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段氏宗亲】段姓迁徙史

[复制链接]

10

主题

0

听众

1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17
注册时间
2010-1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叶孤舟   发表于 2010-11-17 18:38: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段姓迁徙史




段氏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一是河南北部共叔段的一支;二是段干邑的段干木的一支(段干邑现已不可查);三是出自辽宁西部的鲜卑部落。


大体上来说,在姓氏的发展史上段姓应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族,源于北方,大举发展于北方,尤其是陕西、甘肃两省最旺盛。据有关资料记载,西汉文帝时有段印任北地都督,其子孙始居武威(今甘肃境内),传至十七世孙段荣,北魏时任定州、秦州刺史。短荣的八世孙段楹任大理司直。其后代世代为官,在汉至隋唐时,陕西、河南、河北、云南都有了段氏的子孙。从整体上看,段氏的分布主要在北方。


江西段姓:

江西段姓源头不只一处。就鄱阳(今波阳)平原段姓而言,人数较多的是隋末唐初段健的后裔。段健的先祖居住在河南封丘县。段健凭进士出身被委派到江西饶州府作判官。他有三个儿子:长子至纯、次子至正、三子至中。至纯迁居安徽歙县,至正迁居山西芮城,至中留居鄱阳。至中第三代以后又有子孙回河南或去山西、山东做官。至今,至中的子孙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的波阳、都昌、湖口、彭泽、乐平、余干、万年等县。也有外迁安徽、湖北、湖南、江苏等省的。


江西另有一祖,早于段健入赣,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段璜。段璜于南朝宋景和元年出任袁州(江西宜春)刺史,举家迁到袁州。终葬袁州。段姓历来是宜春的大姓。


段文昌的后裔曾在荆南、四川东南部居住过,后段文昌之子段成式任庐陵(江西吉安)刺史,因事免职,退居襄阳。其兄段成仅从官场隐退后,兄弟二人都迁居鄱阳。他们的后人与段胜添、段胜云(二人是段成式同胞弟)及其后人,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在鄱阳共修族谱,尊成式、成仅为鄱阳西湖派段氏之祖。修谱后,胜添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带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清安乡田石庄居住。在此之前,胜云在后唐光化二年(899年)要长子安福先于伯父胜添迁往泰和县清安乡。段胜云自己则是应顺元年与兄胜添一起迁往泰和的。成式的后裔段翊做过江西永新县令,是永新段氏之祖。这支段姓族人奉共叔段为始祖,比较明晰的祖源是出自武威。后来,这支段姓的子孙也有迁往湖南和湖北的。


湖北段姓:

湖北段姓主要是从江西迁去的,也有从湖南迁去的。

湖北东部段姓人数很多,他们是段至中的后裔。祖籍鄱阳,原住江西饶州荐滩村。至中公下传而至段彦宗。段彦宗就是湖北段姓第一祖。彦宗公于宋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任内官内史,后在家赋闲。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金人南侵,朝廷宣诏彦宗公守饶州。后被免职,举家外迁,率族人渡鄱阳湖过长江北行,先到安庆,后至蕲春,最后选定山水环绕,土田丰饶,民朴俗醇的英山瓦寺前定居,购买了当地吴、夏两姓田产及建屋基址,修建庐舍,艰苦创业。八世祖段伯坚因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有功,明太祖亲自赏赐锦衣玉食及禄米田,并特许庆典祭祖上演春戏。这一支段姓族人很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举人、进士几乎科科都有。有段珏、段环兄弟二人同年考中文武解元。


英山原无县治,是从罗田县分出,宋咸淳年间置英山县。明代英山县令段朝立,因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旧县衙门侧建了一座祠宇纪念他。段彦宗的后裔现在散布在除英山以外的罗田、浠水、新洲、蕲春、麻城、黄梅、黄陂、大悟等县市。另有外迁浙江、安徽、河南的。因鄂东南接近鄱阳,也不排除其他祖源。鄂南与洞庭湖接壤,石首、监利的段姓与湖南岳阳、南县、华容段姓同宗,都是段千驷的后裔。

辽西段姓:


辽西段姓源于东北辽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北向松江流域迁徙,西向内蒙古、山西迁徙,南向天津、北京、河北以及河南北部迁徙。进入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汉人杂居,逐渐定居以农业为主。加之魏孝文帝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汉族文化,到隋唐时,进入中原的鲜卑段姓已完全与中原汉民族融合。


除以上段姓分布集中的地区外,在安徽的寿县、合肥,浙江的杭州、常山,江苏的南京、金坛、句容、句曲以及福建的建宁等地都有段姓族人集居。

云南段氏:


云南段氏的发源是甘肃武威,其总根子是共叔段。最先到达云南的是魏之段延,继之是北周之段永,再继之是唐之段俭魏。他们的子孙繁衍迁徙由少到多,遍布云南。接受当地白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并进而冠之白族籍,成为白族段姓。总的说,白族段姓(史书称白族为白蛮,称白族段姓为蛮段氏,蛮是对南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不恭)遍布云南,而在云南较为集中的是大理,而在大理较为集中的是喜洲镇。

    大理国1254年被元朝灭亡。但灭亡之后,段氏依然被元朝任为大理总管。“总管”者,总管也,依然拥有较大权力,又传

12代,统治达近百年墨江段姓是大理段姓的一个分支。这里的段氏宗谱所载,是明熹宗(1621—1627年在位)末期,大理剑川的段龙生应恭顺土知州(墨江在明代属恭顺州)的邀请迁来墨江的。从此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在墨江形成了段姓的一个支派。当地段姓楹联中的“分派大理”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墨江段姓七世祖段明浩主,持族人公议,确定“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等10个字为他们的世派。在近180年的漫长岁月里,段氏子孙字派不乱。据著名学者段以德先生介绍,现在最年长的是“以”字辈,包括他自己在内,仅存三人,下五代的“之”字辈已开始生儿育女了。墨江段氏主要来自大:理,现有七个支系,人口众多,有段氏宗祠、宗谱,宗谱有七本,一个支系一本。还有来自玉溪的、石屏的,与大理段氏虽同姓不同宗,但曾于1911年经协商,统一字派,称呼统一。


段龙生被墨江段姓人尊为始祖,在这个表里是将他祖父段首德作为一世的,他是三世。据段以德先生介绍,段龙生来墨江后,生段世元,段世元生段本珍,段本珍生段光裕,龙生、世元、本珍、光裕这四代都是单传。六世祖段光裕生有七子,从此后,“明”字派即有七支。长支段明洙有四子,其炳、其(舆-八+女)、其岑、其崇。其中其崇又有子四人,即思尧、思舜、思禹、思周。其中思舜生为铭,为铭生以德,……其直系血亲立表如前面已讲,段明洙有子四人,其长子段其炳一支,较之另外三支,人口发展最快,现已进入十六世,脉络也非常清晰。

附录:

    云南墨江《段氏七修家谱》序


族之有谱,凡以教亲睦,察远近,别真伪,备遗忘也。每世必修,一节之长必录,一行之善必书。谱之为义大矣哉!稽滇志所载,蒙诏僭制,不知汉大。段氏虽相沿割据,然求经籍,受册封,颇知礼义。有宋徽宗政和七年段公正严,遣使入贡,诏封为大理国王。迄今大理、剑川,段氏子孙繁衍,其兴衰源委,必有谱牒可稽。但两地遥隔,无从咨询,姑以俟后人之详察耳。我高祖龙生公,移居他郎(即墨江),因屡遭兵火,家乘无传。祖本珍公,所为深长太息也。祖自幼乐施好善不倦,而家贫无资,遂以簿书糊口,及顶吏进京,考职候补经历,旋以年耄,累征不就。吾父光裕公,性至孝,祖母陈氏病,割股救焉。历事继祖母三人,不异所生,其事吾祖也。每岁终以十金寿。左右就养无方,务得其欢心而后已。雍正壬子,夷逆之变,奉上宪委,往定南里招安,不避艰险,辛苦备尝,为所全活者万余家。平定后,经营家政,光大门庭,俾浩兄弟文成武就,入校庠而食廪禄,列铨选而贡朝廷。皆其积善成德栉风沐雨之遗也。故列世谱详注于后,而昭穆井然。公议十字派附录于此(明其思为以宗守芳尚之),他日子孙览谱,睹昭穆井然,遵派而论,不失式相好、勿相尤,笃一本之亲,广九族之爱,继往开来,于以拔巍科,掇高第,又其僭德之光,久而自发者乎。失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我祖宗代有盛德,宜享其隆。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此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无疑者。但须贵而能下,富而好仁。仲叔季弟分多润寡,不以途人待之。斯不负段氏忠厚传家之遗愿,而有以答吾祖宗之灵于在天矣。


      嘉庆二十年乙亥长至日手重修后裔明浩沐


湖南段姓:

湖南段姓起于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早期的集居地在湘中新化县和湘南耒阳县,后洞庭湖平原也迁来一支段姓族人。这三支段姓都是来自江西,与唐代成式同宗族。


河南段氏:

1、南移与东迁: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春秋战国时代,也即共叔段的时代,共叔段的子孙为了逃难,向东一般逃到开封、封丘、通许一线就定居下来,谋求生存发展。

    第二步就是经历若干年以后,如遇“黄泛”时期或“靖难”发生后的南移或继续东迁

(关于南移,除战乱原因外,还有南宋以后因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带来的人口南移,但这种南移是逐步的和缓慢的)。继续东迁,最远的莫过于到江苏金坛、溧阳、宜兴、句容、丰县一带。据金坛段氏宗谱记载,段百三是金坛段氏的始祖,到段玉裁时,已经历了600多年。“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灭亡。南宋皇帝赵构把都城由开封迁到临安。“靖康之难”造成了河南段氏的又一次大逃亡。道光年间,河南迁去金坛、常州、溧阳、丹阳、武进、宜兴一带的段姓原不过20来户,有的行医,有的教书,有的种地养蚕,经过100余年的奋斗发展,耕读传家,几近百户了,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如段玉裁,即是其中的代表。


2、西迁:共叔段的子孙为避难,有一部分西去。从潼关西向,一路经过长安、扶风、陇县、天水、兰州,直至武威、张掖、敦煌。居武威者,竟成郡望。共叔段的子孙到武威后的第——世祖是谁,现已无从查考。

    3、说河南段氏的回迁。河南段氏迁出后又回迁,在东向、南向都有,江西波阳段至中之二子则六之携家返河南封丘

(则二、则八两家依然留在波阳或都昌),湖北郧阳段穆之携家返河南新郑。甘肃武威、张掖、天水段氏的回迁,产生了影响。段秀实本甘肃姑臧(武威)人,因曾祖段师濬,任陇州刺史,举家搬陕西千阳而入籍千阳,并成为千阳大族的;段邛的19世孙段纷,任后魏晋兴太守,而举家搬住山西稷山,使稷山出现了段姓大户;段纷的五世孙段偃师,为唐太子家令,徙居山东齐州临淄(属河南道),使临淄出现了段志玄、段文昌、段成式这样的文武名人。段志玄之孙段怀本,任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又徙居河南中牟,使段氏又成为中牟大姓,等等。或迁陕西,或迁山西,或迁山东,或迁河南,但根子都在甘肃武威等地。

    当年河南段氏西去武威,现在武威段氏东向,是一种回迁。东汉中期,还有一支武威段姓人流入四川成都一带。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18:47 , Processed in 0.18703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