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氏宗亲】闲访姚氏旧居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听众

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2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1-26
注册时间
2010-11-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半岛铁盒   发表于 2010-11-26 12:09: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闲访姚氏旧居


     读初中时,姚文元作为“四人帮”之一被揪了出来,那时知道姚文员是诸暨人,也算是同乡,颇有点阿Q式的骄傲与失落。上了大学,现代文学老师大讲特讲五四新文学运动,才知道姚文元还有这么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怎么也绕不过去的爸爸。工作之后,闲读叶永烈先生的《姚氏父子》,叶先生把姚氏父子的根底挖了一通,便觉得生活在诸暨没有到过姚氏故乡——姚公埠村实在是一件憾事。
   立春过后,天渐渐地暖和起来,中午时分,三角广场上坐满了晒太阳的男人和女人。
  在微风和初阳里,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开往姚公埠的中巴车。尽管道路狭窄,但大多比较平直,行人和来往车辆稀少,司机加大油门,快速飞跑,车窗外不时闪过一片片沉睡在暧冬被卧里还来不及苏醒的稻田和那时断时续沿公路撒开的一幢幢黄砖楼房。一路疯疯癫癫,不到一小时便停在浦阳江的大堤上。
  下了车,放眼望去,一座新造的大桥横卧在浦阳江上,桥的那头一带灰暗的村落沿江排开,不见高楼大厦,也很难寻见有一些气派的新房,可以想见,这里的生活水平处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一路行走一路打听,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也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对姚文元这个名子并不陌生,但在他们回答时眼光中分明包含着一种陌生与惊奇的成分,一个身穿紫红色毛线衣的中年妇女还欣喜地问我,是不是又要改朝换代了,姚文元是不是又要上台了,真让人啼笑皆非。我只得如实告诉她,“四人帮”永远是人民的罪人,永远不可能“翻身”,我只不过尽一个了解“故事”的同乡人之责来看看他们的旧屋。
  走到姚蓬子出生的小四合院附近,四五个老人在一片空地里闲聊着,暧熔融的阳光洒在他们苍老的脸上。他们很热情地指给我姚氏旧屋,并说,现在的姚氏旧屋与过去已很不一样了,拆的拆,改的改。我拐进仄仄的弄堂,踏上四五级台阶,走进了这个曾经出生过颇具文学天赋曾经显赫一时的上海滩红人的旧宅,一种凄寒之情不禁涌上心头。粉墙黑瓦的木结构房屋,几近颓废。一扇对开大门横插着长满铁锈的门锁,门楣上钉着蓝底铁皮上赫然印着“上村201”的字样,整座房子只有这点是新而清晰的。透过破败的窗户往里看,阴暗的屋子里尽是些杂乱堆放的家什,只从比一般人家宽得多的楼梯可以看出房子的主人曾经过着好于当时村中大多数人的生活。我拿出相机,迅速拍下这座破落房屋的大门和那门楣上的门牌。这时,一阵呻吟从旧屋的左边传了过来,顺着声音一看,只见一个穿着草绿色棉大衣的身子木木地背对着我。我心里头一阵激灵,赶紧走出这座破落、冷清而带有点阴森的姚氏旧宅。
  出了姚氏旧宅,转了个弯,不经意间瞥见一座颇具规模的砖雕台门。心想,姚氏旧宅如果同这座台门相比,未免太寒碜了。当时姚蓬子的父亲最多只是个姚公埠村的小地主,在姚公埠几百户人家中也只能处于中上的地位,但却能培养出一个北大学子,不管这人后来成为什么货色,单就这一点就不简单了,不得不让人佩服。
  回来走过姚公埠大桥,在江堤上又拍了两张照片:一张姚公埠村全景,一张姚公埠大桥特写。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2 14:32 , Processed in 0.231445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