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中国传统民间木版画繁多的品类中,有一种称作“纸马”的木版印刷纸质神像。
纸马也称“甲马”,“神马”,始于唐代。清代王棠《知新录》说:“唐玄宗渎于鬼神,王玙以褚为币,今俗用纸马以祀鬼神。”又据赵翼《陔余丛考》记:“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以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两宋时期,纸马在民间用于祭祀已很普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与主顾。”说明当时在城市里已有专门印刷和出售纸马的纸马铺。元末明初记述开封都市生活的《如梦录》载:“仅纸马铺便有十几家,多是同香烛等兼卖。”纸马有两种,一种用于祭祀焚化,另一种用于屋内外张贴供奉,多是用木版印制的。追根溯源,带有浓厚原始宗教信仰色彩的纸马可说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源头之一。。
明清以来,江苏木版印刷业兴起。明代洪武年间,南京国子监大规模地集中了江南各地的宋元书版,许多技术工人随之而来,南京因此成为东南的雕版中心。嘉靖时期,因小说戏曲的大量刊印,雕版业的规模和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苏州、无锡还出现了铜活字印书,常州人用铅活字印书。其中无锡望族安国(号桂坡)所印书籍皆以“桂坡馆”命名,名重一时。书版刻印也带动了民间其他雕版印刷品的普及,无锡纸马便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脱颖而出,名扬京都。清人潘荣陛所撰《帝都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记道:“门神来无锡”,即可以为证。
无锡纸马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佛、道二教和民间传说中招财赐福、驱病除灾的神仙菩萨,以及人世间各行各业被神化了的祖师,如玉皇大帝、张天师、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灶神、财神、土地、福禄寿、关公、钟馗、姜太公、鲁班、陆羽、文曲星¨¨¨名目繁多,难以尽数。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张道一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在无锡调查时,收集到的纸马就有800余种之多,最常用的约30余种。每逢节庆或祭祀时焚化和供奉纸马,在中国民间十分普遍,但在近代无锡民俗中,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这就是“请路头”。所谓“路头”,无锡人亦称“五路财神”,“路头菩萨”。其来历,据《无锡县志》载:“神姓何名五路,明末御寇死。因祀之”。何五路是明代无锡抗倭护城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英雄,百姓把他当作武财神供奉。明末以后,无锡民间习俗正月初五商铺新春开市,第一件事便是“请路头”(迎财神),祈求开市大吉,财源滚滚。清人顾铁卿《清嘉录·竹枝词》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请路头”的民俗仪式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供奉祭祀印有“路头菩萨”的纸马。非但迎财神要“请路头”,而且逢时过节。婚丧诸事也要“请路头”。即便民间发生纠纷。过错方也得以“请路头”的方式向对方致歉谢罪。此外,过年时的送迎“灶神”(无锡人称“灶家菩萨”或“灶家老爷”)要用纸马;祭祀佛教菩萨和道教神仙时要用纸马;供奉各业祖师时也要用纸马¨¨¨。这样,纸马在当时无锡的社会生活中应用就十分广泛,销售量很大。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场合,无锡人应用的纸马在质地、规格上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祭祀时专供焚化用的纸马,纸质比较粗糙轻薄,多用墨线单色印制,人物形象也比较简单,无锡人俗称“印不清的亡人马”,这在无锡纸马中等级最低,也最普及。用于“请路头”或祭祀供奉神道、祖师的纸马,常印刷在彩色有光纸上,并加以彩绘。这种纸马的纸质较为厚实,可以折卷成长柱形,内盛锡箔折成的元宝或冥钱,加以焚化。也有将纸马折成长条状,长期供奉的。这类纸马的主顾以商铺及小康人家居多。还有一些做工特别精致的纸马,专供富商和豪门用,其中一套被称为“五路大神”,由“利市仙官”、“五路大神”、“赵公元帅”、“增福财神”、“招财童子”五张纸马组成,无论刻工、彩绘、纸质,都非一般纸马可比攀,价格当然也很高昂。
社会需求使无锡的纸马店铺数量日渐增多,后来成为纸扎行业。民国初年《无锡概览》记载:当时无锡的纸扎业已有严长兴、新长兴、陈德大等店铺。1918年后,无锡东西南北四城门都有了纸马(纸扎)店铺,并成立了纸扎同业公会,供奉唐代画圣吴道子为祖师。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拥有纸扎(纸马)店铺42家,城中大市桥有陶元茂、章震丰,东大街有振丰盛,北门外坛头弄有林恒源、老天生,南门外黄泥桥有刘元盛、章恒昌,周山浜有正茂盛、许恒茂,西门棚下街有钱裕兴、永大昌、钱裕成等知名铺号。随着社会变迁,1958年前后,无锡纸马业日渐消亡。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