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宾馆厨师冯凯:左手饕餮 右手刀笔

[复制链接]
查看1258 | 回复0 | 2013-4-13 16: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用“苍凉而富有韧性”的笔触,抒发着热爱生活的情感,晕染着诗情画情的精神家园;他用沉稳而灵巧的双手,烹调着美味与食尚,给人们带来了盛宴的精致与文化的芬芳……
  文/林牧溪 何爱霞


  “性痴,则其志凝。其书痴着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此言阐解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有所专注,专注其中,必能锻造出属于自己的“看家本领”与“拿手好戏”。

  钻研厨艺,痴爱文字,当这两者披加在冯凯身上时,一种诗书与美味相糅合的馨香迎面扑来。“不敢说在小城厨界是书写最好的,但在小城文学界菜炒得最好这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不少人对冯凯的评语。

  左手饕餮,右手刀笔。自信而阳光地生活,在两条并行轨道上创造社会价值,这,就是冯凯。

  英雄不问出处,正如同能写书的冯凯是初中文化水平,是一个厨师的身份。

  “炒菜是我生存的本能,而写作是我灵魂河床的自然流淌;水火本来亦不容而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硬扯到一块,天知道那魂灵承受了多么大的熬煎……水可以灭火,但火亦可以把水熬干,中国五千年用火史可以把‘生’烹成‘熟’制成可口的美味那炒菜的过程,岂又不是中华文明阴阳平衡的一个浓缩?……”冯凯这样看待体现在自己身上的不同领地。

  他认为,写作与炒菜一样都是手艺活,均需要一份灵性。一个好裁缝能把女人身上的一件旗袍天衣无缝的做到恰到好处,该凸的地方绝不叫它凹一分,该收的地方也绝不叫它垮一毫,因为女人身体的每一部位他都用眼、手丈量过数遍。而新鲜的食材,在一个好厨师的眼中就是他那心爱的女人,《魔幻厨房》里说做菜就要像做爱一样,但那一种境界又岂是你我一个凡人所能及……

  炒菜与写文章,在冯凯眼里并非不可调和,正所谓:隔行不隔理。潜移默化间,他领悟到了“异曲同工”的奥妙。

  在他看来,一篇文章的选材,动刀如果真没点庖丁老庖的那点活还真就不能得心应手的驾驱她。同样的火候,同样的原料,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味,就像一帮子作家到同一处地方采风,写出的东西千差万别一样。作家与厨师的最终成果皆是产生一种食粮,只不过一个是裹人腹一个是健人脑。作家爆出的东西再好孤芳自赏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是个白搭;厨师的作品自己吃着再好大家伙不肯定依然是个失败品。

  更多的时候,他在思考究竟现在的人们需要一种什么口味?

  既埋首耕耘,又仰望星空,他不断将目光投向更远方。在《追寻济宁餐馆历史发展的整体脉胳》,冯凯开篇写道:“从万福楼到香港大厦,从清光绪年到公元两千零一年,一个世纪的时间济宁城又历经了多少个时代的变革?又经历了多少个州官?‘逝者如斯夫’。回首看那餐馆发展的一隅……纵观历史,从中我们又回忆起什么?我们又该思索许什么?”接着,他以准确鲜明的笔调、深入浅出的表达及饱含思辨色彩的点晴之语,对济宁餐馆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进行了讲述,带给人空间的美感和历史的厚重气息。

  把思想感悟和对文字的挚爱凝聚成册,体验与读者互动的激情与快乐,为社会留下精神财富,冯凯出版的出版《微山湖老嬷嬷炖鱼》、《白马河》两本书,衬射着他的精神世界和追求境界。文如其人,菜品一如人品,两者于他,交相辉映,其妙无穷。

  【人物简介】

  冯凯,生于1977年,微山县马坡镇冯庄村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为济宁运河宾馆中餐特二级厨师。沉浸厨艺16多年,长期致力于地方特色菜的开发和研究,出版《微山湖老嬷嬷炖鱼》、《白马河》两本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