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文化】湮没在历史迷雾中的青州衡王府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1-10 14:33: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衡王府遗迹--石牌坊。

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内的八卦纹铜钟


放置于青州市博物馆院内的铁仙鹤
   

青州有座衡王府,但那已是明朝弘治年间至清朝初年的事儿了。随着末代衡王被清政府满门抄斩,衡王府夷为平地,曾经的辉煌与骄傲烟消云散。人与事,以及那座近似皇宫的大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2010年11月

2日,记者来到青州,在该市政协文史特邀员牛志伦老人的指引下,探访衡王府遗址。从仅有的残存建筑和数件物品中,我们寻找蛛丝马迹,对应相关史料,试图用文本的形式梳理衡王府的来龙去脉。


    71 岁的牛志伦,原本是一位党史研究爱好者。55 岁退休后,牛志伦开始致力于青州地方历史的研究,出版过《 古青杂记》

,被当地人和不少历史学者称为“一个知道青州事儿的人”。

     当年青州“西皇城”


据牛志伦先生介绍,当年的衡王府和北京的紫禁城在设计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规模要小一些。王府内的摆设、机构设置以及随从人员的配备等等,也一应俱全,还有太监和宫女等等,俨然一个国中之国。因此,青州人称它为“西皇城”。



有关史料记载,衡王,名祐楎,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朱祐楎被册封为衡王。弘治十二年(公元

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大兴土木,建造了衡王府。有一说是,衡王到青州之前数年就已开始建造王府。衡王共传了六世七王,衡王府经历代修葺扩建,规模日益宏大。


据青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张景孔先生的研究,衡王府中,不仅世袭封王,子孙、嫔妃众多,而且根据明制,配置的官吏队伍也相当庞大。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衡王府中设长史司,左右长史各1人。司之下有若干所:审理所,正副审理各1人;典膳所,正副典膳各1

人;奉祠所,正副奉祠各1人;典乐1人;典宝所,正副典宝各1人;纪善所,纪善2人;良医所,正副良医各1人;典仪所,正副典仪各1

人;工正所,正副工正各1人。另有伴读4人,教授无定员,引礼3人,仓大使库大使正副各1 人。王府还设有护卫:仪卫正1员,副1员;典仗 1 员;群牧镇抚2员;正千户

1员;副千户 2员;百户 19员等等。

    据考证,衡王府的宫殿区主要在如今的山东省荣复军人休养院一带。

王府有四门,东为东新华门,旧址在偶园街南段,东新华门以东的偶园,是原来衡王府的东花园。西为西新华门,旧址在冠街南段、中心医院西南侧的卜家巷口。北为后宰门,旧址在朝阳街中段的辘轳把巷。南门,也叫午朝门,旧址在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校门的南侧。衡王府的占地面积,一说为约

1.3 平方公里。牛志伦先生认为,衡王府东西600

米,南北800米。另外,王府周围还有很多附设建筑。如,东营和西营,是王府驻兵的营房。西营在冠街以西,包括现在的皇城头街、二街、三街、四街,面积约百余亩。东营在剪子巷,包括现在的北营街和南营街。在午朝门西侧,今益都卫生学校内,原有一组建筑,称“祈年鉴”,是当年衡王祭神的地方,每年定时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偶园街南段西侧,现天主教堂院中有一井,名为“

胭脂”,据说是王府宫女、嫔妃梳洗打扮用水之井。在南阳河南岸、原淘米涧东侧有一高地,原建有一楼,名为“翡翠”,是王府中公子王孙聚会、娱乐的地方。

    惟留石坊风雨中

    对于衡王府最后的消亡,说法不一。在此,我们主要采用张景孔先生的研究结果。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衡王府的最后一王朱由棷降清。而后,衡王府两次被抄。第一次在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益都县图志·大事记》有这样的记载:“夏五月,衡王世子与其宗鲁王、荆王谋反,皆伏诛。”清王朝以“谋反”之由首抄衡王府,府内资财多被抄走。第二次在康熙初年。时为吏部侍郎的冯溥上书清帝,说衡王府后裔不遵王法,扰乱地方,残害百姓。清帝下令,将衡王府子孙彻底抄斩。“瓦砾成堆,禾黍苍然”,“奇花怪石,尽归侯门,画栋朱梁,半归禅刹”。浩大的衡王府,转眼化为平地。王府东花园,皇帝赠给冯溥,成了冯家的私人花园,也就是现在的偶园。



150年的衡王府宫殿,以及附设建筑就此荡然无存,东西北三门现在只能大约辨认出旧址,但有两座石坊幸存了下来,也就是衡王府正门午朝门前的大牌坊。

    午朝门,是当时明朝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石坊坐北朝南。两座石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三门式结构,南北相距

43.5米,每个石坊各由28块巨石构筑而成。石柱南北两侧镶有圆雕蹲龙,每坊8

尊。中门上方各嵌巨石匾额,皆剔地阳文楷书,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据说,这些字为明代大臣严嵩所题。

    牛志伦介绍说,“乐善”为朱祐楎的号,“遗风”系朱祐楎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是第二代衡王在位的嘉靖年间。


在牛先生的引导下,在青州城南的益都卫生学校院内,我们见到了正在进行底座加固中的这两座石坊。虽历经四五百年风风雨雨,石坊不但相对保存完好,且依然气势不凡。至于它们如何躲过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牛志伦先生说,这是因为当时这两座石坊所在的地方还是农村,是一户村民用柴禾将其掩盖起来,才逃过一劫。



记者看到,两座石坊形制恢宏,装饰华丽,雕刻精细。据了解,它们不但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明代衡王府遗留下来的惟一的一处大型地上建筑,也是山东境内尚存的、保护较好的、时代较早的一处石牌坊,同时也是惟一的明代藩王牌坊。专家称,它们的造型、花纹、刻工、气势彰显着明代皇家风范,是研究明代刻工、雕龙纹样的艺术珍品。1990

年,石坊成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石坊升级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铁鹤与大钟


衡王府被抄家之后,绝大多数物品早已不知去向。在青州市博物馆,记者有幸看到了确定为衡王府遗物的几件。博物馆门前的一对大型石狮,高均2.65

米,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雄壮;雌狮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弄小狮脊背,造型生动。

    进得门来,博物馆院中有一对铁制仙鹤,鹤高都是 4.2

米。仙鹤长颈高足,立于龟背之上。龟伏卧,四足着地,龟背饰八卦图案。仙鹤分五段浇铸而成,工艺精湛。鹤踏龟,显然是“贺寿”之意。


在博物馆第二展厅内,有两口巨大的铜钟。一口为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商河王出资铸造。商河王虔信佛教,所以在钟上铸满坐佛。坐佛图案新颖,特色鲜明。一口为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

年),衡王府最后一代封王朱由棷时铸造,这口钟上铸满道家之语。


另外,青州云门山上的巨无霸“寿”字,落款为“嘉靖叁拾九年九月初九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云门山阴的“万春洞”和洞内陈抟枕卷长眠石像,也是衡王府的周全令人开凿的。还有,偶园中四株明代桂树,博物馆中雪蓑的字画,都是有据可考的明代衡王府遗物。


0.jpg (129.82 KB, 下载次数: 76)

0.jpg

1.jpg (60.09 KB, 下载次数: 86)

1.jpg

2.jpg (58.39 KB, 下载次数: 88)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6:45 , Processed in 0.36914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