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485 | 回复0 | 2010-11-27 15: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正门(图一)


地理环境  学校[1]地处上海,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3,100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花园学府” 之美誉。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    截止2009年9月,学校设置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19个全日制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4个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2个管理型学院,含54系,68个本科专业。[2]
     
华东师范大学风景(图二)

其中,软件学院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是国家8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6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科实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括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9大学科门类,截止2009年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止2009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1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长江学者8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紫江学者80人,终身教授105人。截止2009年学校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14,000余名,研究生12,000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3000余名。 国际交流  学校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望,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法、德、日、美、加、澳、韩和俄等国1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着力建设汉语国际推广重镇,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   
华东师范大学

教师研修基地,在美国、意大利等地建立了5所海外孔子学院。180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 和兼职 教授。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国家中学校长培训和港澳台地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的国家级基地,被誉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 其他相关  学校主办和受有关部门委托承办的各类学报、学术期刊 20余种,图书馆藏书达390余万册,并拥有17所附属中小学。[3]
  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筹)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1924-1951)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
  建校初期(1951-1957)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开拓奋进(1957-1966)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改革发展(1966-1991)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再创辉煌(1992-至今)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1959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年2月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6年4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年4月,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2年12月,根据上   
华东师范大学

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启动了占地面积2070亩的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工作,2006年8月,学校机关和院系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联合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跻身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迈出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步伐。
  (注:详细历史发展参见学校相关介绍[5])
    学校领导在任领导  2009华东师范大学在任领导有:
  党委书记:张济顺 
  副书记: 罗国振 林在勇 朱民
  校长:俞立中 
  副校长: 庄辉明 林在勇 范军 任友群 陆靖 陈群 朱自强[6] 历任校长  校长
  孟宪承 任期:1952.1-1966
  刘佛年 任期:1978.8-1984.6
  袁运开 任期:1984.7-1992.12
  张瑞琨 任期:1992.12-1997.1
  王建磐 任期:1997.1-2005.12
  俞立中 任期:2006.1-
  [7] 历任党委书记  周 抗 任期:1952.2-1953.5
  胡友庭 任期:1953.5-1955.12
  常溪萍 任期:1954.6-1965.8
  姚力 任期:1965.10-1966.7
  魏进 任期:1970.12-1975
  陈准堤 任期:1977.6-1978.2
  施 平 任期:1978.8-1984.6
  王 璞 任期:1984.7-1986.7
  严凤霞 任期:1986.7-1989.9
  徐豫龙 任期:1989.9-1993.10
  陆炳炎 任期:1993.10-2000.10
  张济顺 任期:2000.10-
  [7]
著名校友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华东师大。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   
理科楼

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人才之多,时有“华东师大现象”之说。
  1、韩正,上海市市长。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政教系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世界经济专业在职研究生,经济学硕士。
  2、殷一璀,上海市委副书记,浦东干部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一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82届本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专业95届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团总支部书记、政治辅导员、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委员、青年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3、杜家毫,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黑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华东师范大学夜大学中文专业学习,文学学士。
  4、刘云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5、张连珍,江苏省政协主席。
  6、刘翔,奥运冠军。
  7、张帆,民进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8、罗黎辉,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9、李逸平,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10、金建忠,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11、陈笃彬,福州大学党委书记。
  12、武海顺,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13、孙海平,刘翔的教练,华东师大兼职教授。
  14、舒庆,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华东师大北京校友会会长。
  15、袁振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16、成岳冲,宁波市副市长。
  17、张恩迪,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
  18、赵丽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19、格非,作家。
  20、赵昌平,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21、朱雪芹,上海华日服装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22、陆云,广西电大副校长。
  23、乐国安,南开大学教授、九三学社天津市副主委。
  24、龚晋慷,美国太平洋大学总务长。
  25、肖松林,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
  27、张济顺,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
  28、俞立中,华东师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82届毕业。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29、施平,1978年8月至1983年4月,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1983年4月至1985年7月,任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30、马钦荣,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师大82届本科。
  31、王荣峰,上海实业集团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
  32、陈振楼,华东师大教授。
  33、陆健健,华东师大教授。
  34、黄泽民,华东师大教授。
  35、叶建农,华东师大教授。
  36、褚君浩,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37、陈群,华东师大教授,副校长。
  38、仇海忠,上海七宝中学校长。
  39、何晓文,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
  40、谢应平,复旦大学附中校长
  41、顾朝晶,原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
  42、朱正威,原北师大附中校长
  43、邬晓莉,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校长
  44、陈双双,华东师大二附中数学首席教师
  45、陈吉余,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46、何积丰,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47、何鸣元,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48、乔登江,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49、麻生明,华东师大教授,院士。
  50、陈彪如,华东师大教授,原经济系主任,中国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和上海分会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51、朱自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终身教授,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52、潘文国,华东师大校委、终身教授,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科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198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获文学硕士。
  53、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华东师大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
  54、杨扬,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茅盾文学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上海中长篇小说奖评委、上海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大中文系本科85届、硕士、博士93届毕业。
  55、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张爱玲研究专家。
  56、陈大康,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57、谭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文系主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
  58、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
  59、丁钢,紫江学者、华东师大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获得教育学博士。
  60、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61、周永迪,紫江学者、华东师大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62、左任侠,心理学家、原华东师大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现代心理(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先驱,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
  63、杨治良,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杂志主编、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学科带头人。
闵行新校区  华东师范大学遵照上海市关于新的高校布局调整,学校已在闵行区紫竹园区内建设新的校区。闵行校区完全建成后,将入住本科生11000名和研究生6000名。
  闵行校区西起莲花南路,东至虹梅南路,北临剑川路,南靠东川路,占地总面积1821.42亩。一条铁路将校区分为南北两块,学生公寓及相应配套的生活设施布置在北块的生活区内,办公、教学、科研、体育活动场地等功能布置在南块基地内。在虹梅南路以东,有249.99亩研究生和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园风景(图三)

公寓。本科生公寓区位于闵行校区西北角,近剑川路和莲花南路路口。中山北路校区到闵行校区30公里。
  新校区空间组织特色主要表现为“一心两轴”。“一心”即以图文信息中心为主体建筑的核心区域。“二轴”分别位于东川路主校门延伸至图文中心,并贯穿于校区的中心生态轴线,以及莲花路西校门的东西景观绿化空间——“绿色中心”,而建筑则作为环境的界面以群体组团的形态出现。[8]
  截止2009年完成建筑有: 图书馆(图文信息中心)、综合教学楼 (第一二三四教学楼)、办公楼(该楼位于闵行校区南校门附近,层高12层,建筑面积13174平方米)、食堂(教学区的华闵餐厅和秋实阁餐厅、设在研究生公寓区的秋林阁餐厅、设在本科生公寓的河西餐厅)、数学统计楼 、物理楼、化学楼、人文大楼、法商楼 、外语楼 、校医院、体育馆、学生之家、综合实验楼(闵行校区一共建有4幢实验楼,分别为实验A楼、B楼、C楼、D楼,每幢楼层高均为5层,建筑总面积超过52000 平方米)。[9]
     
闵行校区地图


近年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45600573--5本科一批2008534594561--7本科一批2007557605581--5本科一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