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上海】上海水产大学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上海】上海水产大学
[复制链接]
1248
|
0
|
2010-11-27 14: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上海海洋大学,英文名称: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原名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3月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源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成立,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院校,2000年起改为由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
学校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部属高校,2000年起由农业部划转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学校校训是:勤朴忠实。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施齐备。拥有教育部水产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源库和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农业部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拥有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水产养殖E-研究院、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实验室,如中美(SHO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淡水渔加工利用研究室等;学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下设数字海洋研究生所、海洋药物系统及神经科学研究所、海洋药物与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研究所,海洋渔业遥感GIS技术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实验室、中美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海洋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还建有农业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国鱼文化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及中国鱼文化博物馆,拥有国内外闻名的鱼类研究室、标本室和亚洲最大的专业鲸馆,同时学校在全国各地有50多个教学实践基地。图书馆藏有以水产、海洋、食品为特色的图书、电子书籍260多万册。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并建设了为我国水产行业服务的“中国水产网”网站平台。由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海洋大学学报》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水产学报》获第一、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学校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挂靠单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优势学科明显。拥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及留学生教育。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8个领域授权点,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和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目前,拥有普通本专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近1800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近80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名。学校拥有以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首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领军人才、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教学名师以及中青年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
    “十一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有50余项,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有90余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成果奖40多项,获省部级奖50多项,取得专利30多项。我校在环境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育种、食品加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产养殖、农业经济与管理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与境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聘请了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闵惠芬,指挥家曹丁,作曲家陈钢等一批艺术家为我校艺术兼职教授;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新时期的学校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1]
临港新校区: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 邮编:201306
军工路校区: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318号 邮编:200090
民星路校区:上海市杨浦区民星路435号 邮编:200433
校训释义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
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校训“
勤朴忠实
”源于吴淞时期。
据1915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水大的前身)第一刊,1914年2月8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首任校长张鏐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
(1)勤勉;
(2)造成诚朴之校风;
(3)戒浮嚣;
(4)勿空谈国事;
(5)当自食其力。
上述教导可以理解成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日后校训“勤朴忠实”提出的初衷与基础。
1914年9月1日,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将“勤朴忠实”四字确定为校训。
由于学校几经迁徙,很多文件被毁、丢失,和校训“勤朴忠实”相关的文件同样也难以寻觅。 因此,根据学校发展上的需要,1996年11月15日,校党委发文将“
团结、敬业、求实、创新
”确定为我校校训。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对校史研究,越来越多的校史资料被挖掘出来,包括校训的有关资料也被披露出来。2002年6月,学校在学海路校区在小河旁设“勤朴忠实——1912”,但没有正式恢复“勤朴忠实”作为校训。
直至2004年2月19日,上海海洋大学时任党委书记叶骏同志在校报上以笔名“千里”发表评论员文章“
求真务实与勤朴忠实
”,阐述老校训精神,倡导“再行恢复”老校训,在广大师生员工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叶骏同志指出,“勤,就是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反对怠惰。“业精于勤,荒于嬉”。惟有勤奋,才能不断进步。朴,就是质朴,做人求真,多做少说,反对奢华。“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惟有求真,才能更有成效。忠,就是忠诚,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反对虚假。“天下为公,社稷为重”。惟有忠诚,才能众志成城。实,就是求实,重视实践,讲求实效,反对空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惟有务实,才能心想事成。
叶骏书记的文章在上海海洋大学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随后,校党委宣传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向党委作了汇报。
2004年7月,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正式恢复“勤朴忠实”作为校训。
学校历史
历史沿革
1912-1927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1927-1928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
1928-1930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
1930-1937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1937-1947 抗战停办
1947-1951 上海市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1951-1952 上海水产专科学校
1952-1972 上海水产学院
1972-1979 厦门水产学院
1979-1985 上海水产学院
1985-2008 上海水产大学
2008至今 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领导
现任校领导
现任党委书记:虞丽娟
副书记:吴嘉敏 黄晞建
现任校长:潘迎捷
副校长:黄晞建 黄硕琳 封金章 程裕东
历任校领导
历任校长部分
张镠 1912-1925任校长
侯朝海 1925-1929任校长
冯立民 1929-1934任校长
张楚青 1934-1937任校长
侯朝海 1947-1948任校长
侯朝海 1949-1951任代校长
方原 1951-1952任校长
方原 1952-1953任院长
王文锐 1953-1957任副院长主持工作
朱元鼎 1957-1967任院长
朱元鼎 1981-1983任院长
孟庆闻 1983-1985任院长
朱元鼎 1983-1985任名誉院长
乐美龙 1985-1994任校长
朱元鼎 1985-1986任名誉校长
陈坚 1994-1996任校长
周应祺 1996-2004任校长
潘迎捷 现任校长
历任书记部分
杨文 1952.4-1953.2
王文锐 1953.2-1957.1
胡友庭 1957.7-1967.1
刘忠 1972.9-1979.8
范纬青 1979.8-1981.12
胡友庭 1983.5-1986.4
陈坚 1986.4-1994.3
林樟杰 1994.3-2000.2
叶骏 2000.2—2010.6
科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目前已拥有水产学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水生生物学、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贮藏及加工工程、渔业资源、产业经济学、制冷及低温工程、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临床兽医学、机械设计及理论、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应用化学、渔业经济与管理、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环境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渔业环境保护与治理等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五个学科门类,可授予农学、理学、工学博士学位和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学位。同时学校是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农业推广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国家重点学科
水产养殖
“水产”(涵盖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农业部重点学科
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
“水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组织机构
院系设置
水产与生命学院、食品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学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爱恩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管理机构
校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人事处 教务处 (高教研究室、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研究生部 科技处 学生处 保卫处 纪监审办公室(监察室、审计室) 财务与资产管理处 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办公室 后勤管理处 基建处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临)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资产经营公司
直属部门
图书馆 现代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 学报编辑部 后勤服务中心 (与上海高后中心共管)
编辑本段
学院介绍
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产与生命学院是在原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水产养殖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现有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等三大学科。建有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动植物病原库、农业部水产动物营养与环境研究中心、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水产养殖学研究院以及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教授28人,副教授27人,研究生导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在读博士8人。设有水产养殖博士后流动站1个,水产养殖、水生生物学2个博士点,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临床兽医学、动物遗传育种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8个硕士点;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学、海洋生物学等本科专业8个,已经形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水产养殖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农业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2005年被授予上海市优势学科。养殖水化学、水生生物学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鱼类学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包括国际合作、863、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然科学基金、948、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上海市农委重大重点、上海市教委重点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在研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等一批荣誉称号。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其中李思发教授成功选育了上海市第一个鱼类优良品种团头鲂“浦江一号”,2002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朱学宝教授、谭洪新教授等共同承担的“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李思发教授主持的另一科技成果“从吉富到新吉富——尼罗罗非鱼种质创新与应用”荣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李思发教授经过前后12年创新研究产生的“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新一代品种,也是我国引进水产生物中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选育良种。 学院在九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在发展我校水产养殖及相关学科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正活跃在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海洋生物学科的学术前沿,为把我院率先建成高水平特色学院努力拼搏。
食品学院
1986年改名为食品科学技术系,1993年成立食品学院,担负着培养(水产)食品加工行业、制冷与低温行业、暖通空调行业等高级工程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的任务。目前,全院有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博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制冷及低温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食品工程硕士点,七个本科专业及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工程方向)、包装工程等)。
全院现有102名教职员工,其中18名教授、26名副教授、48名博士,在校本科 生204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19名。全院现有四个学科、三个重点实验室、 四个中心和一个研究所,即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化学学科;化学中心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制冷中心实验室;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日合作水产品加工利用研究中心、食品学院富煌巢湖三珍食品研究开发中心、天然制剂生物活性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制药研究所。多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有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瑞典、爱尔兰、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俄罗斯等国家以及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国内相关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生物与食品学科专家、学者数百余人次来院访问、讲学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人才培训,并充分利用外部的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业已聘请了数十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本学科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与申报课题等。
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是在原水产学院捕捞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特色学院。设有海洋渔业系、渔业资源系、海洋环境系和海洋信息工程系,建有远洋渔业研究所、渔业遥感与信息研究中心、中美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创新平台、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全球海上搜救和安全系统(GMDSS)模拟等特色科研平台、实验室和培训设施,拥有中国渔业协会远洋渔业分会鱿钓技术组、金枪鱼技术组、大型中层拖网等全国性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
现有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上海市教委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创新平台和1个上海市教育高地;有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其中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涉海类专业所属捕捞学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在职教工55名,教授14名,副教授10名。享有国家政府津贴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成员2名,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上海市科委启明星1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2人。
海洋学院为为我国海洋渔业的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高级专业人才,为捕捞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捕捞学科在国内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第一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我国远洋渔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我校的捕捞学科与之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海洋渔业专业教学改革,曾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01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建设,目前,我校捕捞学科为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渔具渔法以及远洋渔业系统集成等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前身为上海水产大学渔业经济管理系。1984年, 渔业经济管理系以上海水产大学渔业经济教研室和中央干部管理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分院为基础组建而成,其间曾更名为经济贸易学院,2006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已经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教育体系,设有渔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一个,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和渔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农业区域经济学等1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食品经济管理7个本科专业。2007年,在校本科学生2375名,硕士研究生50名,博士学位研究生4名。学院还设有资源与环境经济、都市渔业与鱼文化以及国际贸易与食品流通等研究所并承担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管理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学研究人员55名,教授10名,副教授16名。同时,聘请了3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任兼职教授。已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团结奋进的教师群体。
信息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始建于1996年,现有3系、3部和2个中心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1个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等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人数9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研究生导师12人。
工程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是在原水产学院渔机科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统特色学院。 工程学院是海洋大学整体实力雄厚的学院之一,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综合素质好的优秀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工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硕士生导师12人,有博士学位的14人,有硕士学位的17人。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机电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综合实验中心等机构,其中机电工程系由机电工程、基础教学、轮机工程三个教研室组成,工业工程系下设工业工程教研室,电气工程系下设电工电子和电气自动化教研室。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三个本科专业,轮机工程专科专业,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海洋科技,成立了渔业节能研究所、生物机电工程中心、机电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 工程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较宽的研究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现代制造技术、物流装备及技术、现代农业和渔业装备及相关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CAD/CAE/CAM/PDM、电子与电气工程技术等。以上研究方向依托生命、海洋、食品和渔业经济、渔业管理等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不仅对具有我校特色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学院、食品学院等相关专业、学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工程学科的发展也可借助我校相关学院的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使学科发展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通过跨学科联合设置本科专业,使我校可能出现新专业或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学科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的研究。主要任务是将传统的机械工程装备实现自动化,并且应用到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机械,环保处理系统(水)的革新、开发研究等工作。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科主要是对自动控制原理、数字控制、机械工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主要是对机械进行功能综合并定量描述;以及控制其性能的基础技术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多种知识、信息注入设计、加工成机械制造系统能接受的信息并输入机械制造系统。
人文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设三部、一系、一所。即社会科学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文学艺术教学部,行政管理系和公共管理研究所。学院承担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和文学艺术三大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有上海市重点课程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两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七门。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39%,教师中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占75%以上。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近期还将引进在我国学术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人才。学院有行政管理1个本科专业和文秘高职专业,共有学生800多人。学院与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和交流活动。学院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科研力量强。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了近200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或参编教材40余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它研究项目50多项;获得省市级研究成果奖10余项。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学院,现有英语、日语和韩语3个本科专业,设有英语系、日语系、韩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外国语言研究中心、翻译与词典研究中心等7个教学、科研机构。英语专业自1989年开始招生,公共日语教学有近五十年历史,日语专业自1991年开始招生,韩语专业自2007年开始招生。现有教职工9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40%。 学院教学设施优良,能充分满足语言类专业学习、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需要。新校区一、二期学院新建语言实验室和多功能公共机房共10间,总建筑面积达1688平方米,拥有先端的数字语音学习系统与丰富的网络化外语学习资源,并有境外卫星接受装备与信息接收许可证,学生可直接收看日本NHK、英国BBC等著名国际电视台节目,促进语言学习。
爱恩学院
爱恩学院由上海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实体,2002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两校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2008年2月,为上海市第一批经教育部复核通过的两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采用“4+0”培养模式,纳入国家本科招生计划。目前已招收7届学生,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600多人。
成人教育学院
上海海洋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4年建立,1995年开设脱产专业,96年开始招收脱产学生。学院实行一级管理,设有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培训办公室、招生办公室,在职职工15人。1997年学院与农业部干部培训中心上海水产大学分院,进行合署办公。上海海洋大学成人教育现在已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办学形式、多种培养层次、多种专业设置、多种培养对象的办学体系,与普通教育的发展形式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成人学历教育设有专科专业 30个、本科专业15个、专升本专业10个,涉及经济、管理、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旅游、食品、语言、环境等领域。非学历教育主要开设水产系统高级研修班、司法培训班,以及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办就业技能证书班、专业证书班等各类培训班,学院组织专家编写有《继续教育项目指南》,指导和规范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至今已有在校生570名,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高质量、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坚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以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支撑,以成熟的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载体,以综合实习实训为过程”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技术水平、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上海海洋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7
488
521
501
--
4
本科二批
2006
476
509
490
--
6
本科二、三批
2005
447
468
456
--
6
本科二批
2004
436
--
--
--
--
不详
2003
435
--
--
--
--
不详
2001
--
--
437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品牌推介
人生感悟
小海豚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