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名列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目前的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在2000年合并而成,辖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基本情况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2009年,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26 362人;留学生3 633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 531人);另有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本专科生18 664人。有专任教师2 426人、专职科研人员252人,其中高级职称1 649人。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3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人。有直属院(系)28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其中自设30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其中自设51个,专业学位10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校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占地面积244.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1.05万平方米。此外,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10个附属医院。
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以各种方式对复旦百年校庆表示祝贺。2006年学校制定了《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增强综合实力为主线,以争取重大突破为方向,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复旦大学[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名列211工程、985工程。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复旦大学设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科类专业30个,理科类专业23个,医科类专业4个,工科类专业4个,管理类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9个(其中自设5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15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其中自设30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6 年底至2007年8 月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补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认定中,学校有11 个学科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覆盖了67 个二级学科),另有19 个学科被确定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被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达86 个,名列全国前茅(一级重点学科总数为全国第四,二级重点学科总数为全国第三)。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81个研究机构,145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学校拥有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9个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集成电路等2个国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杨玉良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9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9人(2009年数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2008年数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团队4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2007年数据),中共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4人。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为杨玉良教授,党委书记为秦绍德教授。
学校地址 邯郸校区位于中国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枫林校区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护理学院位于中国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5号。
张江校区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张衡路825号。
江湾校区位于中国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
学校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2]
复旦校训 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篇》)
复旦的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
复旦的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的教学原则:通才教育,按类教学
复旦的教学理念: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
复旦校歌 复旦大学校歌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创作于1925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校花 白玉兰;每年春天,校花白玉兰绽放芳华,让人回想起复旦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里度过的草创期。那是
复旦大学校花
1913年3月,春寒料峭,复旦公学刚刚从吴淞迁入上海西区徐家汇的李公祠。庭院中有数株白玉兰树正在绽放皎洁的花环,幽香浮动,花姿娴雅,师生誉之为“花中君子”,以她为校花。1947年李登辉正式提议白玉兰为复旦校花。 1986年,白玉兰被上海市民选为市花。
学校层次 中央部属高校,985工程和211工程首批建设院校,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九校联盟(c9)成员、21世纪国际大学联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同被 公认为中国大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依据2010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世界大学排名,复旦大学总排名为世界第85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教育排名 根据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Symonds)联合进行的2009年世界大学评估的排名,复旦大学在排名世界第103位,在中国大陆所有的大学中仅次于清华大学(第49位)和北京大学(第52位)。在该排行榜的学科单项排名中复旦大学各个学科的世界排名如下:
社会科学--第40名。
人文科学--第61名。
自然科学--第84名。
工程技术学科--第86名。
在该机构的2010年亚洲大学排名当中,复旦大学排第24位。[3]
在《2010中国大学评价》中,复旦大学以280.15分列大学第六位。
复旦大学办学定位上正努力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名列亚洲前列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转变,最终经过数十年建设,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秋节正式开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当时西北奇才于右任先生的建议,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一百多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然而“复旦”二字却深深地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的心中。2005年是复旦大学的百年校庆。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称复旦大学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校庆大会并致词。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复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这是继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后我国第二次为一所大学百年校庆发行邮票。2006年,“复旦”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2007年,“复旦”商标(包括“复旦”二字和图形标识)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教育类),复旦因此成为继清华之后,中国第二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东京大学只接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并由该大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到本校就读大学院硕士课程及专业学位课程,给予ADK中国育英基金奖学金,其主要目的在于协助培养中国各个领域的下一代领导人材。
复旦大学经历逾百年的沿革。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 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到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
马相伯塑像
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大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大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即沈阳农业大学);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大学。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通过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以及“七五”、“八五”和“九五”的重点建设,复旦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32年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9年被中央指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1985年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复旦大学的学科结构,为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园环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复旦大学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截至2006年底,学校共有土地2317267平方米,合约3476亩。其中,邯郸校区土地922297平方米,合1383 亩;枫林校区土地192123平方米,合288亩;张江校
复旦大学光华楼
区228176平方米,合342亩;江湾校区974671平方米,合1462亩。生均占地面积76.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逾119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22亿元。
截止2006年底,复旦大学图书馆有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校区图书馆、江湾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56066平方米。另有35个院系和研究中心的资料室,总面积7850平方米。全校图书馆总面积合计63916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470余万册,含各院系资料室藏书112万册。馆藏文献中包括线装古籍40万册(含善本8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外国教材2.8万册。年订购中西文纸本期刊6753种,订购报纸476份。
院系设置 复旦大学现有复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哲学学院、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复旦大学新校区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系、技术物理系(现代物理研究所)、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材料科学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等29个直属院系,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3个(其中自设29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5个(其中自设50个,专业学位8个),并设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病、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聚合物与分子工程、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
热门专业 金融学、经济学、外语、法学、人文、旅游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行政管理、新闻学、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临床医学(八年制)、生命科学。
教育工作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和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传染病、肾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剂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被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达86个,居全国第三位。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所、人口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肝癌研究所等306个各类研究机构,有先进光子学材料与器件、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表面物理、遗传工程、医学神经生物学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机构39个。
学校现有各类学生近50200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1976人,普通本专科生14816人,外国留学生2812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11160人,网络教育本专科生近9510人。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4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14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含双聘),博士生导师83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人、讲座教授25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人。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校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发展势头良好。
学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从1994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放选择专业、推行学期开课制、设立自由选修学分等多种途径,从各个教学环节上落实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大力提倡“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建有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前茅。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管理,并坚持不懈地整治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学校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
复旦大学相辉堂
心,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重的学术氛围。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深化与拓展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措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33篇入选,在全国名列第三。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着力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2001年亚洲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该校MBA代表队囊括全部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该校多次获团体和个人冠军。在第一届100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审中,复旦2位教授获得殊荣;上海市首届52名教学名师奖评选中,有8名教授入选,居上海市各高校之首。
学校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开办百台精品讲座,倡导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反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四次获得第一名,是获得第一名最多的学校。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都是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
复旦努力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一流的复旦人才。复旦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在4月底前能落实单位,五、六家单位争夺一名毕业生的现象也不乏其例。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复旦本科生当年就业率近年来始终在95%以上。从毕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
业生流向,也可看出复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6%~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
社团简介 1979年“文革”后复旦第一个学生社团——书画协会成立。现校内本科生学生社团分学术、实践、体育、艺术等四大类,总数125个,其中学术类社团28个、实践类社团43个、体育类社团41个、艺术类社团29个。
2007年底更新为17类
科学研究 复旦大学以深厚广博的人文精神和汇通中外的学术能力,为社会奉献了无数重要成果。
复旦大学校园
陈望道教授建立起我国修辞学的科学体系,朱东润教授和郭绍虞教授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谭其骧教授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独树一帜、嘉惠后学,周谷城教授在世界史研究、周予同教授在经学史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都是开启学风、树立师道的典型。
苏步青教授,陈建功教授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界和数学教育界的中坚。谢希德教授在半导体物理、固体能谱和表面物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同庆教授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只X光管;此外,复旦大学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吴绍青教授创立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对我国结核病的控制作出了卓越贡献;沈克非教授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石美鑫教授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苏德隆教授在血吸虫病防治上贡献卓著。原上海医科大学在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治疗疑难杂症、防治严重职业病等公共事务中,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截至2006年底,学校目前正在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8项、863课题6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8项。“十五”期间,该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还获得授权专利436项,发表国际论文6656篇(含SCIE、EI和ISTP),其中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Science、Nature、Cell等杂志上发表了9篇论文。同时,学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技术、有机纳米材料和催化 剂研究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非线性数学、先进材料、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在历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复旦的获奖等级和总数都以绝对优势领先,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英汉大词典》、《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特等奖;有5项成果获2000年首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其中由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获一等奖,是上海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在2003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评比中,该校有5部著作荣获一等奖,获一等奖著作数排名全国第一。2004年该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2项,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12项,蒋学模、刘放桐获得首次设立的学术贡献奖;在2004年上海市的社科评奖中,该校获奖总数占全市的32%。2004年该校又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8项,获奖总数大幅度提高并首次位列上海高校第一。 在2003年、2004年、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该校分别有20、28、23个项目立项,立项数连续数年位列上海高校第一。复旦还多次获得中国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特等奖等奖项。
复旦更加深入而广泛地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构建富有活力的产业化体系,以新形态、新途径发扬学校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优良传统。学校积极兴办科技产业, 推动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出了生机勃勃的“复旦”校办产业群,开辟出一条具有“复旦特色”的产业化之路。学校现有上市公司3家,其中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2家。如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发起式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在香港上市的第一个复旦大学品牌的高科技企业,在“亚洲金融”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最佳企业排行榜上,该公司列为第10位,它的“神威1号”嵌入式32位微处理器的项目获得国家国防科技一等奖。
学术交流 复旦大学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具有广泛紧密的国际联系,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
复旦大学
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总统里根、副总统切尼、法国总统德斯坦、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现任首相巴尔克嫩德、以色列总理拉宾、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德国前总理科尔、施罗德、爱尔兰总理埃亨、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DELL公司创始人戴尔、著名金融家乔治索罗斯等商界名流曾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复旦大学是全国四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2009 年底,学校有在校留学生3669人,总数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语言大学。在校学生赴境外交流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出国出境学习的学生超过1700人,超过学生总数30%,为全国之首。这使得学生眼界大为拓宽,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复旦大学积极参与各类重要国际大学组织,继1998年成功举办东亚研究型大学年会之后,2000年成功举办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第4次年会,2001年又成功举办了“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第5次年会。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复旦主办了相当多的学术会议, 2002年学校主办了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会议、国际合成金属会议和第七届世界对外汉语教学会议等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60场次。 复旦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4年与27个国外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复旦校董会热心学校工作,学校每年都得到国内外校董及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
使命前景 复旦是上海的复旦。上海这个中国近代最大的通商口岸和经济文化中心,浸润了复旦,
复旦大学景色
造就了复旦。复旦见证了上海的沧桑与辉煌,复旦的进取、开放、自由、民主的特质正是这座城市精神的反映。复旦因上海而卓越,上海因复旦而骄傲。新世纪的复旦大学,将积极推进“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战略,带动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升级和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协调发展,打造高新人才高地和创新团队,成为上海思想的灯塔、智慧的港湾、科研的重镇、创新的乐土。复旦是上海的名片。
复旦是中国的复旦。复旦作为第一所由中国人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大学,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标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复旦百年,深深卷入到中国这一百年曲折坎坷、遇挫愈坚的历史潮流之中,复旦的历史、科学、人文精神,与民族的兴衰、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复旦一贯坚持以有利于民族平等和社会进步为指针,历经百年,无怨无悔,总是以最大的热忱和坚毅建设民族文化、投身社会变革。一百多年来,她已经为祖国培养了20多万名人才;今天,她依然要以自己的教学、科研和思想创造辐射全国,奉献全国人民,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神圣使命。
复旦是世界的复旦。开放融合、汇通中外是复旦大学建校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特色。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复旦大学有责任在吸收国际科研技术最新成果和顶尖人才的同时,创新前沿科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创造性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跻身世界舞台而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在创造性地发展中华文明的同时,为世界文明创新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拥有阳光,复旦更加灿烂辉煌!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重点投资下,复旦这所百年名校正力争建设成为一所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探索教育、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复旦历史上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中国学术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
复旦大学名片
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复旦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复旦大学第二个一百年开始之际,学校制定了《复旦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以坚持内涵发展为主导,以增强综合实力为主线,以争取重大突破为方向,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