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餐饮-吴国强-大娘水饺创始人

[复制链接]
查看1900 | 回复0 | 2013-3-21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娘,对年长妇女的尊称;水饺,典型的北方面食。大娘水饺风靡大江南北,并现身海外,其创始人却是一个地道的江南汉子。

吴国强,江苏大娘水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大器晚成的企业家,他写过小说,做过记者、公务员,因而公务员下海、文人经商,这些曾经时髦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吴国强身上。


6.jpg



创业历程:

     他曾经像当时的很多文学青年一样做着自己的作家梦;他为“逃避”所谓的“上山下乡”,曾在中国的大西北工作了十多年;他在投身大娘水饺之前曾有过惨痛的经商实验;10年前,他身负巨债,商海沉浮,屡败屡战,惨淡接手做起了一个不足30平米、一天只卖3斤多饺子的小吃部;10年后,大娘水饺近220家连锁店遍布江浙沪鲁皖闽等省各大城市,并将连锁店开到了印尼和澳大利亚,一年卖出6亿多只饺子。他用1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让人回肠荡气的中式快餐连锁的财富传奇。近日,记者采访了吴国强先生,通过他的个人奋斗经历,或许可以解读出大娘水饺藉以风靡全国的秘密。

  坐在我面前的吴国强,已经54岁了。如果没有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决然下海,他应该还会按部就班地呆在常州市政府的机关里,过着朝九晚五悠哉游哉的安逸生活。这个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中年人,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的人生也在起落浮沉之中。

    1972年,高中毕业的吴国强与199名年轻人一起,以学徒工的身份进入青海一家国有企业,迅速在学徒工中脱颖而出,进入科室工作。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25岁的吴国强重新拾起课本参加高考。师专毕业后,他又进入当地一所中学做起政治老师。

    上个世纪80年代对于中国的文学界,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年代,崇尚理想主义的吴国强像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执著地做着一个不愿醒的作家梦。教学之余,笔耕不轰,偶有小说、诗歌发表于青海省专业文学刊物《青海湖》。此时,适逢青海省广播电台缺一个文字高手,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的吴国强成了电台领导看好的不二人选。西宁市政府此时也对他青眼有加,最终吴国强走进西宁市政府大门,成了一名捧着金饭碗的公务员。

    1985年,吴国强倦鸟归林,拖妻携子回到常州老家,在《常州日报》从事文摘编辑工作。一到常州他就后悔了,“没有房子,一家三口挤在郊区一处平房里,夏天天热,蚊子又多,准备打道回去的心都有了”,吴国强笑着说。

    吴国强还来不及判断自己的抉择是否正确,因为一家三口吃穿住用的生存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他每天不断地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人无病无灾的还好,一旦谁生了大病而又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的话,那么这个脆弱的家庭就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了。自我保护意识是人的本能,吴国强准备为了提高家庭生活品质,为了不因天灾人祸而让家庭受到打击和伤害而奋斗。这成了吴国强回到常州之后,不断“折腾”的不竭动力。正是这种时刻不忘忧患的危机意识让他最终攀上了生活的高峰。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吴国强从手边的本职工作开始他的寻梦之旅。当时全国只有寥寥几家报纸有正规的文摘版面,吴国强负责的文摘版面,虽只一版,又身处常州一隅,但在他精心打磨之下,在业内也声名鹊起。由于能力不俗,吴国强如愿以偿调到新闻部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采写工作。

    这段新闻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眼界大开,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对商业经营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万事万物,因果相承,没有那几年的锻炼,也就没有后来的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一股机关下海之风袭卷全国。在常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的吴国强也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投身到这股浪潮之中。商业传奇大戏由此拉开帷幕。

    “清水衙门”里出来的吴国强创业首先遇到的资金问题。一文不名的他东拼西凑高息借来了50万元,在当地某摩托车厂旁边开了一家饭店。初涉商海,吴国强很是懵懂,这次创业尝试在2年之后,也以失败告终。因为这家饭店地处郊区,主要依傍摩托车厂的人气来招睐生意,随着企业效益的下滑,生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只好关门大吉。

   1994年6月,吴国强又在主城区开了一家饭店,然而好景不长。中国经济第一轮宏观调控在朱熔基总理的一声号令下在全国展开。当时正好在兰州地区考察的吴国强发现兰州餐饮市场一片肃杀,就感到不妙,等他匆匆回到常州时,宏观调控的威力已经漫延到常州。最惨淡的时候,一天下来30几桌的摊子竟然是零入账。苦撑几个月后,只好将店面转手他人,徒余巨债缠身。

    债主们眼看吴国强生意惨淡,担心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天天上门催讨。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也反目恶言相向,亲者痛,仇者快,吴国强充分领略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谈到这里时,吴国强的脸上仍不禁露出难奈的表情。自1995年10月开始,随着他借债还款期的到来,他被生活无情地推到了“剃刀边缘”。“那段时间简直就是在炼狱中度过的,沉重的债务和流言像大山一样压在我的背上,我都麻木得不敢再想了,怕一我想,我就会崩溃”,吴国强痛心地说。

    不惑之年的吴国强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大的磨难和挣扎,这段炼狱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孤注一掷开办饺子店之后的一个月。生活终将继续,吴国强知道,再苦再难自己也不能倒下,还有妻儿关切的目光在注视着他。

     此时,地处常州市中心最繁华地段的商业大厦空出一块店面,不到30个平米,而且是狭长型结构,但地段位置非常具有诱惑力,吴国强又动心了。他已经无暇考虑那么多了,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要试试。一边是巨债缠身,一边是急需资金,再向亲戚朋友开口是行不通,最后吴国强好不容易通过远在千里之外的妹妹借到了5万元“救命钱”。1996年4月20日,吴国强接手小店,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旅。

    这家店面之前就做餐饮,但口碑不佳,加上建筑结构的原因,上档次的不进来,快餐小炒又不具特色,所以开张之后,生意并不好,最差的一天只进帐230元。无奈之下,吴国强又打起了夜宵经济的算盘。虽然辛苦,但地段好,人流大,挂起招牌后,生意才略有起色,但一个月下来,刨去租金、工资及税收,还是亏了1.5万元。此时吴国强再次萌生退意。但原先的老板已经另有门户,他只好硬着头皮苦撑下来。

    就在这时,一位经常光顾小店的北京某工程队的工程师朋友给他提了一个建议——卖饺子。饺子钩起了吴国强往事的追忆,在青海时,他生病时,隔壁大娘总会热心地把自家煮的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他面前,让他热泪盈眶。万般无奈之下的吴国强抱着不妨一试的态度,把以前饭店里的一位东北大娘请到了店里包饺子。第一天卖了3斤多水饺,第二天5斤,第三天8斤,第四天,东北大娘忙不过来,带来了一位东北老乡一起包饺子。吴国强亲自上阵,选用最好的面粉,最好的肉馅,最新鲜的蔬菜,把关饺子质量。由于价格便宜,口味又好,加上门口旺盛的人气,进店就餐的人很快多了起来。一个月下来,反而只亏了3500元,第三个月收支拉平,吴国强的信心就在这3个月的强烈对比中增强了。

    到10月份,吴国强做了两件事:一是在《常州日报》中缝、电台、及商业大厦竖条幅上做广告,在现有的人气上再烧一把火;二是筹划送餐服务。第一天的送餐情形让人沮丧,5个开摩托车的送餐员一天下来只做了100来块单子,晚饭都不好意思坐下来吃了。但吴国强相信,餐子口味好、前期的市场反响也不错,送餐一定很有前途,还是继续坚持送餐。果然,半个月后,每天光送餐的营业额就达到了2000多块。小小的饺子店一时间门庭若市,人流熙攘。

    常州商业大厦底层的一块更大的地方空出来后,有了底气的吴国强又以分期付租的形式,一举拿下这块地盘。这块地盘和饺子馆就是地上地下之别,借着楼上饺子馆的火爆人气,地下一层的饺子也很快座无虚席。吴国强又把在西北时常叫的牛杂汤和饺子相结合,打出组合牌,大娘水饺由此点燃了在全国范围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