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旅客乘车何以“被保险”》,这是本报2月20日在读者版上刊发的报道,对潍坊、滨州等地汽车站普遍存在的搭售保险、“不询问不提醒不解释”现象进行了曝光。半月后的3月7日,记者在潍坊汽车总站、滨州长情权与自主选择权的“不问就办”售保方式依旧存在。
3月7日8时30分,记者于潍坊汽车总站一售票窗口买开往河北献县的车票。售票员提醒记者要出示身份证并立刻撕下面额3元的保险单一张。莫名其妙拿到保单后,记者才注意到每个窗口边缘放置着一块“购买保险自愿,主动出示身份证”的标签。基于对“自愿”二字的信任,记者手拿保单走到车站服务台投诉。面对记者质疑,服务人员只表示若不想买保险可自愿退掉。
当天15时30分左右,在滨州长途汽车站。设在候车区的售票便利点,售票员在问清了记者目的地后,也提醒记者出示身份证。“有了经验”的记者立刻表示“保险不要了”。售票员听闻后从票价中减去了3元。一位乘客说,“售票员报的价,都含了保险的了。从来不会主动问你要不要(保险)。”
据了解,车站搭售保险业已成为利润的一部分来源。假如不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想让汽车站自身杜绝“不问就办”式售保,无疑是“与虎谋皮”,难度实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