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复制链接]

644

主题

0

听众

947

积分

管理员

为大家服务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9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4-29

社区小蜜蜂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_2   发表于 2012-2-13 11:39: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看到《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是在打印店无意间看到的,当时翻开看了几页,觉得很新鲜就买下了。回去认真的读了一遍,获益匪浅。这本书是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辜鸿铭所著,辜鸿铭被誉为“清末怪杰”,精通13种语言,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等三部中国经典,向西方大力宣传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是他的著作之一,本书目的是试图解释中国人的精神,并揭示中国文明的价值。作者认为,要评价一种文明的价值,应该看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同时,在将中国人和西方主要国家的人进行比较后,作者总结出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具有深沉、博大和淳朴三大特征。为论述上述问题,本书分为三部分论述,分别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下面,我首先就这部作品谈一下感受,然后就这三部分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大概在两个星期之前,我读完第一遍后,在书后写下自己的感想,现将其抄录如下:看完了这本书的中文版,首先感到的是对作者渊博学识的佩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让我这个后生自愧不如。其次感受较强烈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被唤起,很想把四书五经拿来读一遍,思考曾经获取的传统知识。另外,颇有收获感的是,对此类的书籍的发现让我很是兴奋。不是刻板的历史教材,如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给我的感觉,这样的书才能引起自己对历史的兴趣。然后,就是又一次的鼓励了我学习英语,增强了信心。是啊,英语总共才26个字母,英文单词不倒着看都觉着没意思!这样的语言有什么好怕的?!我也会把英语学得很好,可以去翻译文献,可以为中国的涉外案件夺得胜诉!昨天我第二次读这本书,读书笔记抄录如下:第二次读是带着分析的目的读的,感觉与初读很不相同。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他的论证似乎不是很充分,读完之后并没有太强的信任感,没有太大震撼。不过还是有几点启发的:国学不可废;在现代这个社会转型期大力发扬传统文化迫在眉睫;自己应该多读经典。第二部分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希望了解如今中国人地理想女性到底什么样,并且希望对女性问题多了解一些。第三部分也是很启发我,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文言文,这部分再一次提醒我,应该继续学语文。以上只是我在读完之后顺手在书的后面写下的一点感想,现在我将就本书三部分分别系统的谈谈我的感受。

文明自豪感淋漓尽致的挥洒--《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的引言是《好公民的宗教》,在引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了弘扬中国的文明是拯救欧洲的唯一方法这一观点。作者称中国有着好公民宗教,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是有事实依据的,中国的文明几千年不断且内涵丰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作者的文明自豪感我也有,所以很赞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但是,作者将中国文明成为拯救欧洲的唯一良药,我却不甚赞同。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取代另一种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及其发展规律,我们不能因为它出现暂时的困难而全盘否定它,判其死刑。中国文明的辉煌灿烂也是由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中国古代,中国的版图一度覆盖亚洲大部分,中国的民族构成也很多元化。然而中华文明却完整的保全下来而没有出现断层,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明本身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在中国古代的辽代,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维护辽阔疆域的秩序及调和各地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胡汉分治”,从而使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并存的国家的秩序得以很好的维持,这也是后来“一国两制”的历史渊源之一。可见,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建立在多元化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人的精神》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儒教在维护中国国家秩序及构建中国文明中的地位,并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gentle)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的过着一种心灵生活。对此,作者举出生活实例并分别用中国的语言,中国人的记忆力,中国人的礼貌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从而印证了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这个观点。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从平时的各种媒体获知的关于西方社会的认识,我也深深的感觉到中国人比西方国家的人更加注重心灵的感觉。西方人凡事总用利益大小来衡量,而中国人却常常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此,中国甚至可以不顾法律的约束。作者的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充分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作者引用《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与西方宗教及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中国的儒教可以替代宗教而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对于这部分论证,由于我并未仔细研究思考,所以并没有什么个人观点。只是认为作者的论证方式偏于西方化,不像中国传统议论文那样层层深入,且说理不透彻。对于这部分,我还会再仔细读几遍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中国的女性形象渴望了解更多----《中国妇女》读后感

在这部分中,作者阐述了中国人的理想女性,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将中国女性与西方理想女性进行比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是家庭主妇型,符合“三从四德”。“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即谦虚、爽快、贞洁、坚贞、整洁、生活正派和举止完美;妇言,即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妇容,指个人在穿着打扮上清洁和完美;妇功,是指勤于纺工,不在嬉笑上浪费时间,尤其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要在厨房里准备好干净卫生的食物。作者指出,在中国,一个妇女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母亲。同时,作者阐述了中国的纳妾制度,正是因为中国妇女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才允许中国男人拥有数个侍女或妾。而对于中国男人的角色,作者认为,丈夫辛辛苦苦地支撑着家庭,不只要为家庭尽义务,还要为君主和国家尽义务,因此,男人也是无私和自我牺牲的。而且也由于上述原因,纳妾在中国是合法的。此外,作者还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结婚制度,从而得出中国好公民的婚姻概念保证了家庭、社会或公民秩序以及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最后,作者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作者总结道,“真实或真正的中国妇女是贞洁的。她羞涩,腼腆,富有魅力而又温文尔雅。”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是女性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对于作者的观点,我认为没有很值的反驳的,但也不能全盘接受。作者是个坚持中国传统的中国男人,作者的观点应该说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中国人的理想女性形象是家庭主妇型,这通过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来看是相符的。然而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时宜,根据如今社会的各种现象及凭借标准看,女性拥有自己的事业会更多的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如今大部分中国男性还是很传统的,对女性的事业要求不是很高,而对家庭的要求比较高。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21世纪的女大学生,我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平衡社会力量,分担社会责任。女性应该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特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社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本篇文章,我有个初步的想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项调查,了解一下现代的中国人的理想女性是什么,我认为我可以做成这件事情。

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可丢----读《中国语言》有感

作者在论述中国的语言时这样写道:“事实上,如果你想拥有一种改变人类、教化人类的文学,你必须进入希伯来人或希腊人的文学,或者是到中国文学中去找。可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废弃的语言了。相反,汉语仍是一种有生命了的语言,直到今天还有四亿人讲这种语言。”并且,作者再一次提到汉语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语言。通过读这部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用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表达自己的感情着实是一件令人很畅快的事,这让我回想起中学学的语文,朗朗上口的唐诗,抑扬顿挫的宋词,优美简练的文言文。上大学后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可是自己还是不想放弃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学,于是把高中的六本语文课本全拿来了,时不时翻看一下,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上是我两次读《中国人的精神》后的感想,我甚至自己的解读远远不够,所以我会再读本书,并进行总结,真正做到“读”书。并且,通过写这篇读后感,我意识到读书不能只靠用眼睛看,还应该用心体会,用笔去分析。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开心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8 19:32 , Processed in 0.29612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