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氏宗亲】清河与张氏

[复制链接]

9

主题

0

听众

9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9
注册时间
2010-1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流连   发表于 2010-11-8 19:51: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我煌煌张氏绵延发展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清河自始迄今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木有本,水有源,因为清河是我华夏张氏最初的发祥地,这在史书和众多的张氏谱牒中均有昭昭记载。今天,我们仅据有关资料,特撰此文,略述清河与张氏的渊源关系,以飨宗亲,并望赐教。


张氏与清河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冠以清河县、清河郡、清河国的唯独是指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至于清河成为张氏厥初的发祥地,这要追朔到四千多年前的炎帝黄帝时期。炎帝在位势衰,部落之间形成以强凌弱、互相侵扰之势。轩辕氏继其父职任有熊国君之后,联合多数部落首领,修德振兵,除暴抚民。此时,蚩尤部落自恃凶猛善战,与之作对,轩辕率各部落大军,在涿鹿之野与之持续奋战,八战而不胜,大家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轩辕第五子挥,晚间仰天沉思,忽见天上流星闪烁从弧矢星座旁边飞过,随产生了以弓激矢的灵感,于是试制成弓矢及甲胄,以甲胄防御护身,敌近则持弓而击,敌远则张弓而射。挥建议以此武装队伍,轩辕采纳实施,战斗力巨增。与蚩尤再战,终于战胜劲敌,迫使蚩尤溃退大海而擒杀之。至此,轩辕公完成一统大业,迁都涿鹿称为黄帝。其第五子挥因发明弓矢,在战败蚩尤的战役中,功劳显著,黄帝赐挥为长弓氏,官任弓正。(长弓相合为“张”,弓正相合为“弓正”也曾作为“张”字异体出现过),挥公得姓后定居清河。明代著名学者张宪所纂《统宗世谱》明确刊载:张挥世居清阳,即今河北省清河县。“清阳”或释“青阳”,这是同音词的异写,正如“渤海”也作“勃海”、“钱塘”也作“钱唐”一样,这种古代用法,在许多典籍中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张氏研究方面,有的人大搞繁琐哲学,把“清阳”这个明确而具体的地名,管窥蠡测地予以抽象化、水系化、从而在大谈“清之阳”上大作文章,这既谬于历代文献记载,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古枫林下是我家

张氏与清河郡

      以“清河”冠地名,始于汉初。曰若稽古禹分九洲,时属冀洲。周朝初名甘泉市。秦置厝县。汉高祖定天下,初置清河郡,统领十四县,治清阳。汉景帝封其子刘乘为清河王,清河郡遂改清河国。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置为贝州。北宋仁宗时,此地发生王则起义,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平定王则起义后,宋仁宗为煊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将贝州改名恩州。金时,恩州治所于公元1134年因水患移历亭。清河,西汉为郡国,唐宋之贝州,金东迁历亭为州治,自此,清河始降为县沿用至今,县治由旧城迁至葛仙庄。
      至于张氏郡望,博览史籍和张氏族谱从而发现:大多数迁派将“清河”作为得姓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事件》提到张氏郡望有6个,贝州清河郡(治清河)张氏郡望列为第一位。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宗诏命大臣甄别确定全国十大姓作为“国柱”,它们是:清河张氏、广平程氏,武阳李氏、荥阳郑氏、京兆郭氏、上党陈氏、中山鲍氏、河间刘氏、河西任氏、陇西牛氏,其中清河张氏被定为“乙门”,排在十大“国柱”之首。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列举了张氏43处郡望,北宋祥符年间,顾彭年的《广韵》列举的张氏14处郡望,都将清河列为张氏第一郡望,明《张氏统宗世谱》载:张氏“望,清河郡者独最”。所以清河是张氏最早、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大郡望。


张氏与清河堂

     姓氏是代表血缘宗族的一个符号,郡望是某个姓氏整个家族社会地位与政治荣誉的一个标志,堂号是代表宗族某一支派的徽号,宗祠也叫祠堂、家庙,是恭奉、祭祀神主的处所,族谱也称宗谱,是记述宗亲履历和维护宗法制度的家族史。
张氏的堂号很多,著名的有百忍堂、金鉴堂、追远堂,清河堂等。
     “百忍堂”:唐朝时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堂,远近称颂。北齐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隋开皇中,大使梁子恭重表其门。麟德中,唐高宗亲自登门探访,向公艺公询问其持守家业及和睦家族的诀窍,他只写了百余“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为之感涕,赐以缣帛。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皇帝亲自临门的荣耀,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其后裔在修谱立祠之时便冠名为“百忍堂”。族谱中有冠名“清河百忍族谱”的,意指百忍堂其祖宗也源于清河。
       “金鉴堂”: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珍异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在天下太平之时,汲取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稳固。事后,玄宗对他这份礼品十分珍视,专门下诏进行表彰。从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其直系后裔不论建祠还是修谱,都冠以“金鉴”为堂号。
       “清河堂”:海内外相当多的地方修建宗祠,冠以“清河堂”的非常之多,究其堂号与众根本不同之处是内涵广、涉及范围大,本族共识多。为什么修谱、建祠称为清河堂,其涵意有三:
       其一,清河是张姓始祖挥公得姓后的受封地和居住地,直到周宣王时,以孝友著称的张仲还居住在这里。海内外绝大多数张氏族人悉知自己列祖列宗的发源地是清河。所以他们立祠多冠名清河堂,相当多的谱牒版心中,刊有清河堂或清河张,清河张氏。
       其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汉至宋,清河郡张氏可谓望族大姓,出将入相,国家倚为柱石。经国济世,安邦抚民,彪炳史册,流芳百世!
      其三,清河张氏族人为官者,以仁德施政,忠于国家,泽及万民,公元前179年至前164年,汉留侯张良公之孙张典,任清河郡太守十五年,为政清廉,仁德素著,深受百姓拥护,其后裔至唐代发展成为人才济济的一大望族。张文瓘,唐高宗时任宰相,父子五人官皆三品以上,时人谓之“万石张家”。张良、张九龄等人的后裔,为了铭记始祖的桑梓故土,永远继承历代祖宗的光荣传统和政治荣誉,皆以“清河堂”为号而修谱立祠。所以,海内外到处有“清河堂”,谱牒中不少系明是“清河堂”或“清河张”、“清河张氏”。近代,画家张大千大师书写“清河堂”三字,以示不忘先祖。正是由于“清河堂”内涵广深,所以在史籍、族谱中,海内外宗祠冠名“清河堂”的才如此之多。


张氏与清河县

       20世纪前半叶,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瓜分中国殆尽,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袁世凯国贼窃权称制。清河张氏的仁人志士,有的以实业救国,有的慷慨投笔从戎。嗣后连年军阀混战,天灾人祸并臻,清河张氏竭尽孝道赡养老人,含辛茹苦,扶育子女,与异姓乡亲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结下深厚的情谊。及至日寇侵占华北,盘据清河,清河张氏蒿目中华民族的危亡,面对日寇烧杀抢掠的残暴,与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有的参加地方武装,与敌周旋搏斗,有的奔赴前线,效命疆场……。而今欣欣向荣的燕赵大地,掩埋着我清河张氏子弟为国捐躯的忠骨,无数英烈鲜血染红的共和国红旗,闪耀着我清河张氏子弟精忠报国的赤诚风采。
      自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形成了以羊绒、汽车摩托车配件、合金、耐火材料、化工为五大骨干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方面的巨变:北京到香港的京九铁路穿城而过,银川到青岛的高速公路与京九铁路在清河交插,邢清高速今年连接,清河县虽没有机场,但离石家庄机场和济南国际机场仅一个多小时的高速路程,北京国际机场仅38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方便。清河县的近三万张氏族人和全县人民在县领导的积极引领下,正向把张氏祖居地清河建设成冀东南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近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们掀起寻根热,海内外不少张氏宗亲来清河寻根祭祖,有的来函来电询问清河县的情况和发展,尤其是关心作为张氏祖居地的有关情况。因此,接待好来清祭祖的宗团,千方百计为宗亲搞好服务,是清河县政府及祖籍宗亲义不容辞的责任。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于2005年4月成立之后,与研究会通力合作,在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不仅积极联谊,同时还担负起为海内外来清宗亲搞好服务。近期,“世张总会”二届四次理事会又一致确定:世界张氏第四次恳亲大会于2009年4月在清河举行,清河张氏“两会”的担子更重了。为了真正办好第四次世界张氏恳亲大会,清河县人民政府及祖居清河的张氏族人,竭尽全力为海内外张氏宗亲来清与会祭祖提供方便和服务,大会的筹备工作已经展开。为了实现世张总会“友谊、团结、发展,打造族群优势,赢回民族自尊,力争张氏更加辉煌”的目标,清河县的领导及人民愿作出自己的积极努力。伴随着把清河县建设成冀东南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再加之世界张氏广大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支持,张氏祖籍清河,必将更加辉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4:45 , Processed in 0.23378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