联叫做谜语联。相传古时候,有位老先生,一天到杂货店去买东西。他递上一张纸条,纸上不是写物品的名称,而是一副对联:

白蛇过江,头戴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青年店员不解,请教在旁的老师傅,老师傅从货架上拿来油灯芯与一杆秤,老先生十分满意。

2005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上,笔者撰写了一副谜语联:

金鸡唱晓迎红日;

玉指弘慈泛紫光。

此联的谜底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两个节目名:《丹凤朝阳》和《千手观音》。

二十七、节气联

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很有意思: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这是一副节气联。上下联里嵌入了“大寒”、“霜降”、“小雪”、“清明”四个节气,还嵌入了“端午”、“重阳”两个民间节日。语言流畅,对仗工整,确为佳联。

1943年,《大公报》登了一上联,征下联。联为:

霜降降霜,谁可怜孀妇双脚冷;

一天,陈毅军长看到了这一上联,考虑了一会,便写出了下联:

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这联也是节气联,出句甚妙,对句天衣无缝。陈毅军长先用节气“谷雨”对“霜降”,再回文“雨谷”对“降霜”,最后以“孤身寒”对“双脚冷”,况且“孤”、“姑”、“谷”字同音,与上联“双”、“孀”、“霜”同音字相对,滴水不漏,令人叫绝。

对联的逻辑思维

对联对联,其要旨一是“对”(仗),二是“联”(系)。实际是指对联结构和内容上的一种逻辑关系。如字数相等,是一种对称关系;平仄相反,是一种对比关系;词性、词义相对,是一种对应关系。这里仅就对联的联系,即对联内容上的逻辑关系,简略进行一点探讨。

并列关系大部分对联,上下联都是一种平行的并列关系。如“正对”就是一种相关关系,而“反对”就是一种相反关系。相关与相反都是并列关系,两句之间无主次之分。例如: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正对。相关关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相反关系)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7 12:01 , Processed in 0.31560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