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名称:中国海洋大学[1]
简称:海大、中海大
旧称:私立青岛大学 、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
英文名: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英文缩写OUC
成立时间1924年
层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性质: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老牌重点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海洋局、青岛市、山东省、教育部四方共建
海大人才价值观:用最好的资源培养最优秀人才
学校地址:
鱼山校区: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号
崂山校区: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浮山校区:青岛市香港东路23号(留学生部)
邮政编码:266100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只有四所海洋大学,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历史悠久的著名大学。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1924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回济南,留下了山东大学的海洋学院,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2002年10月1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4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985工程”二期共建支持。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22个学部及院(系),71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6大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13个专业授权领域)和农业推广硕士(2个专业授权领域)。还具有高校教师(15个专业领域)、中职教师(5个专业领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设在该校。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3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国家投资亿元,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6月已被科技部批准正式筹建。2006年9月2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设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运行。由教育部主管、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海洋研究优势单位联合建设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已于2007年9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标志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学校以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群体培养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学校的特殊使命。2007年有在册各类学生27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573人、本科生13048人、留学生1118人、继续教育生7319人。全国海洋、水产学科博士主要出自该校。到2007年为止,该校毕业生中已有9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该校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该校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该校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该校校友赵进平。到2007年有50余名海大毕业生工作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为“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做出了积极贡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25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98人,博士生导师252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8%,50岁以下博士生导师占博导总数的80%以上,88.3%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47.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3.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11个“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岗位教授1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8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4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5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十五”以来,该校科技成果丰硕,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 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3亿元,其中2006年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数32,列全国第十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4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占已立项涉海项目的30%,主持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十五”以来,该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6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000余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申请发明专利8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26项,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数量位居教育部高校第18位。
继续教育学院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项目说明
为了打造更加符合现代要求的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中国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计算机世界大学展开合作,开展技能+学历+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动态科学设置课程,为学生成为全方位高素质人才铺平了道路。
此项合作顺应了当前和今后就业工作的发展大趋势,首先以市场为出发点,按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秉承“学为用、用为学”的教育原则,从职业观念、就业知识、谋职方法,特别是专业基础职业素能的培养等多角度入手,设计出从择业到就业,从职业到专业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企业工程师参与的技能课程,有效补充了我国职前教育的不足,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北京、青岛等地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保证了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根据学生素质和所学专业的不同,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实训课程计划,保证了实训课程的针对性。
科研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
“十五”以来,我校科技成果丰硕,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3亿元,其中2006年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数(32),列全国第十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4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占已立项涉海项目的30%,主持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十五”以来,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6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000余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申请发明专利8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26项,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数量位居教育部高校第18位。2006年4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985工程”二期共建支持
院系设置
海洋环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水产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医药学院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法政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体育系 风景如画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基础教学中心
教育系
艺术系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基地 一、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中心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实验室)
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中心
2.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中心
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崂山校区图书馆
1.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海水养殖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五、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
1.山东省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山东省海洋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六、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1.电子信息系统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2.光学光电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3.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理工科院系楼
4.海洋生物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5.海洋物理化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6.海洋药物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7.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8.水产遗传育种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9.水产生物制品安全性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10.地球探测与信息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11.特种海洋材料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七、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1.海洋药物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2.海洋精细化工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3.光学光电子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4.特种海洋材料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八、人文社科基地
海洋发展研究院
发展目标 美丽的海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到2010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框架;到202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学科院系 海洋环境学院
海洋环境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海洋优势学科和专业,肩负着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任务,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较长的学院之一。一九四六年建置以来,已培养出了数千名学士生,数百名硕士、博士生,有近百名博士后研究者及外国进修学者来进修、培训和交流;在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高水平的成果;形成了一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强有力的研究梯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原海洋物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物理海洋(海洋技术)等17个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和光学工程4个工程硕士点,以及物理学、海洋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的学科。
化学化工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1930-1932年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化学系。海洋化学系始建于1959年,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海洋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于1993年和2002年分别被批准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1997年成为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重点建设验收。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和2004年两次评估优秀。2001年“海洋精细化学品实验室”被批准为青岛市重点实验室。“海洋物理化学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海洋化学学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列入山东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单位。2005年“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实验室”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单位。“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获准立项建设)。化学(海洋化学)专业2006年被山东省评为特色专业;应用化学学科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化学学科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十年来,本学科先后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经、俞志明、杨桂朋等为代表的一批海洋化学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如在美国的赵美训博士、蔡卫君博士、孙铭一博士、苗世昌博士等一大批毕业生,在海洋化学和环境科学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本学科在我国海洋化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的综合优势。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前身为1946-1952年山东大学创办的地矿系;1959年正式组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地貌系,1960年正式招,1962年山东地质学院撤消,其部分师生及全部设备、图书资料调归入地质地貌系;1963年地质地貌系更名为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系;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1995年5月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生命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的发展史可追溯至1930年5月始建的海洋生物系,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和方宗熙等著名学者曾先后担任过系主任。学院历经七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与辉煌而艰苦的创业,一批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如林绍文、童第周、曾呈奎、朱树屏、张致一、张玺、方宗熙等名师先后在本院执教,使学院的学科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
水产学院
水产学院的前身是由著名科学家曾呈奎、朱树屏于1946年筹建创设的山东大学水产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水产教育单位。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就招收过硕士生。文革后继续招收硕士生,并于1984年获得养殖学和捕捞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获得渔业资源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得水产养殖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渔业资源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1999年被批准为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水产养殖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1年、2004年、2007年三次均以第一名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经过“211”和“985”工程的建设,2007年水产学科(涵盖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3个二级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4月,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46年原山东大学水产系水产加工专业组,1954年改为水产品加工专业,1984年改为食品工程专业,1986年成立食品工程系。医药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前身为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始建于1980年,是我国高校较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是中国海洋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工程学院
工程学院成立于1993年,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海洋工程系。现已发展为设有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自动化4个系,工程结构检测、海岸与海洋工程、地震工程与地质工程3个研究所的工科学院;现有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7个本科专业;有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博士点和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热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5个硕士点,并设有水利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硕士点。其中港口航道专业于200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为山东省强化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海洋工程方向纳入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计划。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和海洋环境研究所,以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挂靠学院,并持有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教学和科研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是全国首批8个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点之一。
管理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1988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管理学院已发展成为学科层次较高、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水平高、学科发展优势突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院。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营销与电子商务系、旅游学系;设有应用会计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所、审计与管理咨询研究所、营销与品牌形象研究所、区域旅游开发管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名牌企业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管理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机构。
经济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位于海大浮山校区,毗邻市中心,交通便利,风景迤逦。学院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海洋学院发展经济管理学科,1985年设立经济管理本科专业,1986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应用数学与管理学部,1988年应用数学与管理学部更名为管理学院,1988年设立了国际贸易专科(平度分院),1992年年初成立国际贸易系,下设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国际经济学专科,1992年管理学院更名为经济贸易学院,1996年设立金融学本科专业,1996年经济贸易学院被冠名为海尔经贸学院,之后在2001年12月全国高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根据学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重组,海尔经贸学院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进行划分调整,经调整组建了新的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科始建于1925年,梁实秋先生为第一任系主任,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后来,洪深、凌达杨等几位著名学者继任主任,在此期间,著名教授还有潭莹慎、赵少候等。1983年成立外语系;1993年成立外国语学院。在外语系成立后这二十多年中海大外语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学院下属五个系和一个直属教研室,分别是英语系、日语系、朝鲜语系、法语系、德语教研室、大学外语系。现有5个语种的本科专业,分别是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和朝鲜语。现有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下设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已形成了语言学理论研究、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对比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和口笔译实践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化研究、国别文化研究等研究特色,其中功能语言学、二语习得、对比语言学与翻译学、外国名著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在教育部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8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建于2007年1月,是由文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合并而成。王蒙先生担任学院名誉院长。
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中国海洋大学校园曾有过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陆侃如、冯沅君等著名学者、作家云集的人文学科的两度辉煌。进入21世纪,学校邀请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担任文学院院长(2002年-2006年),启动“名家”工程,倡议设立了“名家课程”“名家讲座”,建立“驻校作家”制度,推动人文学科的发展,以谋求中国海洋大学第三次人文学科的振兴。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迎着中国进入WTO后材料科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经过多年酝酿和筹备,于2002年9月正式成立,学校将材料科学列为中国海洋大学211建设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下大力度投资建设,目前拥有教学科研面积7000余平方米。
法政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科研项目 1、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2、质量控制及规范化海上试验
3、上层海洋-低层大气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研究
4、ST02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
5、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评价和<中华海洋本草>编纂
6、ST12区块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7、海洋创新药物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
8、海洋油气开发与安全保障技术
学者大师 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时期 (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主校区)
高恩洪 蔡元培 杨振声 梁实秋 闻一多 洪 深 老 舍 林绍文 王统照 沈从文 臧克家 童第周 赫崇本 朱树屏 方宗熙 罗荣桓 王淦昌 束星北 张玺 曾呈奎
中国海洋大学时期
王蒙 文圣常 管华诗 冯士筰 李庆忠 刘鸿亮 高从阶 张国伟
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我校科技成果丰硕,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3亿元,其中2006年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数(32),列全国第十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2007年获资助71项,经费约3000万元,位列全国第17位;主持4项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占已立项涉海项目的30%,主持项目数列全国高校第10位。 中国海洋大学
“十五”以来,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6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41项。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000余篇,人均数列部属高校前列;申请发明专利841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26项,其中,2005年授权专利数量位居教育部高校第18位。2006年4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专家验收。2007年1月,学校获得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山东省、青岛市“985工程”二期共建支持。
对外交流 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最早与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的高校之一。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现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学校以海洋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强势学科为依托,打造和构建了国际涉海大学协会、中德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中美10+10大学联盟、法语联盟等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
自2001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20日,学校培养了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留学生6338名,其中学历生526名,包括本科生490名、硕士生13名和博士生23名;共聘请4655人次长、短期国(境)外文教专家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建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长期外籍教师队伍,现有来自8个国家的35名长期外籍教师在校执教,基本满足了学校对外籍专业师资队伍的需求;选派2262人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人员、管理干部到境外攻读学位、进修,目前已有超过50%的教学及专业人员有过出国(境)留学、进修、学习等方面的经历,博士生导师中留学回国人员约占72.2%,院级领导中留学回国人员约占85%;举办了“2002年分子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海洋观论坛”、“滨海城市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等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39个,学术交流涵盖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等诸多领域,使学校国际学术氛围浓厚,成为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心。
学校通过友好学校间学生联合培养、互换、短期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及联合培养,每年出国联合培养和研修学分、文化交流的学生150余名,具有国际经历学生比例逐年提高;每年选派近百名研究生到不来梅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南特大学、加州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瓦赫宁根大学等世界知名院校研修或攻读学位,逐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导师、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新模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