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无锡是江苏刺绣的重要产地之一。
无锡地处锦绣江南、太湖之滨,风光秀丽、人文荟萃。
无锡的刺绣艺术“简称锡绣”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记载的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一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的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469年,由此可知,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周太王之长子泰伯南来无锡梅村建都时就已经流传着刺绣技艺。
又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制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的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等。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号步珊,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1821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她还在书中写道:“昔年春日,舟过梁溪,斜照满山,风光成彩”。回家后,立即用“退红绒(浅红劈绒)参以牙色(似浅朱而略带微红),绣成遥山一桁“,只见“山椒新绿成林,溪中碧水鳞次”,连她自己也“顿觉耳目一新”,惊呼:“此画家所未到也”。这一段充满抒情意味的描述,表达了丁佩对无锡秀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出无锡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对艺术家的孕育作用。丁佩的刺绣传世作品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但根据《绣谱》中对其自身绣作的分析,可知她的作品不是一般的实用绣,而是格调高雅的观赏绣。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硃墨、铅黄。”“取材极约、而用甚广”,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