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汉拳】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1-10 18:24: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佛汉拳
 在清朝咸丰年间才传入民间。
  
佛汉拳

根据河北省大名县东关碑文记载:佛汉拳流传世俗有140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之外。贾就每天跪在门外不起,以求武技,日复一日,月半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由大和尚修文者主方丈(俗家姓徐)亲授,贾学三年,尽得其奥,至此师命辞刹,嘱其遇机会发挥武事,有所作为。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理、多、君、猷、民、则、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离寺后,在大名设场授徒数十年。在此期间闻风求教者不计其数,据碑文记载,贾教授入室弟子有四十二人,仅贾云露的入室弟子张金荣一人就授徒二千人,从此佛汉拳就广为流传。 ,相传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入住少林寺,将佛法之宝传留少林寺住持,该佛法神功遂成为少林寺镇山之宝。佛法神功历代为少林武僧秘密传习。从此,佛法神功被寺内高僧定为佛汉捶,以技击、养生、内功为特色,乃寺内看家护院之拳法,被尊为“少林暗藏门”。“佛汉内家拳”简称“佛拳”,亦称“佛汉捶”。 源流口诀为: “佛法本是佛汉捶,佛汉捶法少林传,少林传下佛汉拳,佛法本是暗藏门,暗藏佛法少人闻,大通年问留下根。绘图带到少林寺。”或是:“初祖外传防身法,流传少林墙壁纳,千古妙术遗千古,佛汉暗藏佛汉家。” 少林佛汉拳为明末清初(清雍正十三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焚,而少林寺南院武僧普净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山东省东明县码头乡(原河南省长垣县杜家集)时,在此传授少林功夫。相传,普净大师为少林寺南院(罗汉堂)之护寺武僧,身怀绝技,故其所传以功夫见长。佛汉神拳之特点是以擒拿对打为练,以技击搏斗为用,以桩功、坐功、卧功为养,以软硬功及内功为修,此乃佛汉内家拳与少林拳及其它拳派的不同之处。 
  公元1860年左右,河南开封府(按古规今)贾楼人贾云露(名长志,字平西,法号光明)系少林俗家弟子,从师于少林和尚徐修文(法号普净)长老,并奉徐修文为佛汉拳第一代,同时遵其所嘱从徐修文所定之辈次,沿传至今。
  贾公练成神功后遵师命辞刹,独闯江湖,曾任清军征西先锋官,凯旋归朝后又佐邱师南伐,累建功绩,被咸丰帝封为督尉,因无心于仕,遂辞官归故里,年过花甲,告老还乡,云游天下,来到河北大名府(现河北大名县龙王庙一带)。当地原本就武术风较盛,贾公来到后因拳艺精湛,内功深厚,在以武会友中,当地拳师无不败北,又多拜其为师改习佛汉内家拳。贾公门下弟子千人之多,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据前辈口述碑文记载,贾公教授入室弟子有42人,其中,高足有宋金榜、张金荣、何金成、赵金山、曹思温、刘常春、李丰海等人,后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晋冀鲁豫四省较多。贾公以从师少林而成其艺,以辞官云游而成拳业,其几十年四方寻访探胜,以其深厚的武学渊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的武术交流,长期的教拳活动,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佛汉后人,使源于少林一门的优秀拳种植根于大名的沃土之中。 
  据河北大名东关碑文记载,佛汉内家拳流传世俗有一百四十余年。首传人贾云露,世居河北长垣县贾庄,幼喜击剑,酷爱武术,后求师访艺于少林寺,因是俗家弟子,被拒之山门外。为求少林真功,他就跪在门外不起,日复一日,半月有余,寺僧念其诚意,应允教授,以励其志。后由普净大师亲授多年,尽得其佛汉真谛,至此师命辞刹,下山云访,并为传系人排了二十个字,即“内、初、山、寺、团、同、胜、国、少、年、用、者、思、礼、多、君、猷、民、周、安”来分辈次,贾为“初”字。贾公离寺后,在河北大名一带传张金荣等人(为山字辈)。后来,仅张金荣一人就授徒两千之众。从此佛汉拳就广为流传。 佛汉内家拳以擒拿、跌打、抗打、近身短打见长;以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的理论为指导;以道家、佛家、阴阳学论为养生;以人体三节、四肢、五行、六合、七星、八法、九宫为依据;以站练、坐修、卧养为功能;以动静、内外、刚柔、自然为特点;以单练散手、功法、对练套路为形式;以身心强壮、内外抗打、实战求真为宗旨;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四大特点。佛汉内家拳讲究养炼结合,炼用统一,达到身性双修,以无法变有法,以不变应万变,全身内外运用协调一致,精气神高度统一,随心所欲,意到法到,周身一家,混元一体,才能为佛汉高层次武学。

传承  佛汉内家拳自贾公传授时并没有大小架之分,仅是后人在演练中的悟性附生而已。 佛汉内家拳以养生、功法、技击三部分组成。佛汉拳以九宫身势、三七自然步为基本步型运用;以九宫、中马、卧宫、四六虚步为练习步型;以疾步、跃步、跳步等为基本步法;以三十六种腿法和七十二种手法为佛汉技击方法;以结构严谨、动作连贯、刚柔相济、步活身柔的二十四路对打,以及踢打摔拿闪点滚抓等各种技法的对练为形式;以人体为依据,以拳法变化为技击,以自由搏击为实战宗旨;以软硬内功及二十四种功法为周身抗击打:以传统十二式阴阳调整、动静放松;以内外双修,养、练、用的统一为养生;以上中下各三十六组而组成一百零八式,以一式跟三打,以一打有三破,边打边破,变化甚多的佛汉神拳为特点;以佛汉内家拳七、二、三、八、四、九。兼通并结合十二、二十四、一百零八式的神功为修为,从而可以达到全面锻炼及合理的运用。具有实效性。 佛汉内家拳传承至今仅为八代,徐修文——贾云露——张金荣、宋金榜、刘长春、赵金生、曹丝温、何金成、李丰海等——贾清山——屈怀祥、屈怀银——闫学峰、屈进仓、罗峰、李怀珍、吴桐、屈进生等人(1-6代)。 佛汉拳传承辈分历来不乱,门里人一问就知次秩序,尊长爱幼是一家人;门内人不得交手,互敬互爱、团结一致发扬佛汉拳。佛汉拳的基本理论传承有,佛汉内家拳经谱、经云、交手要诀、实用要点、佛汉捶歌、佛汉法则等。   
佛汉拳

佛汉拳究竟源自何地、何年、由谁人所创?并无详实可靠之历史文献记载。据前辈拳师口述该拳系由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所创,约在南北朝梁武帝大通(公元527年)年间,达摩禅师东游汉土,入住少林寺,随将此拳传与少林寺僧,该拳为少林寺镇山之宝,历代为少林寺武僧秘密传习。此拳创始以来,因不轻易外传,又极具技击特色,被少林寺视为看家护院之拳法,尊为“少林暗藏门”。有口诀可为佐证,如“佛汉本是暗藏门,大通年间留下根,绘图带到少林寺,暗藏佛法少人闻”或“初祖外传防身法,流传少林墙壁纳,千古妙术传千古,佛汉暗藏佛汉家”等均足以证明。少林一派均奉达摩为祖,但至今尚未发现达摩少林传拳之文字记载,这正是中国武术文化之一般现象。但佛汉拳系正宗北派少林拳术。无论从其套路所反映的身、手、步、法或拳师所传拳史、拳理、技艺功法均具少林寺之共同特点。当然,佛汉拳作为一个独立的门派在理、法、术、功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外作为产生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文化。武术各门派其实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佛汉拳术除具有一般少林拳术特点和自己特色以外还和其他拳门有很多兼容相通之处,有很多方面与太极、行意有共同的要求。拳谱理论上亦有完全相同之处。可见各拳术实质上虽有其共同之传承,而追求方式上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分布  佛汉拳主要分布在山东、吉林、河北大名一带。
  在浩瀚的少林武海中,有一枝鲜为人知的奇葩——少林佛汉门(又称佛汉拳) 佛汉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盛行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王在兴寺的同时又毁寺、禁武,使很多的少林功夫绝技濒以失传。故流传至今的少林武术并广及晋、闽、浙、吉、津等地,是一门颇具技击特色,影响越来越大的优秀传统拳术。

技法  佛汉拳惯于施展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等技法,运用名暗柔硬功,强调闪身贴近,挨身肩靠,转身背撞,拧腰胯打,讲究呼吸得法,力从腰发,摇身加晃膀,动动带身法。以敏捷为主,低进高退,落地生根。全身各法运用协调一致,内外合一。体现一个“整”字,在技击中强调以变应变,滚打巧拿,讲究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做到身灵,步活,眼到,手到,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佛汉拳以徒手练习为主要内容,以对打为主要形式,强调实用,动作精巧紧凑,敏捷灵变,刚柔相济,练功练拳,二者兼能,互为致用。 功法有铁把功,回拉转,五龙出洞,保守式。
特点  佛汉拳发展至今,在短短100多年里,顷吐了佛汉拳历代先师的心血及智慧的结晶,它事例了中国古典哲学、医学、武学、人体力学,遵循佛家、儒家思想,特别吸收了道家太极阴阳学论,形成具有独特优点的拳学体系。它以人体为依据,以实战求真为宗旨,具有结合性、科学性、实用性、卫生健身性四大特点,它以贴身靠打,擒拿分筋挫骨,点穴闭气为长。运用明暗柔硬劲,内外兼修,全身各法运用协调,精气神高度统一。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周身一家,浑圆一体。

传承  少林寺因多次遭焚,使众多的佛殿、佛经、拳谱、文献遭毁。历代的帝多为单练(徒手和器械)。 少林佛汉拳为明末清初(清雍正13年),少林寺因天地会反清复明之故遭焚。少林寺南院武僧光明大师(俗名:徐修文)流落至今山东东明县马头乡(原河南长垣县杜家集),所传之少林功夫。 相传徐师为少林寺南院(罗汉堂)之护寺武僧,身怀绝技,故所传武功以功夫见长。以擒拿对练、实战为主,辅以硬功。 佛汉拳全部是两人对练套路,共24路对打捶。分上、中、下三盘。从八个门头,变出24式;24式再变成72手;还有36腿,共108式。一式跟三打,一打有三破,边破边打,变化甚多。目前流行的佛汉拳有大架、小架之分,但主要是身法不同,其它大同小异。大架佛汉拳舒展大方,大开大合,放长击远。小架佛汉拳小巧紧凑,步活身灵,手法善变。佛汉拳有这与少林拳其他拳派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佛汉拳传承至今日已是八代:徐修文——贾云路——宋金榜、贾二财、张盼——宋全福、张浩温——魏仁芳、陈永汉、闫阁、张源昆、胡德兴、杜志辰——刘卫东、李义军、陈洪元、胡庆原、刘盼军、陈汉辰——贾文典等(1——7代)。 1996年,本着继承、挖掘、发扬少林传统拳术,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授意下,少林寺武僧团总教头释果松返山东东明请回了受业恩师——刘卫东,在少林寺拳法学院传授少林绝艺——少林佛汉拳。才使少林佛汉拳又放异彩——重回故地。

佛汉拳实用反背捶技法简介  在佛汉拳的拳法体系中,具备冷脆快远、勇猛短毒、迅猛凌厉之特点的,非反背捶拳法莫属。反背捶拳法是一种以拳背为力点,通过伸肘抖腕的力量,反臂向前弹抽、敲砸对方头部、胸腹、软肋等要害部位的突发性实战拳法。这种动作短促、劲意抖炸冷脆、神出鬼没、酣畅淋漓、眼镜蛇般的攻击,往往令对手猝不及防。其迅猛的进攻态势正如《六韬》所讲:“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反背捶所具备的这种天然攻击特性,使其倍受青睐,今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佛汉拳反背捶拳法的种类  佛汉拳的反背捶拳法按两拳前后位置的不同和拳法与身法的配合可分为前手反背捶、后手反背捶以及转身反背捶三种拳法。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势为例,左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为前手反背捶拳法(图1、2);右拳施发反背捶技术攻击对手则为后手反背捶拳法(图3、4);以转身身法配合反背捶攻击则为转身反背捶拳法(图5、6、7)。 反背捶的技术动作及要点  1、前手反背捶: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右脚前脚掌微蹬地面,左脚向前贴地滑步疾进,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左臂顺肩伸肘抖腕,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左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要点:
  (1)出拳前,左拳要松握,左臂肌肉尽量放松。
  (2)出拳攻击时,要拧腰、顺肩、送肘、抖腕,力达拳背,快击快收,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
  (3)整个动作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步手合一,动作脆猛。
  2、后手反背捶,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右脚前脚掌微蹬地面,左脚向前贴地滑步疾进,右脚快速蹬地跟进,并向内扣转,合胯向左拧腰,同时右臂向前顺肩伸肘抖腕,同时借助身体向前的摧力,反臂向前弹抽,力达拳背。当攻击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右拳,恢复到实战预备姿势。
  要点:
  (1)疾步进身、合胯拧腰与后手反背捶发力要协调同动,上下浑圆一体,完整一气。
  (2)出拳击发时,拳要松握,步要灵活,力贯拳背,发力抖脆。
  3、转身反背捶:转身反背捶有两种,一种是反擒拿型的反背捶拳法,一种是防守反击型的反背捶拳法,本篇只述前者。以左脚左手在前的实战预备姿势开始,左脚蹬地拧转,上体向右后转体,重心移向右腿,同时左臂内旋,屈肘,肘尖向上;动作不停,左腿从右腿前上一步,上体继续向右转体,头部亦向右转,左拳背贴于后腰;动作不停,在上体向右转体的同时,右拳反臂向右侧横向弹抽,拳眼向上,力达拳背。
  要点:
  (1)转体要快,以头领先,站立要稳。
  (2)弹击抽打时,要以腰带臂,用前臂做鞭打抖腕甩拳动作。 反背捶攻击的目标  实战中,由于反背捶拳法动作隐蔽,攻击速度快,有时完成进攻动作后,对手也很难有所反应,故其攻击的目标不仅多而且成功率很高。攻击的目标主要有:面门、面颊、耳门、太阳穴、后脑、胸部、腹部、软肋、裆部、后背等。应用时,可从对手前面施以攻击,亦可从对手后面或体侧发动奇袭。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一击中的,重创对手。
编辑本段
首传人贾云露其人  根据可以考证的情况,大约清咸丰末年或同治初年之时,即公元一八六零年左右,河南开封府(按古规今)贾楼人贾云露(名长志、字平西、法号光明)系少林俗家弟子,从师于少林和尚徐修文(法号普净)长老,并奉徐修文为佛汉拳第一代。同时尊其所嘱以徐修文所定之辈次,沿传至今。   
佛汉拳

贾公尊师命辞刹,独闯江湖,曾任清军征西先锋官,凯旋归朝,后又佐邱师南伐,累建功绩,被咸丰帝封为督尉,因无心于仕,遂辞官归故里,行年花甲,到河北大名龙王庙一代传拳。贾公来到后因拳艺精湛,在以艺会友中,当地拳师无不败北败者均弃原学,改习佛汉,一时名声大噪,尚武好艺之人,闻其贤名,皆乐拜为门下,弟子千人,登堂入室者不下百人。贾老之高足有:宋金榜、张金荣、何金成、赵金山、曹思温、刘常春等人,后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晋、冀、鲁、豫四省较多。贾公以从师少林而成其艺,以辞官云游而业拳,其几十年四方寻访探胜,以其深厚得武学渊源,丰富的战斗实践,广泛的武术交流,长期的教拳活动,终于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佛汉后人,使源于少林的一门优秀拳种植根到大名的沃土之中。从其毕生的武术活动中,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中可以想见贾师太不仅从徐老先师处继承了少林佛汉拳且博采众长丰富发展了佛汉拳术,使佛汉拳从祖国的武术宝库中吸收了更多的营养,而愈加闪耀其夺目的光辉。
反背捶拳法应用要则  (1)高度重视反背捶正确的动作技术与功力训练。
  正确的动作技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是快速完成进攻动作的保障,是有效击打对手的前提条件,因而要高度重视。同时,也要注意对拳背这个力点的功力训练,平时可用拳背摔打沙袋、软木板等,以增大拳背的硬度,提高它的攻击力度,确保拳背不受伤。
  (2)动作要迅猛,劲意要冷脆抖炸。
  发力之前身体要放松,做到形松意紧。发力时要集力于一点,发力于瞬间,劲意冷脆抖炸,真正做到“出手如闪电,回手似触炭”、“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这样的艺境。
  (3)得把要准,抢打时机。
  得把即得到对方的手把和腿把。只有准确得把才能施以迅猛凌厉的攻击,得把不准,则会身置险境,全然没有了进攻意识,故佛汉拳讲究得把。得把即是战机来至,这时要毫不犹豫地进攻对手。《六韬》说得好:“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看到有利战机就不要放过,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要迟疑,失掉有利时机,放过有利战机,反而会使自己遭殃。
  (4)注意加强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
  实战时,由于情况千变万化,有时用单一的方法不能很快制服对手,因而要加强反背捶拳法与其它技法的有机结合,从而在空间上形成立体进攻的态势,在实战距离上形成远近结合的攻击特色,使对手无所适从,防不胜防。

0.jpg (5.53 KB, 下载次数: 154)

0.jpg

1.jpg (9.52 KB, 下载次数: 106)

1.jpg

2.jpg (9.11 KB, 下载次数: 94)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4:54 , Processed in 0.28515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