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209 | 回复0 | 2010-11-11 15: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原名北京政法学院,简称法大或政法大学或中政大,中国以法科为主的文科类大学,位于北京,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蓟门桥畔,昌平校区坐落在军都山下。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大陆最著名的法律、政治学院校之一。

  
  
邓小平题写的校名


一、中国政法大学(1952年至今)  学校名称:中国政法大学[1]

  校名简称:法大

  英文名称: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和 Zhengfa University of China

  英文简称:CUPL 和 ZUC

  成立时间:1952年

  学校地址:学院路校区: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邮编100088

  昌平校区: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编102249
  
中国政法大学校徽



学校概况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是“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高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拥有自主设置本科招生专业权的7所院校之一和自主选拔录取本科学生试点工作的28所院校之一。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校名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著名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先生为首任院长。1983年,在中央“ 要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 ”的指示下,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新校名,由时任司法部部长的刘复之同志兼任校长。2001年底以校长徐显明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就此拉开了第三次创业发展的大幕,在过去的八年中学校相继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成果显著,社会影响进一步增强。学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法学一级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二,在《2009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中国大学法学科100强中排名第三位,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1995年和200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法大”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 ”。50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社会进程中,中国政法大学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08年5月四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在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学校校训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厚德,一方面是指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具有人文关怀、培养人文情操,学会做人;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


明法,一方面是指无论法科还是非法科学生都要通晓法律,具备法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更表明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应成为昌明法治的主力军,带着对法治的崇高感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格物,首先应是一种推究和思维过程,因此,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要形成对法律的特定思维;其次它还包括“学以致用”的涵义,即要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求真求实;

  致公,一方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所有的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和正义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亲民、仕众、天下为公和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

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学院路和昌平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蓟门桥畔,是研究生院所在地,昌平校区是学校的本部所在地,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下,为本科、中欧法学院和法硕学院一年级等院系所在地,昌平校区于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 “ 七五 ” 重点建设工程。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44人,其中本科生8342人,研究生4983人,留学生237人。专任教师88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1人,教授、副教授577人,教师中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3.69%。

  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司法考试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儒学院、中欧法学院、MPA教育中心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3个教学院部;

  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在学院路校区有一处馆舍,在昌平校区有两处馆舍,总面积17900平方米,共设阅览座位2500多个。现有藏书约100万册,其中中文图书约90万册,外文图书约5万册,中文期刊合订本5万册,外文期刊合订本5000册;收藏缩微资料12种,4300多件;光盘127种;数据库数种。法律专业文献和相关学科文献是馆藏的核心和重点,初步形成了以法律文献为主体、相关学科文献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模式。

学科建设1、学校学科实力:  学校现已拥有2个全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2个博士后流动站及18个博士点、 45 个硕士点、17个本科专业;10个校级科研机构。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有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本科生和文体特长生。中国政法大学学位点设置,已涉及7大学科门类,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门类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法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领域涵盖了法学的所有二级学科。
2、学校科研机构:  
  
昌平校区大门


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证据科学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院、比较法研究所、人权与人道主义法研究所、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 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欧盟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法律中心、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法律应用研究中心、中国证据科学网、法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公共决策研究中心
3、学校专业设置: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英语、德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用心理学等17个本科专业,拥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法学系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4、学校学术交流:  学校现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通过多种合作交流项目派出数百名师生赴境外学习交流。随着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学校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的格局、规模已经初步形成。

学校历史  ● 1、1952年,中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北京政法学院”, 毛泽东主席题写了“北京政法学院”的校匾,办学地址为当时的北大红楼,钱端升担任首任院长。北京政法学院由原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政治
  
  


系,原清华大学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系大部分师生,原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民政专业少数师生及原北京大学的一部分行政人员组成。

  ●2、1960年,北京政法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院校,学院改为由公安部和高教部领导。

  ●3、1965年,学校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领导。

  ●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始受到极大影响, 到1969年秋在校各届学生先后离校,1970年底中央宣布撤消北京政法学院。

  ●5、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复办北京政法学院。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星散在各地的教职员工陆续重返校园。 197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任命曹海波同志为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同年秋北京政法学院恢复招生。

  ●6、1982年邓小平同志指示:抓紧筹办中国政法大学,把它办成中国政法教育的中心。1983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将筹办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专题进行部署,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选任校长,中央批准该校一校三院建制,使该校获得了当时全国高校最高规格的配备。该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成为全国首批,法学研究生教育因之也开新中国的先河。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筹备工作计划,同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以北京政法学院为基础的中国政法大学,由时任司法部部长刘复之兼任校长。5月7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大会在公安部礼堂隆重举行,1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了大会。当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胡启立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典礼并发表了讲话。

  ●7、1985年冬新校正式破土动工,1986年6月7日,新校奠基仪式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乔石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国政法大学”校名。

  ●8、1991年夏,投资1.2亿经过5年艰苦施工的昌平新校终告竣工。同年秋,学校的办学主体及工作重点从学院路校区转到昌平校区。

  ●9、1997年1月26日,经司法部党组决定,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及中国高级律师高级公证员培训中心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10、2000年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以整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走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11、2001年9月,以校长徐显明、书记石亚军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的隶属关系由司法部改为教育部。由此,中国政法大学由过去的行业性办学改变为按高等教育的主流标准办学,学校一下子从行业的龙头翘楚降为综合势力排名的末端最后,甚至连“211工程”建设也被排除在外。面对挑战,法大人在新一届校领导的领导下再次发扬不甘人后、艰苦办学的传统,奋起直追,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更新理念,调整定位,重组学科,改革体制,短短几年,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向多科性,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由行业性向开放性的历史性转变。

  ●12、在2007年学校成立55周年之际,经过5年的努力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本位”的理念,以及“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四大战略,学校实现了诸多跨越式发展:学科——由2001年的五个博士学科点发展为今天的十九个博士学科点;学术势力——承担国家级课题的数量及人均科研经费均已进入全国前十名;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由1个发展为4个;学术队伍——由过去的430名教师发展为近1000人,其中博士学位人数由过去40人增长为近500人;社会影响力——政府、学术、社会三大评价体系中的名次均大幅前提。尤为可喜的是,在法学的十个二级学科中,我校具有优势地位的已占半数以上,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培育的新的学科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非法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哲学学科等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博士授权。博士、硕士的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

  ●13、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14、2008年10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先生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礼堂共同为学校中欧法学院揭———撩开那红色的轻纱之际,骄傲的法大人等待的这一刻真正地来临了。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之间的政府性质的重要教育合作项目,中国政法大学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从国内几所著名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接下这个重要项目。

办学成果  五十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中央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进步和法制昌 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理想,严谨治学,砥砺人才,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法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法学对外交流的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高素质政法人才的培养中心。五十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各界输送以政法专业人才为主的各类优秀毕业生 20万余人,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机关、经济实体的骨干力量和法学教学、科研的中坚。我们的校友名录中,有像彭真、谢觉哉、雷洁琼、刘复之、热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像邹瑜、李至伦、张耕、强卫、韩长赋、袁纯青、王巨禄这样的部长、省委书记、省长;更有像王家福先生、郑成思先生、王保树先生、马骏驹先生、储怀植先生、王裕国先生、陈明华先生等学界领袖。青年校友的代表像袁曙宏、胡建淼、陈卫东、贺卫方、陈瑞华、高鸿钧、许章润、杨松等也正在为母校增添新誉。在我们文革前最后一届招生中,有一个班不足四十人,三十年后他们中有十余人担任了省高级法院的院长或省检察院的检察长。这个班级的成功是法大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例证。李岚清副总理视察政法大学时,给学校的评价是“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研究生院大门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国重要的法学研究中心。自建校以来,学校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开创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先河,如新中国的第一个法律史专业、第一个民商法专业、第一个经济法专业、第一个诉讼法专业、第一个比较法专业等都溯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新中国的第一批法律史学博士也在这里诞生。贡献学术思想与法律理念。从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于“人治与法治”的争论及“法的本质”的再认识,再到“法治国家”的构成理论、“人权理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判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法大人总是扮演着理论策源地和推动力的角色。由法大教师担任主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讲座,人大常委会讲座,国务院的讲座,以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各部委、各省几大班子讲座每年均在数十起之多。教师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达三千六百余篇,出版的学术著作达四百余部。各学科的一些创新性思想贡献,正改变着国家现有制度。推动国家政治进步和法治昌明,已成为法大人的当然使命。法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如价值哲学、人民币汇率研究、近代思想史、全球化问题,社会心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学术批评等也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政法大学在完善我国法律制度、推动国家民主法治进程方面卓有贡献。五十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从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到《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共和国每一部重要法律的诞生和实施,无不凝聚着法大人的心血。学校首任院长钱端升先生即使1954年宪法的重要起草人之一,学校前校长我国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起草委员会主任。仅从1978年复办至今,学校就有100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主要立法的论证和起草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与世界交流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世界 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有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0余人。对外传播着中华法律文化,成为国家对外法律交流的代表性窗口。目前,我校接纳的外国法律专业留学生是全国最多的,每年我校派往海外留学的法科学生数也是全国最多的。世界上二十余个国家的七十余所学校与我校保持固定校际联系,各主要大国的代表性学校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法兰克福大学、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罗马二大、巴黎一大、名古屋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都与我校有固定交流项目,学校实施的“学生海外经历”(四种经历之一种)计划正由过去的每年几十人扩张到几百人。中国与美国最早启动法律交流的“天普项目”,我校是发起人;中美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在华开过三次,其中两次是我校主办的;由我校主导成立了中美法律交流委员会并由我校担任中方主席。与港台的法律交流项目也肇始于我校;港台两地在大陆获得的各第一个法学硕士、博士学位均是我校授予的。我校独具特色的中美法学院、中德法学院以及中欧法学院已成为我校与英美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交流的三大大管道,目前已开始产生国际影响。

  几十年来,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83年,中国政法大学创建时,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把中国政法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1995年和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两次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高度评价,称“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2002年,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建校50周年题词祝贺。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出席了50周年庆典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0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等领导莅临我校视察工作,对我校给予了充分肯定。李铁映同志赞扬“中国政法大学是全国人大最得力的助手”。 200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法大”视察与学校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法治理念,称“中国政法大学是我们全国最高的培养法律人才的学府,学校承担着重大而特殊的责任”,他希望把中国政法大学发展成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教育中心、培训法律干部的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法律资料中心以及对全民进行普法教育的普法中心。

办学目标  放眼未来,我们豪情万丈,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目标是: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

  为此,学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治校理念。2007年,学校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2年远景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近期和中期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确定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步(2002-2009年):完成“四大任务”、实现“四大转变”。“四大任务”是:凝练先进的办
  
  


学理念并导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据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文化;稳步拓展学科体系,优化多科性学科布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整体提高师资素质;规划校园建设,根本改善办学条件。“四大转变”是:实现从单科性办学向多科性办学转变;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对教师评价从以教学为主或以科研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学校集中办学模式向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转变。

  第二步(2010-2016年):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四大中心”地位。以全力建设学术大师群体、教学名师群体和学术创新团队为保障,实现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招生比例大致持平,努力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进一步巩固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和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的地位。

  第三步(2017-2022年):完成“5111工程”,实现“315”国际化计划。用6年时间全面完成“5111工程”任务,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办学的三个“15%”的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全校学生的15%;1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历;15%的教师有国际合作的科研课题。

  大楼虽少而大师云集,命运多舛而精神不改;校园虽小而理想远大,条件艰苦而人才辈出。50多年风雨历程,法大人与中国法治建设同行,虽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小而美的校园承载起不渝的法大精神,特而强的学科建设因应着时代的要求,法大人立志将自己的努力融入推动政治进步、法制昌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建设法科强校的道路上振兴中国政法大学,把学校建设成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建设成中国法学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及国家立法与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法律文化交流中心。

历任校长  钱端升院长(1952.8—1958),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哈佛大学教授的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1954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昌平校区


曹海波院长(1979.3—1982.12)

  刘复之校长(1983.2—1984.12)

  邹瑜校长(1984.12—1988.6)

  江平校长(1988.6—1990.2)

  陈光中校长(1992.5—1994.3)

  杨永林校长(1994.3—2001.9)

  徐显明校长(2001.9— 2009年2月)

  黄进校长(2009.2至今)

学校名师  中国政法大学拥有世界最大的法学家集团,拥有中国一流的师资,这样的优势从建校一直传承到现
  
钱端升教授


在。

  55年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一批创业者,在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双层背景下,开始了新中国政法专门教育事业的拓荒工作。正像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批教师,离开耶鲁去创办普林斯顿大学一样,这些创业者们带着他们的热情、理想和已凝练的传统,创办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这些令我们永志不忘的创业者是:钱瑞升、王铁崖、费青、吴恩裕、曾炳钧、龚祥瑞、楼邦彦、芮沐、黄觉非、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徐敦璋、汪瑄、阴法鲁、杜汝楫、朱奇武、程筱鹤、余叔通、张国华、张子培等。这些令我们后辈学人仰视的学术星宿代表着五十年代中国法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三大学科的最高水平。新诞生的北京政法学院因拥有一大批这样的名师而自始就显得与众不同。是这些大师和先哲们创造了我校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北京政法学院因此而成为新中国政治家成长的摇篮,法律家培养的基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法治昌明的骨干力量。

  1978年恢复办学之后中国政法大学更是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名师学者。教师中有像江平、陈光
  
  


中、张晋藩、李德顺、王名扬、潘汉典等造诣高深的学术大师,也有像巫昌祯、罗大华、何秉松、廉希圣、董璠舆、宁致远、曹子丹、徐杰、吴焕宁、罗典荣、杨荣新、王康、郭翔、黄道秀、杨鹤皋、张俊浩、高潮等在各自领域里独领风骚的名家,还有像方流芳、樊崇义、王牧、蔡拓、乐国安、朱勇、张桂琳、王卫国、卞建林、马怀德、朱维究、蔡定剑、王人博、郑永流、舒国滢、刘星、莫世健、米健、徐世虹、王传丽、赵相林、周忠海、赵旭东、王灿发、丛日云、郭世佑、单纯、杨帆、席涛、刘纪鹏等杰出的学科带头人,还有像刘家安、费安玲、张楚、廖美珍、张凌、夏吟兰、张树义、李曙光、崔永东、林乾、金仁淑、金雁、文兵、方尔加、孙选中、李凯林、杨阳、潘小娟、刘俊生、李立、杨玉圣、常林等在特色领域里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骨干,还有像曲新久、薛刚凌、许传玺、应星、张中秋、时建中、李建伟、李永军、龙卫球、薛虹、齐延平、王涌、于志刚、张生、宋建武、王万华等学科新秀与青年领军人物。

二、中国政法大学(1949年-1950年)  以著名法学院-朝阳大学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之一, 校长谢觉哉,副校长李达、左宗纶。
1、存在时间:  1949年11-1950年3月。
2、建校过程  1949年开始,以朝阳大学(中华民国著名法学院,建立于1912年,后改称朝阳学院)为基础筹备,1949年春,中央提出设立北平政府政法学院的动议。1949年5月2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张宗麟受命接管了座落在北平东城海运仓的国民党时期的朝阳学院。6月20日,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组建的北平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8月5日,中央决定改为设立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筹备委员会


1949年11月6日举办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朱德同志参加开学典礼。

  
  
1949年11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开学典礼


(1949年11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开学典礼,国家领导人和来宾在原朝大教室休息室前合影。前排左起为吴玉章、沈钧儒、董必武、朱德)

  开学典礼上,朱德、董必武、吴玉章、沈钧儒、史良、李木庵、徐悲鸿、茅以升等著名人士纷纷到场祝贺。朱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政法大学的任务十分重大,新中国需要大批法律人才,他勉励全体师生勤奋学习,不负重托和期望。新校的教育方针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新校主要采取大课和小课相结合、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由艾思奇讲授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谢觉哉讲授马列主义国家法律观等,还聘请了许多苏联教授讲课。
3、教学研究机构  中国政法大学设一部、二部、三部,并设新法学研究院,民主人士沈钧儒任中国新法学研究院院长。
4、校部机构及负责人  中国政法大学校部设教务处、总务处和图书馆。李达兼教务长 , 罗青任副教务长 , 陈传纲任秘书长 , 关世雄任图书馆长。第一部为轮训在职司法干部 , 陈守一任部主任。第二部为法律专修部 , 王汝琪任部主任。第三部为法律本科 , 冀贡泉任部主任 , 马纪孔任副主任。秘书长陈传纲、于烈臣。
5、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中国政法大学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以朝阳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律专修科是人大初建时设立的八大系科之一。

  
  
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时在原朝大图书馆前合影


(中国政法大学和华北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时在原朝大图书馆前合影。前排左二为成仿吾、左四为谢觉哉、左五为吴玉章)
6、与现中国政法大学并无传承关系  与现中国政法大学名称相同,但并无传承关系。

  现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合并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在北京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
7、校长、副校长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宁乡人。“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兼新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谢觉哉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达,(1890年-1966年),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1927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30年至1931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至1937年先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系主任、中国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朝阳大学教授。1938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至1949 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年-1950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1950年至1952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至1966年任武汉大学校长。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