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洛大鼓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6
注册时间
2010-1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非无   发表于 2010-11-6 19:51: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洛阳市   

相关传承人:  陆四辈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19世纪初,河洛大鼓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其早期被人们称为“大鼓书”、“鼓碰弦”、“钢板书”。20世纪50年代初定名为河洛大鼓。唱腔属“板腔体”,板式丰富,方便演说各类书目。在传统节目中,以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等长篇书目为多。


在河洛大鼓传承过程中,先后出现过许多知名的艺人。第二代传人有“说书状元”之称的张天倍,在洛阳几乎家喻户晓;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首届曲代会,一曲《赵云截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第四代传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王小岳等,都曾独树一帜,闻名遐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洛阳曲艺跌入低谷,许多市、县取消了曲艺团队,曲艺演员大多改行或流入民间,自生自灭。近些年来,一些知名老艺人相继过世,后继乏人,这一在洛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曲艺品种濒临消亡,急待抢救和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2:30 , Processed in 0.32421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