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华东理工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151 | 回复0 | 2010-11-27 15: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学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概况  华
  
华东理工大学

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学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高校。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
  
华东理工大学
[1]

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学校总占地面积2650余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万余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5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18,000余种,具有CA、EI等48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学校还设有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楼
[2]

校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历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理、工),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理、工、农、医、法);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64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6860人(其中博士生1281人),全日制本科生18579人。教职员工3621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1名。有正副高级职务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其中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被评为上海市科技精英,1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被评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累计40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
  
华东理工大学

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共1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8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52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为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数模竞赛中屡创佳绩,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使该校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
  
华东理工大学

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该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上,该校选手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该校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1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1年超过1亿,2004年超过2亿,2007年达到3.06亿。“十五”期间国家
  
华东理工

863高技术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9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2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7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大型聚酯装置成套技术、大型石化装置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大型甲醇合成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含氟芳香精细化学品及氟化试剂的先进制备技术、有机荧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发酵罐、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石油焦化污水封闭分离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了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车轻量化”、“抗生素”等三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羽毛球俱乐部
[3]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六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提供,最新更新日期:2010年3月3日)

校庆日  1952年10月25日

校标  华东理工大学校标以大学的英文首字母"U"为元素,将化工塔、管道与过程工业中的设备进行抽象表现,
  
华东理工大学

既体现了我校化工特色的悠久历史,也寓意我校向过程工程学科群拓展。两个抽象元素也形同两本书,共线共形,互相渗透、迭合,寓意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也寓意严谨学风。

  齿轮造型体现了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色,也衍生为太阳光芒,左西右东,寓意我校在祖国东部,日出东方。

  这些元素之间互连,富有动态,表现了实践与试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兼具现代标示形象与传统徽章特点,展现了新时期我校的新面貌。

校训  勤奋求实 励志明德

校歌  集体 作词

  朱良镇 曲

  我们在这里放飞,放飞青春的理想。我们在这里播种,播种明天的希望。

  我们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时光,我们用智慧打开世界的门窗。

  啊,勤奋求实,名师的教诲赐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啦啦啦啦啦华东理工,

  知识的殿堂浇铸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们在这里遨游,遨游知识的海洋。我们在这里插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们用心灵感受时代的脉搏,我们用激情谱写壮丽的篇章。

  啊,勤奋求实,优良的校风激励我们茁壮地成长,啦啦啦啦啦华东理工,

  美丽的校园永在我们心中闪耀光芒

办学理念  办学指导思想:

  培育英才,服务社会;

  注重过程,勤奋求实;

  协调发展,特色鲜明。

  学校目标定位: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发展思路:

  传承拓展,励志图新;

  产学结合,学研互动;

  服务全国,面向未来。

  人才培养目标:

  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英才。

  学科专业定位:

  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过程工程相关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办学特色

  传承拓展,励志图新,构筑过程工程学科与人才培养高地;

  产学结合,学研互动,全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652工程  1965年,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在内地三线建设4所重要大学分校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华东化工学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被选为建设分院的4所大学。清华大学为“651工程”,华东化工学院为“652工程”,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别为“653工程”和“654工程”。华东化工学院选址四川自贡黄岭创建华东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出于保密,对外简称为“652工程

  1979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停办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现四川理工学院)。在近15年四川分校的艰苦创业历程中,形成了“勤奋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黄坡岭精神。

学校历史  1952年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五所高校的化工系合并,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单科性化工院校——华东化工学院。学校设在上海市江湾政法路195号原同济大学理学院。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张江树教授出任院长。

  1953年03月:学校开始新建梅陇校区,占地610.2亩。

  
  
华东理工大学

1953年09月:山东工学院化工系调整并入我校。

  1954年07月:学校迁址梅陇,当年投入使用各类建筑约3.85万平方米。

  1954年09月: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并入我校。

  1956年07月:学校创办夜大学,设无机物工学和化学制药两个专业。

  1956年11月:学校获准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同月,学校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8年09月: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学校首次招收工农预科。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高等教育部。

  1965年0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我校在四川自贡建设西南分院,简称“652”工程。

  1969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学校划归上海市领导。

  1972年04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年0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学校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同时更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

  1973年01月: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和上海财经学院部分教师调入我校。

  1977年12月:国家恢复统一考试招生制度,学校重又开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8年11月:为了加快培养人才步伐,经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学校与上海市化工局、卢湾区政府合办上海化工学院分院。

  1979年07月:经国务院批准,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办四川化工学院。

  1980年0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华东化工学院原名。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设化学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首次建立化学工程和工业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1988年05月: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人才辈出。

  1990年02月:学校开设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1993年02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

  1996年0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6年0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纳入我校建制,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12月正式并入成为学校的金山校区。

  1997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华东理工大学。

  2000年06月:学校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2000年10月:学校承办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赛,囊括女子单打等4枚金牌。

  2000年11月:学校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办首届IMBA班。

  2002年03月:教育部批准学校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立。

  2003年03月:学校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04月:学校开始建设奉贤新校区,占地1544亩,计划兴建各类建筑64万平方米。

  2004年09月:学校首次招收国防生。

  2005年12月: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建立。

  2006年02月:学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硕士(MPA)。

  2006年11月: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2007年07月:学校奉贤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008年10月:学校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余仁(任期:1952.10-1960.2,1981.2-1985.9 )
  
  

田辛(任期:1960.3-1966.12)

  
  
  

潘文铮(任期:1972.12-1981.3)

  
  
  

蒋凌棫(任期:1986.4-1994.2)

  
  
  

徐凤云(任期:1994.2-2004.6)

  【历任校长】

  张江树(任期:1952.12-1966.10,1978.8-1981.2)

  朱正华(任期:1981.2-1982.10代,1982.11-1985.9 )

  陈敏恒(任期:1985.9-1994.2)

  王行愚(任期:1994.2-2004.6)

现任领导现任党委书记  沈伟国:博导、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49 年生于上海, 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1981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新西兰Canterbury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在美国加洲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回国,到兰州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兰州大学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聘任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

  先后兼任甘肃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九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化学及化工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和甘肃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从事化学热力学与复杂流体物理化学包括临界现象的研究,在JPC、JCP等杂志上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和多项省部级教育成果奖。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回国人员,1999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现任校长  钱旭红,长江学者、博士、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洪堡基金大使科学家。

  男,1962年生于江苏宝应。1978.9 进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1982.7, 获学士学位,1982.9 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研究生,1985.4获硕士学位, 1988.7华东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8-1990.8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尔大学副研究员;1990.9-1991.12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博士后;1999.10—1999.12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88-1992.4华东理工大学讲师;1992.8-1994.7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博士生导师; 1986-1987;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1992.8-1995.4先后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1995.5-7,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员;1995.9-1996.2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1996.3-2000.10任副校长;2000.9-2004.6,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1- 上海市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2003.3-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上海) 主任(兼)。2004.7- ,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2007. 4-, 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2007. 3-,亚洲及太平洋化工联盟主席。

院士专家学者院士  胡 英(科学院院士) 袁渭康(工程院院士)
双聘院士  沈寅初(工程院院士) 杨胜利(工程院院士) 

  王基铭(工程院院士) 邢定钰(科学院院士)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田 禾 钟建江 肖文德 钱旭红 涂善东 刘洪来 施 敏 钱 锋

  刘昌胜 施剑林 许建和 王辅臣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韩清龙
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  房鼎业 黑恩成
全国优秀教师  徐永祥 钱旭红 许三保 田 禾 王亚平 鲁习文 许建和
“973”首席科学家  钱旭红 卢冠忠 王辅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田 禾 周其林 钱旭红 刘洪来 涂善东 钟建江 刘昌胜 钱 锋

  林嘉平 李春忠
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  于建国 张元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田 禾 钱 锋 凌立成 刘昌胜 钟建江 王辅臣 林嘉平 汪华林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沈伟国 陈敏恒 胡 英 戴干策 张成芳 张鉴祖 居德华 焦扬声

  王行愚 黄 道 王 俊
上海市科技精英  黄 道 钱旭红 蒋华良 钱 锋 刘昌胜 汪华林
上海市领军人才  钱旭红 卢冠忠 李春忠 林嘉平 刘洪来 魏东芝
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  陈 彧 钟新华 杨 弋 龙亿涛 朱为宏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  刘昌胜 汪华林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  钱旭红 于建国 蓝闽波 肖文德 魏东芝 钱 锋 谭文松 卢冠忠

  刘昌胜 李春忠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张金龙 程振民 魏东芝 王辅臣 郎美东 林嘉平 陈 彧 周兴贵

  王艳芹 马海燕 轩福贞 杨 弋 于广锁 钟新华 朱为宏 邓卫平

  李 忠 乔文明 伍新燕 叶邦策 周炜星 胡爱国 唐 赟 刘海峰

  宋兴福 汪华林 郭杨龙 刘 琴 马铁驹 颜学峰 杨化桂 赵 玲

校区介绍徐汇校区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梅陇路130号,邮政编码:200237。

  徐汇校区目前为学校的主校区,占地868.74亩,各类建筑面积近41.352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5.6614万平方米、实验室11.8519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1幢11.7131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000人。
奉贤校区  
  
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

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海思路999号,邮政编码:201424。

  奉贤校区占地1544.3亩,2007年9月正式启用,已进驻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现完成一期工程19万平方米,拟建各类建筑60余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将容纳学生2万人。
金山科技园区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000号,邮政编码:201512。

  金山科技园区占地239.2亩,各类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现发展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

   原金山校区介绍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原名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金山分院,上海石化总厂职工业余大学。1996年按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协议并入华东理工大学,整体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后改建制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区,是华东理工大学在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发展的重点。

  校区占地230亩,现有各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亿元,教学设施完备。有专职教师18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60余名。校区环境优美,历年来被上海市授予“花园单位”称号。学生住宿条件良好,公寓化管理,每位学生均配备有组合型书桌与储物箱,每间宿舍都安装了电话。校区的计算机校园网与电信FTTB宽带高速网相连,信息畅通,学生可十分方便地漫游网络世界。校区图书馆具备多种信息服务功能。

  校区目前设有石油化工学院、软件与信息管理学院、基础科学部,有化工、机械、自动化、会计学和计算机等五个系、一个工业技术研究所、一个分析测试中心。有重点本科、高职、研究生课程班、工程硕士教育和多专业的成人、非成人学历教育等。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专家评审,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

  校区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等国高校建立有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校区现状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现已改建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区。

近年华东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2----488----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