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086 | 回复0 | 2010-11-27 14: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属三所重点大学之一,是一所以人文学科见长,教师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为特色,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学校创立于1954年,现有2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9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本科专业。在校本专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各类留学生2000余人。

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行政楼

简称:上海师大或上师大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详图

英文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SHNU

  成立时间:1954年10月16日

  学校官方论坛:(学思湖畔)

  学校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徐汇);奉炮路553号(奉贤);西江湾路574号(虹口)。

  现任校领导:党委书记 周鸿刚 ;校长 李进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全日制本专科生23587人,研究生3356人,留学生2000余人,夜大学学生14532人。

学校历史  
  
1956年主教学楼(现西部一教)

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位于上海虹口区西体育会路(现中山北一路)441号。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

  1955年8月18日,学校即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现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实有图书67798册。迁来桂林路新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制。人们形象地比喻:“一只小母鸡生下两个大鸡蛋”。从此,上海地方培养起大学本科师范生,这是本市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暑假后,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是文理分科的两所学院,两院本、专科兼设。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上海师范学院。她是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

  1978年8月,上海师范学院复建,并且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共设立25个硕士招生、专业。1978年复校初为101万册(包括外文图书7.3万册)。

  1984年,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94年10月,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

  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校训和校训释疑:  上海师范大学校训: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厚德

  “厚德”一词,源出于《易经》。《易·坤》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把“厚”和“德”联系在一起,谓“厚”“德”者可以“载”。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才能承载天下的重任,担负起宏大的事业。这里的“厚”字,是使动词,与“德”搭配,有“使道德充裕、厚实”的意思。古人非常重视“德”,他们把“德”,看成是和天地乾坤一样的大事情。我们今天提倡“文明修身”,“德”,就是其中的核心内涵。这里的“德”,包含了许多内容,包括“诚”、“信”、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品格、志向、趣味等等。大学承担着培养全社会精英“芯片”的重要任务,所以,特别要强调一个“德”字。做人,离不开“德”;身正为师,德高望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厚”与“德”都应该视为“修身”最重要的一环。

  博学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博学”,古人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我们“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学校地理位置:  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西南片,北邻桂林公园和康健园,南面上海火车站南站,占地700亩,交通便利,地段繁华,风景优美;

  奉贤校区位于上海市奉贤海湾镇大学城,北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西邻华东理工大学,南面海湾镇和碧海金沙旅游度假区,占地1800亩。

  
  
徐汇校区第一教学大楼

  
奉贤校区图书馆



学校定位  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能级社会服务和高品位文化传播的基地,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文理工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并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发挥师范大学文理科的学科优势,秉承技术师范学院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历史传统,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努力把学校办成文、理、工协调发展,贯穿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

  形成和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格局,稳定本科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建成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留学生、继续教育学生培养合理结构的,对上海区域发展有重要贡献率的“国际化、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倾力保持文科优势,快速提升理工科实力和整体水平,凸现教师教育学科特色,强化艺术教育和旅游教育。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和建设专业,新增专业数主要用于社会发展急需、体现学校特色和错位竞争优势的目录外专业,对社会需求不大的长线专业实施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教学机构:  人文与传播学院 教育学院 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哲学学院 外国语学院 商学院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金融学院 对外汉语学院 旅游学院 女子文化学院 数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进修学院 行知艺术学院 青年学院

  
  
徐汇校区外国语学院

  
徐汇校区金融学院


本科专业:提前录取批次  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汉语言文学(师范) 历史学(师范) 英语(师范) 教育技术学(师范) 学前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师范)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数学(师范) 物理学(师范) 化学(师范) 生物科学(师范) 科学教育 地理学(师范) 计算机科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第一批本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 古典文献学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环境科学
艺术和体育类专业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交响乐团)、录音艺术、舞蹈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油画) 雕塑 绘画(书法)戏剧影视文学、摄影
第二批本科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含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经济学类(含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保险)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电气信息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资产评估)

  地理科学类

  哲学 英语 日语 法语 编辑出版学 社会工作 档案学 文化产业管理 公共关系学 理 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统计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园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汽车服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经济学 物业管理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第三批专科专业  青少年工作与管理 社会工作 心理咨询 证券与期货 文秘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博士后流动站:6个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哲学 数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博士学位授予点:22个

  哲学:中国哲学

  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世界史

  理学:计算数学

  工学:环境科学

  硕士学位授予点:93个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宗教学 科学技术哲学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法学:法学理论 法律史 政治学理论 中外政治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共党史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外交学 民俗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 比较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文学: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音乐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历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历史地理学 历史文献学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理学: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论 理论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天体物理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植物学 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工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应用化学 工业催化 环境科学

  管理学: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学术研究基本情况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文苑楼

国家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稀土功能;

  学术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中学数学》 《旅游科学》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总面积2500余亩,其中徐汇校区占地500余亩(不包括教师公寓),奉贤校区占地1800余亩。拥有徐汇和奉贤2个中心图书馆,占地32000余平方米,馆藏总量330余万册,拥有77个中外电子数据库和4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资料库。2009年6月,我校图书馆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校固定资产总值近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85亿元。

2008年~2020年发展目标  2008~2020年整体建设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求的、居国内高校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70位、师范类院校前10位。

2008年~2014年发展规划1、人才培养  本科专业增至85个左右,本科生压缩到20000人左右。研究生达到5000人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到4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4500人左右。继续教育类学生15000人左右。
2、科学研究  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40项左右。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200项左右。“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长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前沿杂志的论文数每年增长20%。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5-10部,培育对上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项。争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以上。
3、学科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新建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8个左右;新建25个左右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使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达到50个左右;新建3~5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总数达到8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以上,使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总数超过20个,新建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个,使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总数达到120个,同时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争取再获得1~2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2~4个教育部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力争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建设1~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0个左右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左右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形成若干个上海领先、国内先进、国际上有影响的优势学科。

校园掌故学思湖  
  
徐汇校区东部学思湖

“学思湖”应该是师大最有名的地方了吧!这是个坐落在东部校区的环形小湖,湖水明媚可人,湖畔种满青青杨柳,依依柳条下的石凳上,常见学子或捧读书本,或掩卷沉思,或闲聊散心,还有老人临湖垂钓,愿者上钩。湖中有座迷你型小岛,“学思桥”和“成蹊桥”就是小岛和陆地的连接线。岛上郁郁葱葱,多种四季长青的树木长势良好,枝繁叶茂,还有些不知名的花儿,也是开得摇曳多姿,欣欣向荣。岛中央有一假山,假山中央瀑布下有一碧潭,一池春水碧波荡漾;一块草坪因为树立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塑像而被称作“行知园”,天气晴好时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学生结伴在草地上嬉戏,或坐或躺,有着说不出的舒畅;园中有一红柱绿檐黑瓦仿古小亭,名为“茂如”(取自上海师院第一任校长廖世承的字号),小巧沉静,可让来往行人小做休憩,享受静谧时光;而湖畔高高低低排列不一的石块则最适合晨读的学生静心学习。

  其实,若是论起大小规模,学思湖可能比不上公园里的游湖,但是,对于浪漫的师大人来说,这一弯湖水给校园增添了无限诗意,也可谓“水碧山青宜入画,游人欣赏愿勾留”。想来,应该没有哪个师大人不曾在学思湖畔逗留欣赏过,更不用说“学思湖畔BBS”借助网络力量将这泓湖水挥洒到校外,影响颇广。而且,这“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学思湖虽不若学校年长,但也伴师大人走过了二十余春秋年华。

  1958年秋上海师范学院成立之后,占地164亩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该校,其中就包括学思湖的雏形。原本的小湖四周是土坝,一下起雨来很是脏乱,湖上有一个小竹桥,也甚为破烂。1981年,学校为迎接30年校庆,决定将这弯小湖彻底改造一番。当时基建处接到此任务之后,几经挑选,将建造任务承包给“自古出石匠”的浙江温岭的一个工程单位,当时优于石工队颇有名气。据当时在基建处供职的杨登先老先生回忆说,首先改造的是湖坝,为保质量,基建处还专程赴苏州买石料。从苏州到上海,整个湖坝的石料都是用一种比小舢板稍大点的小船一批批运来的,现在想来还真是个不小的工程,不过好在当时物价较低,石料费加运费才花了不到20万。其次便是在湖上造桥了。当时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造桥图纸,仅向工程队表达了高度、长度等意向,具体桥形是由温岭工程队的建筑师绘制的。工程队根据温岭古桥的特色,让石匠在家乡将石料凿成栏杆、石板运来上海,建筑工人们只需根据桥形“安装”,两座石桥便完成了。再来就是清理湖水,其实这弯小湖并非死水,校外桂林路上的澳塘江就是其源头,当时还有一条河道连接。为了美观和卫生,学校在改造的时候特意将河道填了,以闸门和水管取代之。这样一来,不论外面的河水是涨还是落,闸门都可以保持湖水的水位。

  湖水变清了,堤坝围好了,小桥也建起来了,初具规模的小湖总该有个名字,于是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桥梁名。征集活动反响强烈,一时间投稿者甚多,千挑万选后,“学思”和“成蹊”两名脱颖而出,一举中的。

  
  
徐汇校区东部学思桥

“学思桥”是当时上海师院副院长张波取的。张老先生称,这个名字是论语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缩写,虽简单但内涵丰富。一来,学校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学生应该以学习为本,学思结合、学问结合,通过自省来提高自身素质;二来,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孔子,其实也是古代教育经验的结晶,师范生更应该优学优思、越学越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故“学思”与我校校训“厚德、博学、求实、笃行”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学思”二字寓意深远,因此它不仅成为桥名,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新改造完成的湖名。

  “成蹊桥”则由当时中文系77级学生蒋近朱提名。蒋近朱提名“成蹊”的理由有二:理由一,河上本无路,有桥便成蹊(小路);理由二,师大育人才,桃李满天下。《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太史公曰:“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两个理由简洁明了,但是却甚为巧妙的涵盖了桥梁的功用和师范院校的意义,让评选者眼前一亮。

  之后的两年里,学校继续不断完善学思湖,邀请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黄若舟题写桥名,植树、盖亭子、造假山,并于学校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之际,特意到北京塑造了一尊由汉白玉雕刻的陶行知塑像。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湖里养鱼,据说那时候每年年末放水清湖时,总能打捞上千斤的鱼,那段时间食堂的伙食应该改善了不少吧。到学校30年校庆之时,学思湖已经被修葺一新,湖水清清,杨柳依依,颇有些“小桥处处随人意,自有泉声伴鸟啼”之感,也渐渐成为上师大的标志之一。

  毕业的校友似乎总爱忆起她,因为她是青春岁月中的一抹绿色,明亮跳动;年轻的学子们似乎总爱接近她,因为她是躁动情绪中的一缕清风,沁人心脾。这弯湖水、这片垂柳、这抹香气,曾安抚过多少师大人的心灵,又要迎接多少师大人的欢笑,曾走过的足迹、将留下的回忆,都凝结在学思湖畔。学思湖之于上师大……
校园(徐汇校区)路名释义  
  
徐汇校区学思西路

一个大学的路名非常重要,它 不仅提示我们要去的方向,要走的道路,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天天和我们见面,与我们相处。就像栽在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和花草一样,是活的生命,是学校风景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整体风貌和学校精神的体现,年年月月,每时每刻,怎可一日无此君?

  经过大家的努力,上海师大所有的道路终于有了自己的冠名。在命名的时候,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东西部校区的路名要有所区分;二是,大多数路名,是有文化底蕴的成词,是与传统文化精神有联系,与学校有关的;三是,大多数路名,要有确定性和不可改易性;四是,最好一条路名有“望文生义性”,能引起人合理的联想。

  我们学校的格局,东部文科比较集中。所以,所有的路名,我都以“文”字起头;西部理科比较集中,而我们学校又是一个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以西部的路名,大多以“学”字起头,这是大体上的划分。

  每条路都有文化意蕴:如原有的“学思路”,出于《论语》。《论语》里孔子的第一句话是就:“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政》篇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如新命名的“学政路”,“学政”,出于《周礼•春宫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指学校的教育行政;宋代太学的教官也称“学政”。因为这条路上有我们学校的行政办公大楼;“学政”,也可以理解为学校行政所在地。此外,如“学馆路”、“学理路”、“学舍路”、“学勤路”等等,都有出处,并令人联想起这条路上有图书馆、有数理信息学院、有学生宿舍和后勤医院等等。东部除了“文苑路”等以外,还有以道路特征命名的“沿河路”、“环湖西路”、“环湖南路”、“环湖东路”、“环湖北路”,不仅有不可改易性和不可替换性,而且,一个学校里有这么多水景路,也提升了学校风景的档次,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

  当新路牌清新、脱俗地站在路边以后,学校就会多了一张张新面孔,发了许多新名片,有了崭新的面貌和气象。所有的路牌,都会忠心耿耿地为我们站岗,每天陪伴我们,指示我们去读书,去工作,去歌唱。

大学排名  根据武书连《2009年中国大学评价》,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6位,师范类高校中位居第10位,上海高校排名中位居第9位。

  (以上数据截至2009年6月20日)

  根据武书连《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上海师范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95位。

  在2010年5月12日公布的年度QS世界亚洲大学排名中,有41所中国大学进入亚洲前200强,其中上海师范大学从去年的201位上升到181位。

近年上海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288512468--399本科提前批2009471499477--151本科一批2009429477463--567本科二批2008419527461--489本科提前批2008471498478--155本科一批2008429488463--900本科二批2008429488463--900本科二、三批2007465512475--119本科一批2007433512464--559本科提前批2007424492458--1014本科二批2007420492458--1015本科二、三批2006490528501--117本科一批2006455526489--539本科提前批2006450518476--913本科二批2006445518476--915本科二、三批2005443536479--492本科提前批2005389514473--875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