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吉林】吉林大学简介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吉林】吉林大学简介1
[复制链接]
1077
|
0
|
2010-12-6 17: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吉林大学校徽
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陈德文教授,现任校长为展涛教授,均已被列为中央管理。
学校名称
中文:吉林大学[1]
英文:Jilin University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学校标志
校名
郭沫若题写的校名
校徽
吉林大学校徽
校徽,是一所大学的象征。吉林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学校徽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由“吉林大学”英文缩写组成的天鹅飞翔图案,上方有“1946”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中国·吉林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校旗
吉林大学校旗
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吉林大学校旗是在建校50周年时确定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学校校旗为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郭沫若题写的校名,左上角配以学校徽志。国旗旗座落成典礼,是在1996年9月20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在前卫校区南区举行的。以后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时间是每周一早晨6点30分。每周一清晨,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初升的太阳徐徐升起,那强劲的节奏震撼着每位吉大人的心房,激发起全校师生员工的爱国情怀;接着,铿锵有力的校歌奏响,天蓝色的校旗缓缓升起,在场的师生员工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同唱,增强了全校师生员工爱国荣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每周在校园举行升旗仪式,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国旗意识,并以此
带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爱国爱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
校训
吉林大学校训
校训,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办学思想、人才目标、人文内涵与学校特有精神的结晶和积淀,是对学校办学宗旨与学术传统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教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学校文化核心内
容的最好诠释,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校训,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师生员工砥砺人格的精神向导,更是师生员工不懈奋斗的人生航标。透过校训,可以走进这所大学的精神境界,去领略深藏其中的无价之宝。校训,对于学校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永葆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吉林大学校训是“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吉林大学校训碑揭幕式,是在1996年9月21日建校50周年庆典的时候举行的。校训碑形状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帆船,象征着学校的事业披荆斩棘,一帆风顺,勇往直前!上面镌刻着由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金义庵书写的“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八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这八字校训集中体现了吉大几代人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勇于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校训给予新的诠释,既要将6校合并的新吉林大学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沉淀进去 ,也要将吉林大学在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进程中必须吸纳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教学与管理风格凝练其中,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代特征。新吉林大学于2003年启动现代大学精神研究,着重研究了合并的原5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并对“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在此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吉大精神。2005年12月29日在《吉林大学章程》中进一步凝炼出以求真务实、自由民主、开放兼容、隆法明德、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校歌
吉林大学校歌
校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旗帜。校歌,以艺术形式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载体,也是体现学校特色、振奋精神、激励师生员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精神旗帜。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树立形象,远播声名。《吉林大学校歌》,是1996年建校50周年的时候创作的,2005年12月写入《吉林大学章程》。词作者是全国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者、原吉林大学副校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公木先生(张松如教授),曲作者是全国著名音乐家、中央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会长王世光先生。
《吉林大学校歌》,概括了吉林大学发展壮大的历史,描绘了吉林大学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宏伟目标,展现了吉大人的宽阔胸怀、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我们的校歌中写到,“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为什么用“崛起”这个词,这是因为我们是1946年建校的,1952年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布局在东北的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国家重点大学。除了革命战争烽火年代,我们真正的建设时间仅有10年。10年的时间我们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屹立于全国名校前列。所以,我们用“崛起”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攀登科学高峰——我们的目标,造福人类社会——我们的方向”表明的是我们学校的理想和信念。
“哺育英才的摇篮,探求知识的殿堂”表明了我们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这与我们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在1955年《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中强调“该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充分表明了我们吉大人的精神状态。
“跨越长江、跨越黄河、跨越太平洋”表明我们吉林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我们崛起在祖国的北疆但我们不局限在祖国的北疆,我们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跨越新世纪,去迎接轰响的红太阳”,表明了我们吉大火红的事业、火红的明天,表明了我们吉大人向往美好、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
使命
吉林大学将坚持精英教育方针,培养出更多的政治精英、管理精英、学术精英、科技精英以及在各个领域里能够起到先进作用的模范人物,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概况
吉林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之一。
长春人戏称:“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之中。”
★原吉林大学建校于1946年9月24日,当时校名为东北行政学院;几经变迁,1950年3月31日易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8年8月11日,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郭沫若为吉林大学题写校名。1960年10月22日,中央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22所重点大学首批试办研究院,8月8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新的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2004年教育部确定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全国34所高校考研自行确定复试录取分数线。吉林大学是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审批权的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360人,其中教授1298人 ,博士生指导教师740人 。 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
工程院院士20人( 双聘7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6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 学校拥有190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985工程”二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一批 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
吉林大学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59412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9080人,留学生1332人,自考在籍生19000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20233人。
[2]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产业蓬勃发展,被誉为“民族的软件骄子”的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办产业落户于与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的学校科技园内,与新校园连为一体,有望发展成为高科技产业群。
吉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66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340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新铺设的光缆和计算机网络把所有校区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更加便捷。在珠海市新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2. 5万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614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 吉林大学已成为中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
2010年5月12日公布的年度QS世界亚洲大学排名中,吉林大学排名亚洲第109,中国大陆第14位。
学校历史
194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成立吉林大学的前身东北行政学院。
1946年10月5日,东北行政学院于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成立,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接领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院长,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委员会副主任魏震五兼任院务主任。
哈尔滨大学在“满洲国”时期称王道书院,日本投降后改为国学院,后改为私立哈尔滨大学。
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私立哈尔滨大学,改为公立大学,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主任
车向忱为校长,来自延安中央青委的干部何礼为副校长。
1948年5月,哈尔滨大学与东北行政学院合并,改称东北科学院。院长仍由林枫兼任,副院长是车向忱、王一夫。
1948年7月6日,东北科学院开学典礼。东北科学院分设理工系、农林系、教育系、行政系、公安系。
1948年11月,东北科学院迁往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林枫任院长,王一夫任副院长。分设行政、教育、司法3个系,1个师范部。于12月开学。
1949年5月,原嫩江省民政厅厅长刘靖被任命为东北行政学院第一专职副院长。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布了《关于整顿高等教育的决定》。根据此决定,东北行政学院定位为“培养与训练行政干部的高等行政学校”。
1950年3月31日,东北人民政府决定: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任命王一夫为校长,刘靖为副校长。先后设立了行政、教育、司法、财政、银行、会计、工厂管理7个系,以及俄文、会计两个专修科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地方干部训练班、合作干部训练班和第一期研究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学校奉命从沈阳迁至长春。
1950年9月4日,东北人民政府正式下达疏散命令,学校开始搬迁,9月16日最后一批学生到达长春。东北人民大学迁至长春后,占用了解放大路北侧的满炭株式会社大楼及附近的几处楼舍,并立即复课。
1950年11月3日,中共东北人民大学委员会成立,副校长刘靖兼任党委书记。
1951年3月开始,增设贸易系、合作系、经济系。把财政系与银行系合并为财政信贷系,会计系改为会计统计系,俄文专修科改为俄文系。
1951年8月29日,校长王一夫调任中央内务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吕振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1年10月15日,经校务委员会通过,由校长发布实施《东北人民大学章程》,对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52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东北人民大学由财经政法性质的大学,改为东北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央高教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辅仁大学、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等院校的部分教师,以及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的数理两系的部分学生调整到东北人民大学。王湘浩、江泽坚、谢邦杰、徐利治、王柔怀、余瑞璜、吴式枢、朱光亚、霍秉权、郑建宣、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荪、杨振声、冯文炳、赵西陆、刘禹昌、丁则良等一批知名学者来东北人民大学任教。
1952年,数学家王湘浩教授创建数学系;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教授、理论化学家唐敖庆教授、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教授、生物化学家陶慰荪教授创立了化学系;固体物理学家余瑞璜教授等人创建了物理系。文科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为中文、历史、法律、经济、俄文5个系。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953年9月,东北人民大学首次正式招收研究生16人,其中物理、化学系各5人,学制3年;文科6人,2年毕业。
1955年5月,吕振羽、王湘浩、余瑞璜、唐敖庆教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5年5月,匡亚明来东北人民大学任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
1955年5月28日至6月5日,东北人民大学举行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匡亚明任第一书记,江剑秋任副书记。
1955年7月,吕振羽离校,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1957年8月27日至30日,召开第二次全校党员代表大会,匡亚明任党委第一书记。
根据中央关于改变教育领导体制的决定,东北人民大学领导权划归吉林省,1958年8月11日,经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东北人民大学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郭沫若为吉林大学题写校名。
1958年9月,吉林大学新建原子能系和哲学系。任命唐敖庆教授兼原子能系主任,任命刘丹岩教授为哲学系主任。
1958年秋,邓小平为吉林大学题词:“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培养具有共产主义品德和真实本领的年青一代的根本道路”。
1958年11月,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匡亚明为党委第一书记,陈静波为第二书记。
1959年2月,吉林大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率先成立了半导体系和无线电电子学系。高鼎三副教授任半导体系主任,黄振邦副教授任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60年9月24日至28日,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匡亚明任党委第一书记。
1959年9月,根据高教部的要求,吉林大学本科专业学科由四年改为五年。
1960年成立外文系。
1960年10月22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重点综合性大学。
1962年1月6日至14日,召开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匡亚明任党委第一书记。
1963年5月,匡亚明调任南京大学校长,吉林大学由刘靖代校长。
1964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召开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陈静波任党委第二书记。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十年动乱”中,教学和科研均遭到严重的破坏。
1970年12月22日至24日,召开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军宣队负责人王贵德任党委书记。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十年动乱宣告结束。
1976年,创建了计算机科学系。
1977年11月,建立了理论化学研究所;
1977年,吉林大学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正式恢复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1978年3月20日举行了本科新生开学典礼,10月15日研究生开学。
1978年,吉林大学被重新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
1978年4月,胡绍祖来吉林大学任党委书记,7月,唐敖庆被任命为校长。
1980年1月,吴式枢教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成立人口所。
1983年4月,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
1983年9月,建立政治学系,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恢复、建立的政治学系。
1984年2月,中央批准吉林大学组成新的领导班子,温希凡任党委书记,唐敖庆任校长。
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22所重点大学首批试办研究院,8月8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1984年8月,成立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10月19日至22日,召开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温希凡任党委书记。
1985年9月1日,经国家教委党组批准,吉林大学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10月建立校务委员会,唐敖庆任主任。
1985年10月12日,吉林大学举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授予10位研究生博士学位。
1986年1月,国家教委任命唐敖庆为吉林大学名誉校长,任命伍卓群为校长。
1986年10月,召开建校40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彭真、李鹏、方毅、胡乔木为学校建校40周年题词。
1986年,吉林大学决定在双德乡建设南校区。
1988年3月,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胡德宝任党委书记。
1988年7月,吉林大学举行南校区建设工程开工仪式暨逸夫图书馆奠基典礼。
1989年10月,樊万清调任吉林大学党委书记。
1992年1月,孙家钟教授、江元生教授、徐如人教授、沈家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3年4月,吉林大学召开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刘中树任党委书记。
1995年7月,高鼎三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9月,国家教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了对吉林大学申请进入“211工程”的部门预审,专家一致建议通过吉林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2月,国家教委任命刘中树为校长、王文金为党委书记。
1996年3月28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1996年9月21日、22日,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为主题,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祝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荣毅仁、费孝通、宋健等为吉林大学建校50周年题了词。
1997年9月1日,国家教委党组下发《关于吉林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通知》。
1997年9月2日至5日,召开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党委书记王文金代表上届党委作了题为《求实创新,励志图强,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强调,
学校由1985年9月开始试行的校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是学校领导体制上的重要转变,对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党委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推进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方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合并之后,由于规模庞大,又分布在长春各处,有“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当中”的美称。
2002年1月13日,珠海市与吉林大学签订《珠海市人民政府、吉林大学合作建设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建立吉林大学珠海校区。
2004年5月2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同意吉林大学与珠海兴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合作试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批复》,试办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独立学院。
2004年8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番号撤销。吉林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和平分校,相对独立办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005年1月7日,根据《关于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后管理模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后,成为吉林大学的一个校区(和平校区),改称农学部。学校对学部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按学校授权,学部相对独立管理校区事务”。军需大学军校时代正式结束。
2006年9月,举行了合校六周年暨建校六十周年校庆。
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学财务处在校内网站公布《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校财字[2007]9号)。通知中表示,从2005年起,每年贷款利息支出1.5亿至1.7亿元,大学财务出现困难,“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
2007年12月11日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任命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2008年1月13日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当选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2008年3月23日 中组部在全校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原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就任该校党委书记,免去张文显党委书记职务。
2008年11月7日 中组部在全校干部大会会上宣布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就任吉林大学校长,免去周其凤吉林大学校长职务,周其凤转调为北京大学校长。
2009年5月26日,吉林大学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就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等问题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吉林大学正式揭牌,这标志吉林大学开始全方位参与国家人口和健康事业发展。
2009年5月27日 教育部和农业部在北京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八所高校。
2009年6月4日,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科技组(以下简称“科技组”)在京召开了由吉林大学等22家单位共同发起的流感疫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科技组成员单位代表、战略联盟参与单位代表出席会议,科技组组长、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并讲话。吉林大学校长展涛参加了会议。战略联盟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流感疫苗研究和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与装备技术升级,整体提升国内流感疫苗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防控流感大流行和应对现在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做出努力。
2009年6月11日,吉林大学党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了新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并启动了各级
学术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这是吉林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对探索建立大学民主管理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此次新《章程》的出台和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的调整将带来一种新的理念、新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还将引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与风尚。
2009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签字仪式在吉大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王守臣,吉大党委书记陈德文,校长展涛等参加了签字仪式。周济与徐绍史共同签署了《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书》。
2009年6月18日,吉大东荣大厦会议中心二楼多功能厅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新一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聘任暨证书颁发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校长展涛为新聘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刘中树、孙正聿、张文显、林沄颁发了证书。
2009年6月24日下午,吉大再度与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牵手,建立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银校合作平台。
本科生教育
吉林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教师理论、授课水平高,每年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第二校园经历
我校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签订本科生交换协议,选派500余名本科生交流学习一至两个学期。
我校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逢甲大学、台湾东华大学、东海大学、淡江大学、义守大学、东吴大学、台北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成功大学和元智大学签订交流协议,我校学生可赴上述14所高校免学费学习一个学期。
我校与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二十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签订学生交流协议,为学子提供交流访学机会。
珠峰计划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又名“珠峰计划”)在全国选拔11所顶尖学校,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创新型领军人。吉林大学全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唐敖庆班、匡亚明班、李四光班、白求恩医学班以及信息科学试验班的培养方案。
研究生教育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建于1984年6月,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2所重点大学首批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6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首批正式建院的研究生院之一。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194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班,195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78年开始培养学位研究生。1985年 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大学成为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吉林大学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1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学科28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博士生指导教师737人,在校研究生1.9万多人。 多年来,吉林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为此,研究生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严格审查报考资格;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更新课程设置;严格学位授予标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重视研究生德育教育,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同时,研究生院还进行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改革:优秀硕士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等多种培养模式;为企业或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硕士研究生;招收法律硕士、工 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及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等。吉林大学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将在改革中求发展,竞争中求领先。现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已经成为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质量较高的我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198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22所高校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品牌推介
人物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